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囊胚、胚胎、脊椎、兩棲”等詞的讀音、詞義;理解“一分為二、相安無事、永無止境、切實可行”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3)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3.德育目標
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點】
1.了解克隆的含義。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3.了解本文第二節的寫作順序及與第三節的關系。
4.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科學性。
5.理解本文說明方法并知道它們作用。
【教學難點】
1.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后”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2.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最后設置自由問答環節,給喜歡鉆研的同學一個空間,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準備】
教學圖片、實物投影儀、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大家都知道,《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有一個絕招——“猴毛變猴”,每當他與妖魔們作戰手頭吃緊時就立刻從身上拔下一撮兒猴毛,吹一口氣變成一大群小猴參加戰斗。這當然是神話,但今天的科學卻可以實現類似的奇跡,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顯課題)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們將跟隨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的筆,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這篇科普文章約三千字,涉及一些生物學相關術語,請結合老師提供的補充注釋默讀全文,5分鐘讀完。
屏顯:
生物學術語
胚胎(pēi tāi):在母體內初期發育的生物體,由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發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胚胎的初期。
兩棲(qī):有時在水中生活,有時在陸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動物背上中間的骨頭、脊骨。
哺乳(bǔ rǔ)動物:最高等的脊椎動物,基本特點是靠母體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嬰兒。
(生邊結合補充注釋邊默讀課文,5分鐘)
師:以上是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學術語。大家注意,專業語與通用語并陳是科普文章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
屏顯:
通用語 專業語
一分為二 胚胎
相安無事 囊胚
永無止境 兩棲
切實可行 脊椎
師:讀過課文之后,請同學們快速找出克隆的含義?
生1: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叫克隆。
生2:克隆是無性繁殖以及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
生3: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
師:大家的發言都抓住了克隆“無性繁殖”這一重要特征。克隆的“奇妙”也正在此。請注意,“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這一表述對嗎?依據課文回答。
生:不對。“生物”應該包括動物和植物,關于“植物的克隆”,課文開頭說“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這是葡萄與生俱有的,這能稱為新興技術嗎?我認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說起,引出下文“動物的克隆”,結合全文,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動物無性繁殖的新興技術”。
師:對,你讀書很仔細,緊扣課文找尋依據,這種讀書的方法很可貴。的確,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動物無性繁殖的新興技術”。
師:以上我們從理論上說明了克隆的含義,感覺挺抽象,請同學們舉出書本上一些克隆的例子?
生1:葡萄
生2:仙人掌
生3:細菌
師:除了書本上的克隆例子,請同學們從生活中找出一些例子?
生1:蚯蚓
生2:柳條壓枝
……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看來大家對克隆的含義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我們的科學家是如何做克隆實驗,推動克隆研究發展的?科學研究離不開研究對象,那么本文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很顯然是動物,請同學閱讀第二節并迅速找出這幾種動物的名字。(學生快速閱讀第二節并思考問題)
生1:鯽魚
生2:爪蟾
生3:黑斑蛙
生4:鯉鯽魚
生5:小灰鼠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那么看看這幾種動物為什么這樣排列?
生1:因為一個動物比另一個動物復雜。
生2:因為一個動物比另一個動物高級。
生3:因為越往后面的動物的克隆相對來說比較難。
師:回答比較不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給這幾種動物分類。并看看這些類別的關系。
生1:魚類、兩棲類和哺乳類。
生2:由低級到高級,由低等到高等。
師:對,這符合人類認識事物從低級到高級的這樣的邏輯規律,同時也說明科學家們那種對科學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寫克隆鯽魚放入克隆黑斑蛙和克隆鯉鯽魚之間,這樣既符合邏輯順序也符合時間順序,可是作者卻把克隆鯽魚放在本節的首段,請問為什么?
生:因為克隆鯽魚重要。
師:不對,因為克隆鯽魚是中國科學家的實驗,這就說明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克隆研究中的重要貢獻。小灰鼠是哺乳動物,綿羊也是哺乳動物,為什么克隆綿羊不放入第二節的后面去寫,而是單獨放入第三節來寫?請從文中找出答案。(學生閱讀第三節并思考問題)
生: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師:回答不錯,單獨放入一節,說明克隆綿羊是克隆技術上的巨大突破,同時也說明這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為人類的兇兆,也就是說,它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造成危害。那么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有利的意義?
生1: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生2:挽救珍稀動物。
生3:防治人類疾病、延長壽命。
師:概括地非常不錯,克隆除了對人類有利的方面,難道它對人類沒有一點兒消極影響嗎?
生:不是,克隆技術也有消極影響。如克隆人會沖擊人類的法律、道德、倫理等。
師:好。關于有利的一面,課文寫得具體明白,顯而易見。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會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呢?
(生興趣盎然,議論紛紛)
生1: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個“我”出來,那我的父母、同學、師長及所有認識我的人應該怎樣稱呼“我”“?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人呢?再說,如果克隆出來的“我”犯了錯誤或觸犯了法律,應該懲罰“我”,還是懲罰我?有關部門怎樣辨別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冒牌的呢?
(生笑,紛紛舉手)
生2:假如將來克隆出了一個希特勒或東條英機,世界可能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世界將重新陷入戰爭深淵。
生3:如果能為自己克隆一個器官倉庫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的問題,那么人們能夠坦然地從與我們一樣五官齊全、表情豐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腎,挖走一只眼嗎?
生4:如果面對一群面貌、體態、風姿一樣的克隆人,我們該怎樣確認他們的身份?如果他們犯罪,我們又用什么手段緝拿真兇?再說,人類居住的地球早已因為人口爆炸難堪重荷,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種方法生產自身?
(生鼓掌)
……
師:既然如此,我們該怎么辦呢?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沃森的話給了我們答案。
(生齊讀“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師: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值得我們欣慰和驕傲的是,面對克隆。人類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成熟理性和富有遠見。如果克隆技術真是上帝放在人類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類將滿懷自信地伸出兩手,一只手叫智慧或靈性,它讓克隆技術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將控制和防止克隆技術走向反面。這也就是要“興利除弊”!科學家們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智慧、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
師:以上我們把每一節都做了詳細的解讀,你能將四個小標題分別概括成兩個字嗎?
生1:我概括的分別是:含義—— 實驗——發展——造福。
生2:我概括的分別是:釋義 ——探索——發展——利用。
生3:我概括的分別是:定義 ——發展——突破——應用。
……
師:第二和第三個意見較準確,由此可見,這篇科普說明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寫的,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
師:為了把奇妙的克隆講解清楚,作者具體運用哪些方法去說明的,請在文中找出并說明其作用。
生1:舉例子,如列舉葡萄、仙人掌等,它的作用是讓深刻的科學術語更加明白易懂。
生2:列數字,如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核中吸出細胞核,它的作用是說明科學要求嚴謹,精細等。
生3:引用,如文中引用孫悟空拔猴毛,它的作用是讓晦澀艱深的科學術語更加形象,更加讓人理解。
生4:作詮釋,如解釋克隆的含義。
師:回答非常好,說明文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說明方法,它們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以后學習說明文的時候要注意其說明的對象、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
作業:寫一篇作文,題為“假如我會克隆”。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并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完《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有幼稚的,有成熟的。什么叫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現在我會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些插圖,以圖文對照形式進行講解,使抽象的文字所表達的含義能在直觀的圖象輔助下更顯清晰到位。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我就以圖片形式來展示,配以我自己的講解,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無窮,又怎會排斥反感?其后我再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就激發起學生極大的熱情。
三、研究探討,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著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著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像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制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危害人類。有的說,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過,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安排一個課時時間有點緊,有些問題不能過多的去展開。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
(作者單位:安徽省蒙城縣蒙城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