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目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其結果是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得不到培養;不少語文教師缺乏獨立鉆研和處理教材的能力,一旦離開“教參”,便寸步難行。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應遵循一個規律,明確兩個界定,抓好“三讀”,做到四個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 文本 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關于閱讀有這樣的表述:“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所謂“閱讀教學”,其實只是教師在閱讀,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閱讀的結果,教師的全部工作也只是當好“教參”作者和學生之間的“中介人”而已。這種沒有學生閱讀的“閱讀教學”,是對學生個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扼殺。其結果: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得不到培養,不少語文教師缺乏獨立鉆研和處理教材的能力,一旦離開“教參”,便寸步難行。與之相反我們有些教師在強調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時,往往忽略了文本給予讀者的暗示或提示對解讀自由度的限制,教師的評價缺乏正確的導向。比如學生讀朱自清《背影》,別的什么也沒發現,就“發現”了“父親違反交通規則”這一條。這種劍走偏鋒也對閱讀教學產生了損害。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一個回歸,明確兩個界定,抓好“三讀”,做到四個提升。
一、注重一個回歸
閱讀教學一定要回歸文本,如果脫離了文本,閱讀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我曾經聽過一節《小石潭記》的新授課,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只有全班同學齊讀過一遍課文,然后就在“自己構想話題與柳宗元對話”。有的同學說,柳宗元為什么不學陶淵明歸隱;有的同學說,柳宗元被貶官了,為什么不反擊?學生們信馬由韁,不一而足,完全變成了對話游戲。而實際上閱讀教學與一般的閱讀是有所不同的,閱讀教學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必須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對文本意義有比較統一的解讀;有學生、老師、文本、作者共同參與,重在理性的分析。“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句話應從三方面理解。首先要誦讀文本,讀準字音,弄清詞義,了解大意。在讀書的過程中把握字詞的形、音、義,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弄清文本的大意。其次通過閱讀文本,能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最后能夠對文本進行一種整體的貫通的解讀,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情感體驗,遷移啟迪,評味鑒賞。到這里課程標準的三維結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得到真正落實,學生閱讀的主體性才會得到真正的體現,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明確兩個界定
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這句話對教師與學生在閱讀教學的身份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教師不能僅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更應轉換長期扮演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能獨霸講臺和一人獨白。教師不應當“灌輸者”,應當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必須具備民主意識、人文精神,從師道尊嚴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平等地對話。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閱讀中有主體閱讀地位,獨立、個性化的閱讀人格,多樣與獨特共生的閱讀感受,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應受到尊重與理解。
三、抓好“三讀”
1.重精讀,就是要把每一篇課文上好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重點難點,充分挖掘教材的有效資源,找準最佳的切入點,創設好教學情景,以引發學生仔細讀書、深入思考和扎實訓練。
例:《紀念白求恩》:
(1)感知一篇——找出體現白求恩精神的句子,任何說出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敘議結合)。
(2)精讀一段——找出哪些詞語是有貶義色彩的,在句式的運用上有什么特點,在說明道理時運用了什么方法。
(3)背誦一段——在5分鐘內,自選一段嘗試背誦。
例:《多一些寬容》
(1)用簡要的話歸納文章的論據,分析這些論據的特點(主要是理論論據)。
(2)再讀《寬容是一種美德》,分析這些論據的特點,并用一句話歸納文章所用的論據。
(3)運用兩篇文章中的有關論據及關鍵語句進行勸說訓練
(4)如果要將《寬》中的論據放到《多》文中,哪些可以放,哪些不可以,可以放的話該如何組織語言。(寫出來)
(5)談體會,運用理論論據和事例論據時,都有什么特點,各自的效果和作用。
例:《愚公移山》
(1)分別用一個恰當的詞語概括家人、智叟、天帝、鄰居等對愚公移山的態度。
(2)根據文章內容及自己的想象,設計一段對話,寫出人物為什么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3)辯論:愚公該不該移山。
(4)資料圖片,用簡要的話寫出新時代愚公精神的內涵。
例:《月跡》
(1)孩子們為什么不滿足——后來為什么又滿足了。
(2)以大哥的身份給弟妹寫一封信,回憶童年一段尋月的樂趣。
(3)給作者寫一段話,賈老師,我最佩服你童年時的_______(好奇心、想象力、發現力)。
(4)給自己寫一句名言。
例《紫藤羅瀑布》
(1)美讀——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段落,帶著欣賞的感情讀一讀
(2)美品——從________中,我讀出了紫藤羅_________的美。
(3)美悟——寫一首小詩,表達出你的感悟。
2.抓略讀
就是選用好一本課外配套讀本,要求學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然后做好讀書筆記,筆記內容為:(1)生字生詞或好詞佳句;(2)文章主要內容概括;(3)評點賞析;(4)質疑問難。教師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檢查,或利用課堂時間,或利用課外復習時間,集體就某些有價值的共性問題展開討論,達成共識。
3.促泛讀
就是要求學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時間讀書看報,至少瀏覽一份晚報,把自己感興趣或有價值的材料進行摘抄或剪貼,有條件的話,利用早自習時間進行適當交流。
四、做到四個提升
1.提升思想
(1)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會展開思考。就是說要讓學生習慣于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全盤接收。
(2)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會正確思考。就是說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方法,不偏激,講辨證。
(3)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會多向思考。就是讓學生拓寬思想廣度,力求不鉆牛角尖,既會逆向思維,又會發散思維。
(4)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敢于深刻思考。就是要讓學生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見人之所未見,思人之所未思,感人之所未感。
2.提升語言
有了思想,必須憑借語言去表達。提升學生的語言,就是要在語文學習中引導學生賞讀佳作的巧說之妙,讓他們明確語言表達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最佳效果,不能追求過得去,而要追求說得巧,說得妙。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三個意識:
(1)求優意識。不只求過得去,還講過得硬。
(2)求精意識。就是以一言勝多言,講究“經濟效益”。
(3)求美意識。不管寫什么文章,都力求語言精彩,富有文采,讓精美的比喻,恰當的夸張,生動的擬人,整齊的對偶,以及富有氣勢的排比,引人深思的對比等等都時時能流淌在文章中。
3.提升技巧
語文學習沒有什么捷徑,但是讀書、思考、解題還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的,掌握好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方法,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事半而功倍。
(1)讀書技巧(精讀、略讀、泛讀;朗讀、默讀;理解性閱讀,欣賞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等);
(2)思維技巧(順向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多向思維等);
(3)復習技巧(整體設計技巧、由此及彼技巧、融會貫通技巧等);
(4)解題技巧(如:審題要做到“三讀三思”――讀題干,思考命題意圖;讀要求,明確解題方向;讀材料,思考蘊含的解題信息。)
4.提升自我
教師是平等對話的參與者。教師平等參與對話,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參與,而是所有參與者的組織者,教師是所有參與者中的靈魂與核心。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以履行自己首席參與者的責任。教師要做到這些必須加強文學修養,拓寬生活空間,豐富人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文本,做盡可能豐富的學情估計,提高在課堂應變調控與引導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汊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