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根據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學生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的情境中去。如何才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情感呢?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用借助多媒體、設置懸念、講故事及反復朗讀課文的方法來試一試。
【關鍵詞】情感 多媒體 懸念 故事 朗讀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聯系。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語文學科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是培養情感的學科。情感教育應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我的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我覺得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嘗試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借助多媒體手段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情感
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引入課堂,為語文教學中情感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為了營造春天的感覺,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段春天聲音的錄音,用小鳥的叫聲、淅瀝的春雨聲、潺潺的溪水聲等引發學生對春天的回憶。再讓學生看一段春天的視頻,播放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并用一首《春天在哪里》將學生的興趣帶入課文。這樣,在學習課文之前,通過情境的創設,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融入了課文,并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設置懸念,推敲關鍵詞,激發學生情感
古典章回小說中,往往在情節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給讀者產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先請學生明確關鍵詞“背影”,接著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教師適時啟發: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學生剛開始時對“背影”的好奇,由于懸念的解開而深刻理解了父子間的親情,這樣的情感教育過程也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故事,用故事的情境來激發情感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用極短時間,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四、反復朗讀課文,在讀中激發情感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于朗讀訓練中。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音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會更快的走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這在詩歌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如在教學舒婷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就可以請學生反復朗讀,通過語音語氣語調的變化對比,體會作者的情感,與作者感同身受,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題。在反復朗讀中營造情感氛圍,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
情感的激發方法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其目的在于感染學生,喚起學生自身潛在的生活經驗,喚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相應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應學的知識,豐富了頭腦,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體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學生愛祖國、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和感受,懂得了如何做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