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大家常常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去評價,評價的主要依據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因而,教師在不知不覺中被推到了課堂主角的位置上,而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今天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教者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論教”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下面,我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談談以學論教,改善課堂教學,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有效嘗試。
一、著眼課堂,及時更新教學關注點
課前教師都要分析教材,仔細備課,把每一課的內容具體劃分到每個課時,有時甚至上課時說的話都事先設計好。課堂上老師按既定模式上課,既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又不會出現教學失誤。可是,這樣就不能體現教為學服務的宗旨,課堂上對學生學情的關注更重要。
在教學《狐貍和烏鴉》第一課時時,我利用了掛圖輔助教學,原計劃只是通過初步觀察圖畫引出狐貍和烏鴉這兩個動物,導入課文;而把細致地觀察、比較兩幅圖畫準備放在學生學課文時,為更好地理解課文、讀好課文服務。但是課上我發現學生對那兩幅惟妙惟肖的插圖非常感興趣。他們不但認真比較著前后兩幅圖狐貍和烏鴉神情的變化,而且細致分析著如何描述這塊肉才更能讓狐貍垂涎欲滴,甚至為這時候狐貍可能正在說什么話爭執著,其投入程度遠遠超過設想。這時我立刻決定放下既定目標,先讓學生根據畫面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揣測狐貍和烏鴉之間的故事,并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然后再來對照課文進行學習。
這樣做雖然有悖課前的教學設計,但是卻讓我聽到了許多不比課文遜色的精彩版本,學生在他們的演繹中詮釋了對這個故事中兩個動物的深刻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東西很難在課前準確與全面地預設,如果只是機械地照搬教案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二、尊重事實,肯定學生的多元思考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老師養成一個習慣:看看教材或者教學參考書怎么說。我們習慣唯“教材”是瞻,并且要把這種信仰交給我們的學生,卻忘了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所幸學生們用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勇敢對教材進行了挑戰。
《小鷹學飛》這則童話敘述了小鷹在跟老鷹學飛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止境,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于是“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拼命往上飛。”課文讀到這兒,立刻有學生對“只好”一詞提出異議,因為他覺得小鷹學本領是很積極的,而“只好”卻讓人覺得它很不情愿,是老鷹的要求下勉強學的。課堂上沉靜了一會兒,很快就有學生也贊同這個觀點,他們還從下文找出“拼命”這個詞佐證小鷹的努力。是呀,“只好”怎么能體現出小鷹的刻苦和主動進取的精神呢?那換哪個詞你覺得比較好?面對興致勃勃討論著的學生,我拋出了這個問題。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可以換成“立刻”“馬上”“又”等等,有的提法盡管不夠準確,但都能表現他們的深思熟慮。
教材只是一個工具,語文教學在用教材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到的見解,鼓勵想象、質疑和創新。學生只有讀懂了課文,感悟了內涵,才能夠超脫文本的束縛,才會做出如此深刻的思考,這不正是我們通過語文課的教學希望達到的目標嗎?我們為什么還要用課本的不恰當之處禁錮學生的思維呢?在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嘗試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或許有的還很稚嫩,但是學生卻通過暢所欲言知道了思考的價值,這是在單純的課文傳授中收獲不到的。
三、立足文本,彰顯課文的內在張力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教材為載體,博采眾家,為我所用。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就可以啟發學生開拓思路,以點帶面,豐富學習內容。如《青蛙看海》一課,可以啟發學生從“青蛙”進行適當聯想,比如成語故事里的“井底之蛙”,農民伯伯的幫手、害蟲的天敵,小蝌蚪的媽媽等等有關信息;還可以引導學生從青蛙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著上山聯想到已有知識體系中“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成語故事,既鞏固了舊的知識,又讓學生再次了解什么叫不畏艱險,一往無前。如在《小鷹學飛》這一課教學中可以聯系單元練習中的成語,結合具體事例理解“學無止境”的含義,同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彰顯課文的內在張力最終是為了拓寬語文學習的面,語文教學還應該打破學科間的隔膜,將文字的影響力延伸到各學科,實現大教育觀。比如學完《青蛙看海》后學生就聯系到“品德與生活”課上學過的《我來試試看》,知道了遇到困難并不可怕,可以學著青蛙的樣子試一試,把大困難分解成無數個小困難,遠景目標變成若干近景目標,這樣只要堅持,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這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中潛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素的作用。
四、面向全體,營造協同發展的氛圍
不可否認競爭的重要性,但唯有先學會合作,發揚團隊精神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勝利,倡導學生的協同發展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這正是讓全體同學共同參與,協同發展的一個契機。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使樂于展示的同學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更重要的是使那些平時羞于開口,怯于發言的學生參與其中。團隊合作的方式可以增添許多鍛煉的機會:自由練讀的時候,為了增強小組競爭力,小組內的同學會互相提醒,取長補短,以求達到全體最優化;在全班展示的時候,其他同學的評議會使該小組發現不足;而聽別人讀和評價的時候也是對自己閱讀水平的一個提高,從而實現全體同學的共同進步。這只是倡導協同發展的一個方面,在教學中應創設更多需要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建構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學會和別人分享成功。
課堂教學的要求在改變,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也在悄悄更新,作為教師,理應學會(或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審視自己的課堂,以學論教,以學生的關注點來選擇教學的路徑,以學生的發展度來衡量教學的成果,讓師生、生生、及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生動起來,從而切實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