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國家課程標準》對中小學在不同學科教學中都概括性地提出了評價目標及評價體系。2011年度安徽省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是以“有效評價”(“命好題”)為主題。但是,什么樣的評價才是“有效”的,目前沒見權威性的解釋。筆者認為評價要真正達到“有效”的效果必須把握以下幾個維度。
一、評價主體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任何評價都存在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評價是評價主體對某一對象的評價。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在教學評價中,評價對象并非評價的客體,而是有著自己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評價是否有效,關鍵是看評價對象即學生對評價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評價主體是否接受及接受程度。一個不受學生歡迎甚至令學生厭惡的老師,試圖通過評價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必須具備最最基本的評價資格。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教師的評價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那么該教師必須具備學生普遍認同的學科水平、教學技能及道德品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下,教師一般都具備作為本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是一門藝術。僅僅具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要想使教學真正成為一門藝術,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甚至使其終身受益,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學習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本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及方向;不斷提高教學技能;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學高”和“身正”是德才兼備對教師的要求,兩者不是割裂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具備“學高”和“身正”的教師就具備了強烈感染力和感召力,是學生競相模仿的對象,是學生追求的目標。這樣的教師不僅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而且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激勵作用,影響著對本學科甚至整個學習態度的轉變。因此,只有具備人格魅力教師的評價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這樣的評價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學生互評中對評價主體的要求
教學評價中教師評價是評價的主要形式。但是,教師評價具有局限性。如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本學科的權威,教師評價特別是對學科中相關問題的回答,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即使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也會否定自己或不愿或不敢表達自己,這就極大地壓制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積極性和主動性。與青少年主動探究世界的本性相悖,違背素質教育理念。因此,客觀要求評價主體多元化。
學生互評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互評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同時,在互評中學會相互合作探究問題,培養團隊精神。另一方面,在一個具體的互評中,互評雙方應對某一學科具有大體相當的知識和技能,否則,這種互評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有可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甚或增加學生之間的不愉快。因此,在互評中,評價主體能在互評的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激勵學習興趣,減輕學習壓力;同時要求老師在組織互評中,互評學生要恰當搭配以達到互評的最佳效果。
二、評價必須注重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的互動
如上文所述,教學評價是評價主體對評價對象的評價,而評價對象是具有求知欲的學生。評價要有效,只有借助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而評價主體要了解評價是否“有效”,其最佳途徑是和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了解學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評判評價方式是否恰當、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調整。在不斷的互動中,找到最佳的契合點,使評價處于可控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真正成為學習主體,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互動要在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氛圍中開展,使學生感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和寬容。
必須注意的是,不同評價方式其評價互動方式是不同的。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師生互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作業上,不僅作業布置科學合理,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甚至更為重要的是要對作業尤其對語文學科作文及周記認真批閱,寫具有個性化的真實的評語。學生固然重視學業成績,因這是對他學習情況的一客觀評價標準,但是具個性化評語可能對其影響更大。作為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學生對教師個性化評語充滿了期待。個性化的評語不僅是意味著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得到老師的肯定,對學生來說,很可能就是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考試方面,“命好題”只是評價是否有效一個方面,作為評價重要方式的考試必須強調互動性。分數僅是教學評價是否有效果的客觀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考試結束后要及時公布考試成績、分析試卷,使學生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下次遇到同樣或相似的問題該注意的問題。汲取教訓,積累經驗。這不僅是一次及時糾正錯誤的機會,更是對學生的一種有力鞭策。如果僅僅考試,考完就萬事大吉,不及時公布成績或僅公布成績而不進行試卷分析,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種失落,甚至產生厭考情緒。
三、評價有效的關鍵是點燃學生的求知欲
評價是評價主體根據自己對評價對象的認識所做出的主觀上的判斷及分析意見。在這個意義上,評價只存在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評價對象本來面貌,不存在所謂“有效”的問題。在教學中之所以存在有效評價,是因為評價對象是具有獨特個性、經歷、經驗、思維方式的活生生的個體。教學評價只有通過評價對象才能發揮評價的積極效果。因此教學評價就是通過教學結果和教學過程的評價,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在求知欲的作用下,通過努力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由此可見,教學評價有雙重目的,即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評價的直接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將學習由被動化為主動,由自發化為自覺;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國家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實際上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看,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而要得到最終目的,非通過直接目的這個手段不可。因此,學生求知欲如何達到就決定了教學評價是否有效的關鍵。
(一)面對集體,關注個體
現代教學活動是一種集體活動。因此,教學評價在正常情況下是面對集體的,能夠取得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發揮教學評價的示范效應。但是,作為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在教學過程的評價中,必須顧及到每一個體特殊性,同一方法對一個或一群學生有效,但并不意味著適合另一個或一群學生。因此,教學評價面對集體又不得不關注個體。否則,就可能事與愿違。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更要做到因“人”施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面”“點”結合,共同進步。
(二)過程重于結果,方法重于知識
在一定時期內,看教學評價是否有效,可從結果中獲知,因結果是客觀的,尤其在我國以分數論英雄更是如此。但是,從一個更長的時間乃至人的一生來看,過程比結果可能更重要。過于重結果,可能會出現揠苗助長,不利于人的發展完善;而重過程則是從一個人發展角度,是可持續的,因而是值得提倡的。同時,必須注意,結果是過程的結果,是過程的邏輯結果。一般說來,有良好的過程就會得到預期的結果。但是,這不是說兩者是非此即彼關系,而是說在評價中應兼顧過程和結果的同時,更多地關注過程。在過程中,評價主體激發并不斷在學生心目中累積、內化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熱情化為求知動力。
求知欲的激發固然重要,但是這種熱情的保持并內化為主動需求就顯得更為重要。不然就有可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正常現象。筆者認為,求知欲的保持乃至內化為主動需求最有效的方法是教會學生掌握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方法。“授人于魚不如授人于漁”,方法重于知識。方法可以轉化為知識,但知識不一定能轉化為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能保持求知的真正興趣,也使學生終生受用。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學習和探究的方法上多下功夫。
四、余論:何謂“有效”?
教學評價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評價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學習和探究未知而不斷完善自我的。因此,何謂有效就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筆者認為,“有效”是一個程度問題,我們無法給予一個具體的、確定的界限。具體表現如下:其一、若評價在學生學業成績在橫向比較中有所提高,這是有效的;當在橫向比較中,沒有提高,但是在縱向比較中有所提高,這也是有效的;即使學業成績沒有任何提高,而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也應該是有效的。其二、教學評價對不同的學生影響大小不同,學生因而取得成績也不同,這是有效的;如教學評價對少數學生有負面影響而降低其學業成績,該評價是否有效?對特定個體是無效的,但對整體來說是有效的,但這種有效是有瑕疵的,需要改正的。應注意的是,教學評價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效,這只是一種美好的苦心孤詣的愿望,在具體教學中往往很難實現。其三、“有效”并不意味著全面發展。從人的發展角度,教育當然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但是,作為獨特個體的學生難免會出現“偏才”、“怪才”。如這是教學評價的緣故,我認為也是有效的,甚至對社會貢獻更大。其四、在評價的當時可能“沒效”或“效果”不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對其有所觸動、令其玩味甚或影響其一生,肯定是有效的,這正是重評價過程的結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清水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