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謙虛接受批評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認錯誤、謙虛誠摯的美德令人感動,而那個小小牧童面對備受尊崇的大畫家,敢于批評,毫不畏懼,這種敢于挑戰權威、實事求是的品質更是難能可貴!主人公優秀的思想品質滲透在優美的文字之中,給人以深遠的回味。
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低段閱讀教學的重點,首先注重朗讀訓練。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感悟為基礎,采取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語言,落實“以讀為主,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其次,進行有效地語言文字訓練。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每一個學生扎扎實實識字、學詞,緊緊抓住理解、積累、運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找意思相近的詞、借助生動的畫面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蘊,同時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句式的遷移訓練,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以提升。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讀準字音;能正確書寫三個帶有提手旁的生字“抹”、“擠”、“拱”。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讀文中詞句體會“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畫家”。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朗讀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積累、運用語言。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感悟畫家的著名。
【教學難點】在理解和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欣賞畫作,激趣入文
(一)出示名家畫作,師配樂講解
從古到今,有許多畫家以畫動物而聞名,齊白石畫蝦,李苦禪畫鷹,徐悲鴻畫馬,張大千畫虎,他們都是非常有名的國畫大師。
看著這些畫,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二)積累形容繪畫技藝高超的詞語
詞語寶庫: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出神入化
精美絕倫 妙手丹青 活靈活現
絕妙之作 上乘之作 神來之筆
神乎其神
(三)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我國古代的畫家(板書),還要認識一位牧童(板書),大畫家和小牧童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板書:和。生齊讀課題)它就藏在我們語文書的95頁。
【設計意圖】由欣賞名家畫作入手,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感官體驗,而形容繪畫技藝高超詞語的積累又為下文的“夸一夸”作鋪墊。
二、初讀感受,了解戴嵩
(一)初讀課文,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
2.標出自然段,想一想:畫家和牧童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反饋,認讀詞語。
第一組:價錢 批評 和藹 牛蠅 慚愧 拱手
出示詞卡:批評、牛蠅,提醒后鼻音的正確讀法。板貼:批評
第二組:一幅《斗牛圖》 教書先生 紛紛夸贊(指出前兩個是多音字)
板貼:一幅《斗牛圖》 紛紛夸贊
第三組:(出示句子)兩牛相斗的時候,全身的力氣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夾在后腿中間的。(夾:多音字)
(三)整體感受,了解內容。
課文講了畫家和牧童之間的什么事?用上板貼的幾個詞語說一說。
【設計意圖】扎扎實實識字、學詞,讓每一個學生讀通讀順課文,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頭等大事。本環節的教學就是緊緊圍繞以上目標展開,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掃除生字障礙。利用板貼上的詞語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大大降低了概括難度,同時滲透了概括能力的思維訓練。
三、品讀課文,感悟“著名”
(一)走近戴嵩,感受著名。
1.這是一位怎樣的畫家?(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
(1)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這位畫家的名字叫戴嵩;他是著名的畫家;唐朝人)隨機出示詞卡:戴嵩,正音
板書:著名
(2)“著名”就是——(有名、聞名、名氣大)我們給它找了一些意思非常接近的詞語,就幫助我們理解這個詞語了!
(3)帶著理解讀句子。
2.戴嵩是不是真的很著名?反反復復讀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并做上記號。
3.預設:讀——說——讀
(1)“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①(許多、一……就……)你讀懂了什么?
②用朗讀讓大家感受戴嵩的著名。
(2)“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
①理解“沒有不點頭稱贊的”。
②“爭著、花大價錢”說明什么?
③朗讀體會。(指名讀、齊讀)
④說話訓練:看畫的人一看到戴嵩畫的畫,就……;有錢的人一……就……
4.了解課后“資料袋”內容
指生讀,說說知道了什么?欣賞戴嵩畫的《歸牧圖》、《三牛圖》。
5.結合第一自然段和資料袋的內容介紹戴嵩。
【設計意圖】緊扣“著名”一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感悟,“一……就……”句式的訓練加深了對文本的情感體驗,“用自己的話介紹戴嵩”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不但整合了資料袋和文本內容,而且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抓住字詞,品出技高
1.戴嵩這么喜歡畫牛,下面咱們到戴嵩的作畫現場去看一看,他是怎么畫牛的?邊讀邊找有關句子。
2.出示句子: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
(1)認讀“濃墨涂抹、輕筆細描”,板貼這兩個詞語。
(2)這兩個詞語是我國國畫中兩種不同的繪畫方法,咱們一起來欣賞欣賞畫家是怎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的!(課件展示“畫牛”過程,邊欣賞師邊講解)
(3)現在你們明白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吧?有時我們借助生動的畫面就能體會出詞語的意思呢!
(4)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朗讀句子,評價。
【設計意圖】低年級的孩子不能以理性的思維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知識背景,或通過直觀手段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逐步把握詞語的深度。本環節設計通過欣賞畫家畫牛的視頻展示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的意思,使學生深刻感受到畫家繪畫技藝的高超。
3.出示句子: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
(1)讀一讀
①誰在夸贊?自己找到句子讀一讀。
理解:絕妙之作(非常完美的作品)讀詞卡。
②指名賽讀,評一評誰讀出了夸贊的味道。
(2)夸一夸
①假如你在作畫現場,看到這么精美絕倫的畫作,會怎么夸贊?
②還可以用上課前那些形容畫作精美的詞語來夸夸!(再次出示:上乘之作 神來之筆 出神入化 活靈活現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神乎其神 精美絕倫)
說話訓練:“__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畫得太漂亮了,畫得太漂亮了,真是栩栩如生啊!
畫得太妙了,畫得太妙了,這真是神來之筆!……)
③就是這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都在夸贊,課文中有一個詞,就叫做“紛紛夸贊”。
(3)找一找
①課文中有幾個詞跟“夸贊”的意思非常接近,指名說。
板貼:夸贊、稱贊、贊揚
②你還知道其他和它們意思相近的詞語嗎?
引導:作者用詞多么巧妙呀,表達一個意思卻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語,避免了重復,我們在今后的說話和寫話中也可以向作者學習。
③戴嵩的畫贏得了大家的贊賞,這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多么——(生接)著名的畫家呀!
④可是,就在這一片夸贊聲中,突然響起一個炸雷似的聲音,“畫錯啦!畫錯啦!”,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們下節課去弄明白。
【設計意圖】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當學生充分感悟文本語言的精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句式的遷移訓練,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同樣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語言的比較和揣摩中體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
四、書寫生字,培養習慣
(一)出示詞卡:濃墨涂抹,“抹”,這是一個帶有提手旁的字,認真觀察這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二)師邊示范邊書寫。
(三)學生在田字格中練寫,注意寫字的姿勢,講評。
(四)大屏幕出示“擠、拱”,先認真觀察,再書寫。(強調寫字姿勢)
【設計意圖】本課需要識記的生字比較多,單單帶有提手旁的生字就有三個,所以本堂課對“抹、擠、拱”的指導為著力點,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欣賞、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板書設計】
畫家和牧童

【課后反思】
詞語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頭等大事,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主動積累詞語,并嘗試在實踐中運用是有效課堂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也說:“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理解、積累、運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感悟運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把重點定位在體驗畫家戴嵩的“著名”上。導入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戴嵩是一個怎樣的畫家?學生馬上找到了“著名”一詞,然后我請學生找一找跟“著名”意思相近的詞,學生輕而易舉說出了“有名、聞名”等,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接著讓學生在文中尋找能體現畫家“著名”的詞語或句子,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情感。最后“用自己的話介紹戴嵩”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不但整合了資料袋和文本內容,而且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充分感悟到戴嵩的“著名”。
再如,在品讀戴嵩作畫的句子時,“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兩詞較難理解,用語言干巴巴地描述顯然是行不通的,根據這兩個詞語的特點,我截取了一段視頻,讓學生親眼目睹畫家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的過程,并隨機指點“濃墨涂抹、輕筆細描”是國畫中的兩種繪畫技巧。通過借助生動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理解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并反復朗讀,學生對這兩個詞的印象就深刻了。
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在引導學生品讀圍觀的人是怎樣夸贊戴嵩的畫作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引導學生反復品味商人和教書先生是怎么夸贊的,充分領悟句式“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的精妙之處,再創設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假如你也在作畫現場,看到這惟妙惟肖的畫作,你會夸贊什么?并再次出示“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神來之筆”等形容畫作精美的詞語,模仿文本中商人和教書先生夸贊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學生由課始時的接觸詞語,到后來的運用詞語,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而句式的遷移運用,又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紛紛夸贊”意思的理解也在此時水到渠成。接著讓學生尋找文中跟“夸贊”意思相近的詞,學生很快找到了“稱贊、贊揚”二詞,這時,我嘗試著讓學生自主發現同樣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引導他們在語言的比較和揣摩中體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
當然,教學中亦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如識字教學,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13個,會寫的也有12個。教學中,我采用了集中正音,分散理解的辦法,努力把識字學詞抓細、抓實,但對于基礎較差的孩子來說,識記難度依然很大,如何讓這些孩子也能輕松地學會,并加以理解運用是值得深思的。
總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進一步認識到,在低段的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詞語教學,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理解詞語,在字斟句酌的反復推敲中提高言語品味,最終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