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里,國人造就了空前高漲的教育熱情,也給學校造就了一批依賴型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專制式的家庭里被溺愛,在缺乏自主意識的課堂中被老師攙扶著。在這個教育模式中,老師們要造就的是一種精英主義的、競爭的學生,學生以分數論英雄,誰排名靠前,誰就是人才的“苗子”,就是學校重點培養的對象,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成了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是老師批評和抱怨的對象。這種精英主義的學生文化其實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應試教育不改變,精英主義的教學觀也是難以改變的。早在199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把“學會共同生活”作為未來教育的“四根支柱”之一提出來,強調培養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實際上,這就指明了未來學校教育職能的拓展,所以,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教育界對課程改革也就做了細致化的研究,倡導探究、合作、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這也是試圖對精英主義的、競爭的學生文化進行改造,另一方面也是在倡導建立平等、合作和交流的新型學生文化。但是,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教師在執行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時候,也許是由于我們一些教師對課改要求的簡單化理解,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導致實踐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偏差。以下首先來看看我們老師在進行課改中容易犯的問題:
一、為合作而流于形式
在課改的實踐中,一些老師的新課堂與新理念存在“形似神異”的現象,即一味追求學習形式上的革新,一堂課上又是探究學習,又是合作學習,又是自主學習,各種學習方式輪番上陣。這種全面、活躍的課堂,在熱鬧45分鐘過后,恐怕留下來更多的是學生的疲憊不堪,真正使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是否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就很難說了,這是典型的“貌似神離”的教學。有這樣的案例:教師在上《我愛這土地》,課堂中教師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學生初讀后,老師要求學生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后的感受(學生七嘴八舌,熱鬧非常);第二次在重點理解詩歌主題上,要求學生討論“艾青通過歌唱哪些對象來表現主題,這些對象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學生在課本上找找畫畫,非常積極主動);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你生活在當時的年代,你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現對祖國的愛”(各抒己見)。這樣的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合作學習體現了教學的真正意義之外,其他的兩次合作學習只是教師作為一種修飾課堂的道具罷了。因此,在考慮采取或設計某種教學或學習方式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這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是否達到了“神似”的程度,是否真正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在合作中趨向“自流”
在進行分組合作探究的時候,很多老師把主動權完全交與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結果學生由于知識儲備、學習經驗、心理成熟等本身因素的限制,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有時完全脫離了老師的引導,這時的自主學習變成了對學生的放任自流,課堂出現了學生的“出席”和老師的“退場”現象。這樣的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而是學生自編自演的課堂鬧劇,結果也就不能達到本應具有的學習效果了。
三、過于強調合作探究
在理論研究界對合作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的熱情宣傳和大力倡導下,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學實踐者切身感受到了轉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的必要性,因而大部分教師對此抱有極大的熱忱和期望。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人們對這種學習方式的過分迷信和絕對化的依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這種沒有以辯證的、揚棄的觀念來看待、理解和分析各種學習方式的本質特點及其各自的優勢的做法,極其容易讓執教者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就是在執教的過程中,他們會完全否定了幾千年人類文明積累起來的經驗和精神財富,拒絕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探求新方法,其實這是一種過分沉溺于新事物而排斥舊事物的錯誤做法。
針對種種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正確地處理呢,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做個嘗試:
1.要正確處理學生間的互動
在合作學習的諸多理念中,最主要的當屬學生間的互動性了。由于合作學習是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為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因而這種互動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與傳統的教學觀有很大的差別。它不再局限于師生間的互動,而是將教學互動推延至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合作學習的互動變成了一種人際交往、一種信息交流,從而使學生真正在合作中自身的素養得到了質的飛躍。
2.要明確學生的個體責任
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但是由于合作學習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因而這種教學更具感性色彩。所以,在教學中往往易由自主探究誤入學生的自流現象,教師如果沒有加以正確引導的話,課堂就變成了人云亦云、七嘴八舌的“鬧劇”,任務沒有完成倒生出許多新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要落實個體責任,即每個組員都要領到實實在在的問題,最后他們的作業必須受到評估,并且其結果要返回到個體組員。讓小組成員知道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誰最需要幫助、支持和鼓勵,使個體責任都能按老師要求的正確方向去達成。
3.要注意學生間的促進作用
在合作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只有通過彼此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所希望的合作效果,才能產生合作性的認知活動。例如,讓小組成員把解題過程向其他成員闡明,由于通過彼此的相互作用,這種行為通過了言語和非言語反應對彼此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反饋,并且有機會迫使缺乏學習動機的同伴參與學習,使同學間獲得知識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我們教師沒有注意學生間的這種促進性作用,往往就會使整堂課雖然看起來非常活躍,但這只是一種流于形式的課堂教學,學生上完課后根本就沒有取得任何的收獲。
總之,在教學中不管我們采取何種教學模式,我們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使他們在有效的教學環境中學到有用的知識,使他們真正的學到報效社會的本領,我們老師只有做到了這點才無愧于我們教書育人的天職。
(作者單位:廣西省百色市右江區四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