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綜合性學習首先是學習目標的綜合: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為此,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專門開辟一個專題板塊。專題板塊涉及面廣涵蓋知識豐富,是真正的綜合性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必須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也就要求學生不能只是會簡單的聽、說、讀、寫,而是要在聽、說、讀、寫的感性基礎上知識和情感得以升華。以蘇教版九年級《氣象物候》為例,專題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看云識天氣》、《大自然的語言》、《古代詩詞中的物候》。我們不難看出這三部分目的是激發學生對物候的總體印象,而列舉的古今文人詠物候的詩詞,是編者為學生提供的感性材料。編者安排本專題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氣象物候的基本知識,了解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各種物候經驗;學習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規律的精神,學會通過細心觀察與認真思考,從日常的事物中發現規律,初步具備辨疑析難的能力;并進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提高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能熟練運用專題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識,能借助所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積極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運用這些課內、課外的材料引導學生自主的建構起由膚淺的感性知識通向理性升華的橋梁,這也是我們綜合性學習專題教學的關鍵所在。
在教學方法上,新課程要求靈活機動,能提供學生自主探究自由學習的氛圍,在學習中老師扮演的是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向學生伸出援助之手的角色。這一點在專題版塊的教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教師首先必須正視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和角色,不能成為課堂里的旁觀者,更不能成為課堂里面多余的人,要清楚認識到自己是課堂里不可缺少的一員,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專題知識涉及面十分廣泛,涵蓋的知識極其豐富,這就注定教師在組織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想動態進行預料。學生的思緒飛揚,新穎獨到的想法和觀點必然會像靈動的泉水般噴涌而出。有些精辟的觀點會讓我們這些做老師的都欽佩和折服。所以這時教師切不可以拋出自己的觀點,否則這種做法會扼殺學生的飛揚的思緒,像一條無情的繩索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羈絆!所以在專題知識的學習中教師不能“旁觀”,也不應該僅僅是“指點”,而應該是“投入”和“組織”。教師的“投入”是投入學生的學習中,投入學生的討論中,投入學生的探索中,要打破師生角色的界限,在探討中老師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去限制學生,而是在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給予學生表揚和贊許,鼓勵學生拓寬思維。而“組織”是指組織良好的探究氛圍,組織好學生的探究,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那么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就是學法上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學生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學習的價值所在。”因此在專題的學習中課堂完全應該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在這里應該讓學生的思緒無拘無束。所以,首先應該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不能讓固有的思維定式束縛學生,以《廣告多棱鏡》為例,學習這個專題,要引起學生對廣告現象的關注。了解廣告的定義、分類、形式、歷史、作用,了解創作廣告的基本要求,豐富廣告知識:在活動中,激發研究廣告,乃至創作廣告的興趣,嘗試運用廣告創意的基本原理進行寫作,并通過寫作和實踐,進一步培養理解、賞析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學生通過引經據典,思想進一步成熟起來,將辯證法的思想逐漸融入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中,這就是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后重新對知識進行建構,從而形成事物的全新的認識。
資料搜集的全新的手段和方法的運用。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了解生活,深入生活,廣泛地運用網絡、媒體、書籍、報刊、雜志等知識載體,并開發學習的新領域。讓語文成為學生廣闊的學習天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網絡更是應有盡有、包羅萬象,既令人大開眼界,又令人眼花繚亂。網絡信息不僅量大無比,而且還具有遠程、迅速、可交互等特點。所以,在有關資料的搜集過程中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由的去完成,學生既可以采用傳統的方法去搜集和整理資料,也可以利用現代的先進媒體來獲取第一手資料,甚至可以走進商場來個現場考察。在資料整理時,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圖片資料,可以是電影片段……當然為了避免學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面前不知道如何選擇,老師也有必要提示學生資料搜集的方向,以及在搜集過程中盡量要避免重復。在資料搜集完畢之后還要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和加工處理,旨在形成系統的資料體系。
展示與評價。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老師要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尤其是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始終要明確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究合作中來更新和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來提高自我的素質和能力。所以無論怎樣,學生自我展示探究成果這一環節是決不可以少的。而展示的方式也是極為新穎自由的。以專題《廣告多棱鏡》為例,學生曾經以小組競賽的形式舉辦過“中外優秀廣告大展示”,形式可謂多種多樣,凝聚了學生創新的思想,閃耀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有的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廣告創意,有的給同學們帶來了感人的廣告小故事,有的將有關廣告的故事改編成話劇,有的將所得資料制成幻燈片……所以由此可見,展示成果這一環節是學生對所搜集的有關資料進行內在消化的一個過程,是把外在的知識逐漸納入自我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高層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在展示過程中向其他同學和老師展示,這是綜合素質的一種展示。
由于專題知識是開放的、多元的,所以對知識的領悟也就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界定。因此,傳統的評價方式在這里同樣受到了挑戰,在這里評價要富有激勵性和鼓動性,評價時簡單的優劣評判不僅毫無新意,而且也會極大挫傷學生探索的積極性,所以要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不要過于看重學習的結果怎樣,要把評價的重點轉移到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的方法、思維的角度、以及動手動腦的能力是否具有創新精神等等。要以欣賞和鼓勵的眼光來打量學生,從而使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激情得以保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課程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南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