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
班里曾有一位帥小伙,江蘇濱海人,一米七八的個子,齊耳長發,一臉冷峻,言語不多,喜歡敞著衣衫,走起路來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可謂個性十足。他剛進入我班的時候,我預先從他原來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課老師那里就已經了解到:這位同學學習態度一般,思想意識比較復雜。“一些不良事件,雖然不直接涉及到他,但總會和他有絲絲縷縷的聯系。”原來的老師如此評價他。聽完這些,我心中著實吃了一驚:這聽著咋有著一種“黑社會老大”的味道?
開學第一天,我就開始暗中觀察,明里試探。幾天下來,我發現這位同學身上缺點有一些,但優點有不少。譬如,他工作負責,班級榮譽感較強;他心思縝密,考慮問題比較周到;他做事積極,老師安排的任務都能順利完成;偶犯小錯,但能虛心接受班主任老師的批評教育;上課發言雖不主動,但卻很少講話;課間總在做作業,很少追逐嬉戲;作業能按時完成,極少拖欠……因此,在臨時班干部換選的時候,我讓他擔任體育委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多渠道的了解,我覺得可以進一步“委以重任”。通過與他的多次談心,我決定讓他負責檢查班內的衛生工作和班級文化的日常布置工作,還讓他做了值日班干部。他欣然接受了我的“任命”,并且有條不紊地比較出色地配合我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一下子,他儼然變成了我的得力小助手。
在平靜中,一個月很快過去了。慢慢地,該同學的鮮明個性開始顯現出來。他特立獨行,逆反心理較重,喜歡與眾不同。例如,他的頭發較長,我讓他把頭發理短些,他就干脆把頭發剃得很短很短,事后可能又覺得不對,因此戴了一頂帽子加以掩飾。學校規定不能敞衣露胸,他總喜歡瀟灑地敞著衣,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但當我盯著他的衣服或他來到我面前時,總有忙著拉好衣服拉鏈。他自尊心特強,尤其面對老師的當眾批評時,往往反映強烈,不計后果。這樣的一件事有一天終于呈現在了我面前。
那是某一天的即將放學的時刻,班長腳步匆忙、神色慌張地來跟我說:“某老師叫你去一趟。”“什么事?”我也有點緊張。“老師和某同學頂上了。”我趕緊奔向教室,只見他和任課老師還在頂嘴,其他的同學都看著他倆。看到我,任課老師急忙向我訴說,該同學也急著向我申辯。我盡量保持著平靜,盡量守護著中立。我看了這位同學一眼,回過頭對任課老師真誠地說:“交給我處理吧!”我想以這種方式來穩定一下他倆的情緒。任課老師默契地向我點了一下頭。
我輕輕地拍了一下該同學的肩膀,他配合地跟著我來到辦公室。我看著他紅漲的臉,輕輕地向他說了聲:“先平靜一下。”這時,放學的音樂聲響起了。等到教室里的同學都走了,我隨即把談話的場地移到了教室。教室里靜悄悄的,但我的心里并不平靜。我搬了一張椅子,讓他和我面對面坐著,并且讓他的眼睛看著我。這是我和學生談話的一種習慣。我決定采用迂回戰術。我首先詢問他能不能以朋友的方式和我交流,他默默地點了點頭。我從我對他的最初印象開始談起,談到了對他的認識轉變,談到了對他的信任和重用,談到了他在校運動會上的驕人表現,談到了他在班級管理工作上的成績以及同學、任課老師對他的高度評價……這時我驚奇地發現性格倔強的他眼睛已經濕潤,我不動聲色,繼續和他談下去。我又詢問他我在他心中的印象怎么樣。再次讓我吃驚的是他對我的留意程度并不亞于我對他,由此我更確信了一個觀點:千萬不要僅把學生當孩子看。他觀察得很仔細,有些細節連我自己都沒留意。我非常誠摯地向他表示了謝意,謝謝他的開誠布公,謝謝他的理解信任,也謝謝他的一貫支持。我緊接著向他剖析了自己的弱點,并且由我及他,談到了存在于他身上的弱點。他也認識到了這些缺陷,不斷地點著頭。我看著他,和他說:“每個人都有缺點,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學是這樣,老師也是這樣。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體諒,要多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一想,這才是一個能讓大家喜歡和尊重的人。譬如,今天我為什么要在教室里和你談話?就是為了使你避免一份尷尬,贏得一份自尊。老師都是維護你們的,但是維護并不是沒有原則的,犯了錯也要批評,否則就是姑息縱容,對你們不負責任。你說對嗎?”他很輕地應了一聲“對”。我接著對他說:“老師也要學生維護,老師也有著自己的尊嚴。即使老師沒有聽清,沒有看準,批評錯了你,面對著年紀比你的媽媽還要大的老師,你難道可以在課堂上公開頂撞嗎?你有沒有想到老師的感受?有沒有想一想由于你的一時沖動,將給班級同學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難道就沒有一種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你一向沉穩,今天出了這樣的事,我始料未及,也為你感到遺憾!”我看到他在偷偷擦眼淚,趕緊把目光移向別處。過了一會兒,我十分誠懇地問他:“你打算怎樣處理這件事?”他紅著眼睛說:“我明天早晨向老師道歉。”“你還可以信任老師嗎?”他使勁地點了點頭。
其他同學差不多到家了吧,我拍了拍他年輕的肩膀把他送到校門口,他說了聲“老師再見”,快步走出了校門。我輕輕舒了一口氣,一抬頭看見了天邊那片美麗的夕陽,暖洋洋的。
【教育反思】
在這個教育案例中,我能成功處理這一起師生間的糾紛,靠的是“尊重”二字。有人在論及新的教育形勢下的師生關系時這樣說,過去的老師是站著教育學生,居高臨下;后來的老師是彎下身來教育學生,俯身傾聽;現在的老師要蹲下身來教育學生,體現平等;將來的老師要……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也不管對師生關系作著怎樣的論述,我想“尊重”總是躲避不開的。離開了它,一切皆為虛妄。尊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同學之間需要尊重,老師之間需要尊重,師生之間更需要尊重。尊重是一種雙向的情感關系。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個人如果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那他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
如果面對這位同學,我僅把他看作是我班里的一位學生,僅把他看作是我的一個教育對象,對他劈頭蓋臉的教育訓斥,讓他在班里作公開檢查,讓他寫出保證書,讓他的父母來校一起接受教育,這表面似乎是維護了任課老師的臉面和尊嚴,但是實際的效果又將如何呢?這位學生可能態度更加強硬,與老師的關系包括與班主任的關系從此就變得水火不容,或憤憤離校,輟學在家;或留在班級,從中作梗;或從此沉默,一蹶不振;或做出更嚴重、更意想不到的事情來也未可知。不管如何,他對教育、學校、老師的印象從此毀矣,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你還想他尊重你嗎?你還想他對你敞開心扉嗎?你還想他聽從你的教誨嗎?那簡直就是一廂情愿,異想天開。進而你還想他尊重別人嗎?你還想他感恩社會嗎?你還想他為他人著想嗎?那也就變成了空中樓閣、癡人說夢。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至此,你對他的教育可謂完全失敗。也許你很輕易地就把這件事給忘了,但對這名學生而言將產生多么長久的消極影響。
如果給與他充分的尊重,把他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平等地與他展開心靈的交流,那又如何?或許剛剛還鬧得面紅耳赤,剛剛還在激烈地爭辯,但當你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高超的教育技巧、真誠的情感付出來“降服”這一匹野性十足的“馬”時,你又將獲得什么?你可能收獲一份純潔的情感,可能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梁,可能造就一匹千里馬,可能挽救一個靈魂,可能就此消除了一個社會的隱患……用一句現在的流行話說“一切皆有可能”。那是怎樣的一種幸福,一種功德?它源自于對學生充分的尊重,源自于對學生真誠的付出,源自于對學生的愛與責任,源自于對教育最終目標的堅定、不動搖。當然,教育工作者要肯于在學生面前敞開自己的心靈,不虛偽,不掩飾,不做假,讓自己的靈魂與學生的靈魂展開一場赤裸裸的精神對話。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尊重不是遷就,更不是姑息。它有著一條十分鮮明的道德底線、責任底線和紀律底線。如果我們的同學和老師越過了這條底線,那就沒有了尊重可言。遷就姑息不是尊重,批評教育也不是不尊重。尊重要在一定的框架內才能得到實現。
從更高的層面而言,尊重又不僅僅是一種內心的情感,它還是一種境界,一種為人的境界,一種精神的境界,一種教育的境界。
【教育延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還進一步強調:“堅持德育為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怎樣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德育精神,實現其中的德育目標呢?還是少不了“尊重”二字。不尊重學生,怎么體現“育人為本”?不尊重學生,還是“尊重教育規律”嗎?連學生都不尊重,還能“堅持德育為先”嗎?連學生都不尊重,還談什么“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尊重學生是學習和實施《綱要》精神的原點。
其實,不僅德育教育過程中絕對離不開尊重,在教學過程中又何嘗離得開它呢?學生不尊重知識,就不尊重老師;不尊重老師,怎會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同樣,老師不尊重學生,就不會深入鉆研教材教法和學生,就不會高效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就不可能有效地去輔導補差,學生對老師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產生了懷疑,他們還會尊重老師嗎?還會去認真學習嗎?
教與學是如此,其他一切又何嘗不是這樣?總而言之,“尊重”二字樸實而莊重,簡單而凝練,它實在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紅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