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工作中,我們都希望按照新課程的理念來追求一種理想的課堂教學。可是,怎樣的教學才算是理想?這或許是很多教師的困惑所在。
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不乏很多人會囿于上級的一些評價標準以追求最大的“效益”,對于“灌輸”式的教學樂此不疲。他們不惜讓學生變成“容器”,把課堂變成“生產車間”,始終中規中矩地默默耕耘,不求“藝術”只求“技術”,而被禁錮了思維,放不開手腳。加之在當下,社會、家庭等各種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意識影響巨大,很多學生處于邊緣學習狀態,“被學習”的情況普遍存在。只求“技術”,不求“藝術”的教學手段必然導致學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時卻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孰不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只有“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課堂才是最理想的。
那么,我們正在大力提倡努力構建的情智課堂是否就是一種理想的課堂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對于情智課堂的理解一般是這樣的:情者,情感也;智者,智慧也。情智課堂的具體內涵,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投入自己高尚、飽滿的情感和豐富、靈動的智慧;學生在教師帶動下開啟情感的閘門,點燃智慧的火花;師生共同營造出情智和諧的教學氛圍。筆者認為,無論情感和智慧,它們互為手段,又互為目的。通過情感引領而豐富情感,通過智慧引領而生成智慧,情感與智慧的火花必將點燃和引爆整個課堂,這該是一個多么理想的課堂啊!
那么,怎樣才能創設這樣的一個課堂呢?我認為,教師應該有一個準確定位。
作為課堂的實施者首先應該明確:通過一堂課,學生想獲得什么,我能夠給學生什么?知識,能力還是素養?甚至更多。盡管這幾者之間不應該是一種割裂的關系,但也應該體現一種傾向。而決定這種傾向的要素是什么?這便很自然地又回到了我們剛才需要明確的那個問題。這時,學生的主體性就充分地凸顯出來,學生決定一切。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教師努力做好自己。筆者提出以下兩點看法:
一、準備階段做到胸有成竹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部戲,除了主角是學生之外,教師則要承擔編劇、導演、劇務等多項工作,頭緒之多,工作之重,沒有一點“本事”可不行。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除了通過“充電”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身的素養之外,還可以在備課方面多下功夫。除了傳統的精研教材,博采眾長,教師更要給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個性的“呵護”,多備學生,多備學情。教師要有勇氣,“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敢于向傳統思維挑戰,向教參挑戰。筆者在教學中曾有過一些大膽的“體驗”。以《教科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在探討《夏》這篇文章主題的時候,教參一般只點到“表達了作者對夏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這一中心。然而,《夏》的創作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背景:20世紀80年代,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貯滿了新的活力。每一個國人的心中都涌動著創造新時期幸福生活的激情……因此,作品中美麗的夏儼然象征著新時期美麗的生活。作者贊美夏,就是贊美新時期的我國社會沸騰的生活,表達自己對這種充滿激情的生活的向往之情。類似的思考可以體現在很多作品的學習中,如《幽徑悲劇》、《紫藤蘿瀑布》等。如果具備了這份“勇氣”,我們在學習《教科書》(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就會覺得“得心應手”,對其象征手法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學生學習語文的素養自然得到提升。
二、實施過程做到不一而足
傳統的課堂多半“忽視生命”,“缺乏體驗”,“疏離情感”。要知道,只有教師“傾情”,學生才能“盡情”。因此,只有因地制宜地實施靈活的多樣的教學和評價,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效益最大化”。
1.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
例如導入部分,看似不經意的一個環節卻極大地影響著學生整堂課的學習熱情,正所謂“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最好的做法就是根據需要創設情境,將知識情景化以啟動情智。筆者在《阿里山紀行》的導入中融入歌曲《高山青》,讓學生在明快的音樂中“翻開”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如癡如醉的學習熱情在瞬間被點燃。當然,如能以本文的作者(吳公正,江蘇南通人)導入以拉近“親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效果也非常不錯。
2.教師要杜絕“灌輸”
做到這一點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在于首先要真正地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也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前提。例如在教學《松樹金龜子》一課時,有學生把最后一段概括為:“介紹了松樹金龜子的利與害”,我順勢而問:“文段中哪些句子介紹了‘利’”?學生沒找到相關內容。我又問:“文段中哪些句子介紹了‘害’”學生找到了第一句:“……給農業造成大害”。這時,底下的學生開始躁動起來,都認為“而松樹金龜子的危害,照我看來,成不了災”才是本段的中心,于是我又追問:“還可以從哪些文字中看出這一點”。學生們很快找到了下面的文字,并提煉出“足夠”、“只是”、“從不”“不會”、“算不得”等詞語,進而明白了作者這樣寫的意圖,即發出“別去打擾它吧”的呼吁。學生很自然地把段意修改成:“通過介紹松鼠金龜子對農業不會造成多大危害,呼吁人們別去打擾,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只有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才是最有效的。其次就是善于在有效互動中增強學生的體驗,這樣才能有效地發展情智。這個環節一定要避免一個誤區,即是將“問題驅動”變成“一問一答”,我們俗稱為“乒乓互動”。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內容問題化之后一定要給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實現過程活動化,從而形成有效互動。
3.教師要善于肯定學生的新見解
對于知識的生成切忌循規蹈矩,對于學生的新見解和新主張絕不能一棍子打死,相反,我們應該視之為一種智慧,并加以引導。例如學生在學習“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時提出,根據“必得”的解釋,其中“得”應讀為“děi”。學生的理解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我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他去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了解一下“得”的用法。結果學生告訴我,無論“得”作何用,都可以讀“dé”。試想,如果我一下子就否定了他的觀點,他在知道準確讀音的同時,是否會失去很多更珍貴的東西呢?
由此看來,課堂就是一個生命的磁場,來自于情智,又演繹出情智。以情智澆灌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更詩意,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