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形式下的語文教學該何去何從?怎樣處理、設計一篇文章才是一堂好課?一直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為了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傳統的“灌輸式”課型向“討論式”課型轉化已勢在必行。
文學、語文作為語言的藝術,以塑造各種形象來反映生活。而文學的本質是審美的、情感的,所以語文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水平和領悟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應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因為高中階段是一個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開始確立時期,教書育人、啟智鑄魂,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本文試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來談一談筆者關于中國古典小說“討論式”課型的一點見解。
一、中國古典小說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主要體裁,以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成為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文學樣式。而由于產生的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的不同,中國古典小說在具有一般小說的共性外有他獨特的個性:即從雛形期的六朝志怪開始就注意并逐漸形成了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傳統,而且把人物置于復雜的矛盾沖突中、采取對比烘托的方法刻畫人物性格,是中國古典小說有別于西方小說經常以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來刻畫人物的重要一點。針對這一特點,我認為中國古典小說的課堂教學必須以情節的發展為線索來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表現人物獨特的個性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實并不難概括,而回到文本中去分析作者是怎么把他表現出來的——即找到論據來證明卻不是一個容易操作的過程。針對學生不善于去分析、鑒賞小說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把情節,人物的言行、活動落到實處并以此為分析人物性格依據。只有真正去這樣做了,學生才能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文本,從而完成對典型環境里的典型人物的分析,為進一步揭示文本的思想內涵打好堅實的基礎,我認為后一點也是必須深刻挖掘的問題。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里的李甲,他決不是十娘的簡單陪襯、用來烘托十娘的某一點而存在的,我們在分析完了他的懦弱自私、背信棄義這一點之后更應該挖掘出形成他這種個性的深刻家庭背景也即社會環境——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戕害。從這一點上來看李甲也有他值得同情的一面,在此我并不是開脫他薄情寡義的罪名,而是認為只有挖掘到這個層面才不至于給學生造成一個誤區——即整個封建社會一無可取之處,而我們所談的是這一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十娘千想萬想沒想透的不是李甲的懦弱,而是人性和人心;十娘千試萬試試不透的是那個社會的門第觀念、等級思想根本容不下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引導著學生分析到這個層面才能激發、培養學生去深層次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課堂授課的基本形式
1.閱讀預習,研討質疑
在預習課上,授課老師必須針對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來精心布置預習題目,從而培養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的過程中進一步質疑的習慣,只要學生肯去多想,一切問題就都不難解決了。所以預習時是否落到實處對于課堂的最后生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2.導入新課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不可過長,但對于一堂新課是必不可少的,以設置情境作為導入的方式,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總之,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導入方式,做到導之有效。
3.明確學習目標
用小黑板、板書或投影的方式等均可
4.中心環節
板塊一(討論的形式)以情節發展為線索分析人物形象
①先由學生來討論評價人物。要求:回答問題時要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論據。
②教師及時點評、總結。例:可以先由學生來概括杜十娘和李甲的形象,教師總結時要以情節發展為線索分析作者刻畫人物的技巧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把細節問題落到實處。
③以幻燈片的形式顯示討論的結果
例:十娘是一個勇于追求幸福,年輕美麗、聰慧機敏、堅毅剛烈、不愿妥協求存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板塊二(討論的形式)思想內涵、形象意義
①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在此環節下需補充時代環境和社會背景的相關知識
②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及時點評總結。對于學生想不到、說不透的問題,教師必須及時引導、講解。
③教師總結時要有深度,使得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的情感得以提升。明確思想主題、形象意義
④學生質疑。此處由時間來定,我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是真正激發學生關于人生與社會的思索。而不是固定在某個結論上
5.課堂總結
古典小說的學習方法
作業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討論式的課堂并不是無原則的放手給學生,教師和學生既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思想上的深層次的互動。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作用是決定課堂最后的生成效果的。
四、教學感悟
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語文教學則是藝術中的藝術。因為語文教學要求老師必須感性的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只有老師先做到感作者之所感,愛人物之所愛,恨人物之所恨,才能真正的去感染自己的學生。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做人的教育。如果老師對于人物的遭遇都無動于衷,你又怎么要求自己的學生去同情人物的命運呢?一句話:語文教學是用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學生!
(作者單位:山東濱州市第二中學;山東濱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