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語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名,那么“語文味”更應是語文課堂固有的風味、審美的趣味。然而隨著新課程的深化,語文課卻越來越被異化了:討論有了,品讀沒了;多媒體有了,范讀沒了;熱鬧有了,感悟沒了……語文課越來越乏味甚至無味。這決非新課改之錯,錯在實施者的偏狹與功利。
一、切片診斷:看似有味卻無味
在某次省級觀摩課上,一位老師如此執教《明天不封陽臺》。
上課伊始,檢查預習,落實字詞。接著讓學生談閱讀文章的思考與收獲,從揣摩描寫鴿子的詞句到品味作者的思路,按照鴿子——故鄉——陽臺的閱讀邏輯推進教學環節,從敘述到議論,最后歸結到開頭“明天要封陽臺”與結尾“明天先不封陽臺”之變化的含義,從而順利完成了文本意義的深度解讀。
審視這節課,主要有四個教學環節:一是檢查預習,了解學生整體閱讀的收獲,師生交流不太完整但很有必要;二是討論鴿子,讓學生抓住鴿子的眼神這個細節,挖掘出大自然對人類的依戀和友好的深層主題;三是從馮至的小詩開始,抓住關鍵詞“故鄉”,強調人類對大自然的依戀和向往;四是分析陽臺,抓住人與自然關系的四個“不再”,讓學生感受到人類與自然的隔離與沖突,從而傳達出作者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與憂慮的主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合理的關系應該是“陽臺”的關系。
這四個教學環節都在教什么?是在教一個哲學命題,是在開展一次環保教育,缺失的是最該有的“語文味”,難怪有人發出“好迷離的語文”的感慨了。
二、現實語文:叫我如何不厭她
語文教學內容難道就是“環保理念”抑或“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顯然不是。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學語文,教會學生如何走進文本,品味語言,觸摸文脈。學語文肯定不是學文本的“主題思想”,它不是語文的當然內涵。不讓學生與語言接觸,與文學交流,一味強調“道”的價值取向,這對語文教學到底有多大意義呢?
從理論上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維度來進行。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學方法僅僅為教學內容服務,課堂教學設計往往只落腳在課堂教學內容上。而在閱讀教學中,在現代知識觀追求知識確定性的影響下,教師往往追求文本的“原意”,忠實地按照教參來解讀具有豐富意義的文本,對文本作單一化的處理,以便使學生獲得明確乃至精確的知識或標準答案,從而形成“終極解讀”,使“主題意義”的標準答案成了真正的鐐銬。追求高度的“統一性”,致使課堂成了老師的獨角戲,語文的味兒自然無法彌散,學生又如何能不厭棄語文!
三、回歸本真:清風吹得滿園香
1.涵泳詞句,追尋家常風味
家常小菜往往更能體現語文的本真味道。要想上出“語文味”,就應咬一咬文,嚼一嚼字,而不能老太太吃牛筋——食而不知其味。
語文教學的過程本應是尋找言語分析體系,關注言語之“味”,并習慣用“尋味”“品味”“咀味”“體味”等詞語來描述文本解讀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以“味”的尋找與形式分析為中心的語文形式分析體系,關注文本表達特色,為學生提供一個言語分析的利器,并借以規范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記敘了詩人和琵琶女兩個“天涯淪落人”偶然相遇的經過,詩人把憐人與憐己的郁憤融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給人以深沉的藝術美的享受。而該詩的語言美不勝收,歷來成為錘詞煉字的典范。因此在教學時,一個核心價值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欣賞、品味本詩的語言。首先是疊詞之美。如“瑟瑟”“茫茫”“嘈嘈”“切切”“弦弦”“聲聲”“凄凄”等,這些疊詞的運用巧妙而又貼切生動,既出奇制勝又渾然天成,形象地描摹了客觀之景與主觀之情,開拓了詩的意境,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其次是名句味深。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都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卻又明白如話。這些名句或表現琵琶女含羞神態、溫順性格,細致入微;或表露琵琶女的幽愁深恨、辛酸往事,委婉曲折;或表達兩者的同病相憐、情感相通,直抒胸臆。而且,隨著語境的不同,這些名句也表現出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情感基調。通過涵泳其語言的“原汁原味”,來引領學生感受語文本真的魅力。
2.精煉用語,奉獻滿漢全味
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教師首先應是駕馭語言的高手,能自覺鑄煉教學語言,給學生一種藝術美的享受,使學生在美學氛圍中志得神怡,情懷激蕩,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于漪老師十分注重教師在情感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她在教學朱自清散文《春》時,就設計了精彩的導語:“春,列為四時之首,它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季節,我們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類的優美名句,古今中外的遷客騷人,寫下了多少春的頌歌!現在,我們正生活在陽春三月里,也正好是這個時候,我們學習《春》,這就更能勾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在這篇散文中,朱先生寫了春天的草、花、風、雨、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請同學們仔細讀……”,隨著老師充滿個性的導入,伴隨著瑯瑯的讀書聲,學生進入了一個詩情畫意、如沐春風的境界,收到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雨霖鈴》中有一個經典細節: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詞人柳永將它寫得情真意切,將惜別之情推向高潮。將之作為賞析的重心,可以讓學生感受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魅力。教學中,筆者借助音樂的魅力,用富有詩情的語言帶領學生走進那亦真亦幻的分別場景: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宴為詞人送別,雖然有酒相送,但兩人無心飲用,只因心中有百般留戀。你拉著我的手,我拉著你的手,耳邊傳來的濤聲雜夾著淡淡的咸味如同離人的眼淚,深深地印進記憶里。也許,你就是那永遠的彼岸花,遠遠的,遠遠的,只能開在我的夢里……漸漸地,學生都沉浸其中,感受著“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的海誓山盟。如此熏陶提供給學生的必是色香味俱佳的滿漢全席!
在現實教學中,很多富有意義的詩文,只因老師自身缺乏言語的潤色和感情的牽引,使得學生在賞讀時索然無味。
3.真情演繹,盡享饕餮盛宴
有人說,教師是最精彩的演員,她不需要昂貴的道具,不需要既定的角色。講臺就是舞臺,粉筆就是道具。舞臺小,道具少,卻能演出一個無比廣闊的天地來……
梁啟超上課前往往會說:“啟超是沒有什么學問的……”,然后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幾下頭,接著說,“可是也有一點嘍!”先是謙遜后又自負,言語之真煞是可愛。更可愛的是,講到激動處他總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時而掩面,時而頓足,時而狂笑,時而嘆息。清末國學大師辜鴻銘講到得意處,會忽然唱上一段小曲,或從長袍里掏出幾顆花生糖果大嚼,令人忍俊不禁。這才是一個語文老師該有的真性情!杜甫說:“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性情,首要的就是一個真字。當我們完全把自己深深投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時;當我們將自己閱讀后的真實感受真切地呈現,與學生分享時。這種原生態的情感迸射,讓教師充滿了人情味,讓教學充滿了語文味。《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激情,《我有一個夢想》的激昂,《項脊軒志》的悲傷,《報任安書》的悲楚……一切都該在我們語文老師的真性情中淋漓盡致地宣泄。學生的心靈也會因此變成綠洲,最終盛開出情感之花。
詩人舒婷曾經感慨地說:“魅力漢語對我們的征服,有時是五臟俱焚的痛,有時是透心徹骨的寒,更多的是酣暢淋漓的洗滌和‘我欲乘風歸去’的快感。”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在文字中感悟,在誦讀中體味,在學習中提升。充滿“語文味”的課堂,必是滲透教師和學生生命體驗的人文課堂,必是彌漫著其樂融融的氛圍美的自由課堂,必是情趣、理趣、諧趣相一統的詩意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