近年來,農村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缺少家庭的關愛和教育,他們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留守兒童構成了學校教育中的一種新興的特殊群體,這就給我們農村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下面就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及解決措施或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
筆者曾走訪了我校100戶留守兒童家庭,得知他們對生活比較滿意,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確實給家庭帶來了更好的經濟收入。有86%的留守兒童認為“為了使全家生活得更好,我理解并支持他們外出打工。”在“你最想對父母說什么”的問題中,有37%的留守兒童選擇“希望父母平安,將來一定報答他們”。76%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能回來,一家團聚”,這中間女性兒童占68%,在談及不希望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時,我們歸納:1.希望全家團聚,渴望父母的關懷與溫暖;2.與父母缺乏心靈的溝通;3.學習需要父母的輔導;4.覺得父母在外務工太苦、太累、不安全;5.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視,心里孤獨寂寞等。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其他同齡人所不能體會的,有時甚至是從事教育的教師也無法體會到的。因而,父母不在身邊也確實給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品行習慣等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健全機制,發揮學校作用。
1.建立留守孩子檔案和聯系卡制度。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系卡片。其基本內容包括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留守孩子臨時監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在建檔過程中,低一年級要向高一年級負責,小學要向初中負責,并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為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著留守孩子的成長。
2.實施關愛留守孩子責任幫扶制度。簽訂承包責任書,建立教師關愛學生校務日記,讓有條件的教師成為“代理家長”。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師要與留守孩子經常交流,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與學生同吃同住,隨時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況;非寄宿的孩子,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幫助監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轉變教育方式,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注重因材施教,發揮每個學生特長、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學有所長。繼續推行農科教結合,結合課程改革,試對學生進行初級職業教育滲透,為貧困地區農村初中生拓寬創業之路,增強服務家鄉的意識和參與家鄉建設的能力,讓每位學生得到發展,杜絕留守孩子因厭學而流失。
(二)加強溝通,形成關愛合力。
首先學校要肩負“指導家教、優化家教環境育人”的重擔。在這方面,一是定期召開家長(或留守兒童監護人)會,班主任向學生家長通報學校、班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通報學生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及時家訪,既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行為表現等情況,也向家長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議或意見,告誡家長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責任。三是建立家校聯系制度,老師與家長簽訂家校教育責任書,公開學校及校長、班主任的電話號碼,登記家長和監護人的工作單位和住宅電話,以便及時溝通家校教育,掌握學生雙向表現,統一家校教育口徑。四是請家長到學校與孩子一道聽課,觀看孩子作業,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心理,體驗學校教育。五是不定期舉辦家庭座談會,請優生家長講述自己家庭教育的教訓和經驗,起到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作用。當然,教育的重點在學校,學校要對留守兒童付出真正的、無形的關愛。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培養留守兒童的“三學會”即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用真正的師愛撫慰留守兒童受傷的心理,補償留守兒童的親情和父母的愛,以消除他們心中的苦悶與孤僻;可以組織才藝展示或競賽等活動,把集體的溫暖和自信心帶給留守兒童;班主任還可以指導留守兒童半月給父母打次電話,一月寫一次信,匯報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為父母送去祝福,聯絡和溝通父(母)子感情。
(三)明確職責,營造良好環境。
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齊抓共管,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
1.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布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兒童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籌建幼兒園和寄宿制中小學,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同時,要結合農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現狀,將學校如何轉變辦學理念,教師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當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長期抓下去。
2.加強農村青少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在重視全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關注農村留守孩子,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活動場所缺乏等一些緊迫問題。充分利用閑置的村級小學,通過“民辦公助”等方式,籌建“農村少兒活動中心”,為農民子女,特別是留守孩子提供看護、興趣學習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杜絕留守孩子參與賭博、迷信等有害活動。
總之,學校、家庭、社會要對留守兒童特別關注,優化育人環境,形成教育合力,把關愛覆蓋到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身心的各個環節,使之有愉悅的心情而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官亭鎮江夏店學區八十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