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先生深得中國傳統詩文含蓄蘊藉之神韻,寫人狀物點到為止,余韻綿長。課文節選了《邊城》第三至六節共四節文字,在表現翠翠朦朧的情感萌動方面含蓄雋永,余味無窮。這里試做分析。
一、情有所動
1.有了“找伴”的念頭
小說第四節翠翠端陽節進城看賽龍舟時年紀不過十二三歲,對男女情事不會太明了,頂多萌芽狀態,這時她的“找伴”心理正說明了這一點。“先是兩人同黃狗進城前一天,祖父就問翠翠:‘明天城里劃船,倘若你一個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說:‘人多我不怕。但是只是自己一個人可不好玩。’”“到路上時,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問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熱鬧,你一個人敢到河邊看龍船嗎?’翠翠說:‘怎么不敢?可是一個人玩有什么意思?’”顯然,作者在這里暗示我們,翠翠這時開始有了“找伴”的念頭。不要以為這里的“伴”就只是指爺爺或伙伴,其實是已經隱隱約約地含有了“伴侶”的意味的。也正因為如此,下文她看到二老儺送,才會有那么深刻的印象。這里其實是為下文寫她與二老儺送的情事發生做鋪墊的。而這種“找伴”心理在下文翠翠想到“假若爺爺死了?”時表現得更明顯:爺爺不可能陪伴自己一輩子,那以后靠誰呢?這可真是個問題。翠翠能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就說明她開始“懂事(人事)”起來了。
2.別人的“粗鄙字眼”客觀上起到了性教育的作用
現代社會發展得多了,我們有了正式的性教育,性學書籍及相關的影視作品也遍地都是。但在過去,尤其在鄉村中,性教育靠的還只能是這種生活當中的“粗鄙字眼”。主觀上人說這些“粗鄙字眼”,只是圖嘴上的一時快活或發泄其他情緒,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客觀上它卻起到了傳播性知識的作用,盡管它不一定科學、完整,而且在正人君子看來極其“下作”。“吊腳樓上唱曲子聲音熱鬧了一些,只聽到下面船上有人說話,……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習慣把這種話聽下去,但又不能走開。”盡管翠翠不愛聽,但事實上這種話她終究還是聽到了的,也聽到了有人對二老說“你這時捉鴨子,將來捉女人,一定有同樣的本領”,所以后來二老好心邀她去自家樓上坐坐,在那等她爺爺時,“本來從不罵人”的翠翠“心里記著水手說的婦人丑事”,第一次罵了人。可見,別人的“粗鄙字眼”,在她這里起了作用了。
3.美麗的誤會提供了動情的客觀條件
情感是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心理反應,沒有與外界的接觸,是不可能產生愛恨情感的。
爺爺沒能來接翠翠回家,翠翠在碼頭上邂逅了二老,而在這以前他們并不認識。他倆的對話很有意思:
“是誰人?”
“我是翠翠。”
“翠翠是誰?”
“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
二老和撐渡船的在當地都是名人,所以二老就知道了翠翠的身份,而翠翠盡管以前可能聽說過二老(“儺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個生疏的名字”),卻從未謀過面,所以并不知道眼前的帥小伙就是大名鼎鼎的二老岳云,以至于二老好心邀她去樓上等爺爺卻遭來了她的罵。但二老并不惱,“便帶笑說:‘怎么,你那么小小的還會罵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這兒,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而翠翠喊狗:“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也被二老理解成“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亂叫”,因而“放肆地笑著,不見了”,并在得到了撐渡船的托過渡的人捎來的口信后,便派去自家的伙計送翠翠回家。生活中許多時候,往往是這誤會成就了姻緣,而翠翠的罵聲卻讓自己對二老動了心。二老家的伙計在送翠翠回家路上講出了事情的原委,并告訴她,她罵的那人就是二老儺送,這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那句話,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地隨了那火把走去。”從此,翠翠就將這次端午與二老邂逅的每個細節都刻在了心里,尤其是二老那句“水里大魚來咬了你”的話,翠翠特別不能忘懷,以至于回爺爺話時不經意地就帶出“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于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而這句話以后只要誰提起,翠翠就會興奮不已,覺得“甜而美”。
二、情有所屬
1.碼頭邂逅讓翠翠認定了二老
碼頭邂逅這個美麗的誤會,既讓翠翠認識了二老,也讓她知道了二老的為人,而這一切全是通過二老家伙計的口不經意地道出的,這就更加真實可信。伙計來送翠翠回家,翠翠問他怎么知道自己就在河邊,那人說是二老告訴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計。翠翠問二老怎么就知道自己在河邊呢,伙計笑著說:“他從河里捉鴨子回來,在碼頭上見你,他說好意請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爺爺,你還罵過他!你那只狗不識呂洞賓,只是叫!”這讓“翠翠帶了點兒驚訝”,于是問二老是誰。伙計告訴她,二老就是河街上的儺送二老,也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這樣,聯系剛才發生的一幕,翠翠就知道了二老的為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二老是個熱心腸的大好人,于是心里不僅害羞,還對他有了好感,居然“沉默了一個夜晚”,去想屬于自己的心事。從此以后,這次邂逅就成了她生命中“甜而美”的回憶。
2.此后,翠翠特別留意二老的消息
①第五節在介紹中秋節特別是過年的熱鬧時說:“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為什么?就只是因為這熱鬧中沒有看到二老的身影!
②“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這里看船是名,看人(二老)才是實。后來到二老家吊腳樓上躲雨時碰上了那送自己回家的伙計,當聽到伙計說“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里河中的魚,現在可吞不了你了”時,“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唇笑著”。這有什么好笑的呢?只是因為提到了二老,“二老”兩個字讓她有了“甜而美”的感覺,以為又可以看到他了。
③可這次沒見到二老!“從祖父和那長年談話里,翠翠聽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灘過端午的”,于是青浪灘就占據了翠翠的整個心思,以至于后來爺爺唱起搖櫓人駛船下灘時催櫓的歌聲時,她不自覺地就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浪灘呢?”原來她的心早已飛到青浪灘去了!
④第三節里說“端午又快來了”,聽到“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那里時”,黃狗注意到了,翠翠也注意到了,“她于是也繞屋跑著,并且同黃狗一塊兒渡過了小溪,站在小山頭聽了許久,讓那點迷人的鼓聲,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日里去”,為什么?因為正是那兩年前的端午讓她遇到了二老,從而有了那“甜而美”的回憶。真是癡心的女孩子啊!作者說,“在這個節日里,必然有許多船只可以趕回,也有許多船只只合在半路過節,這之間,便有些眼目所難見的人事哀樂,在這小山城河街間,讓一些人開心,也讓一些人皺眉!”這不就是古詩詞當中的意境么?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啊。而翠翠正在等待重溫那“甜而美”的情景呢,她在想,“我的愿望不會落空么?”
⑤新嫁娘引起了翠翠的夢
第六節里迎婚送親的喜轎過渡,“翠翠卻傍花轎站立,去欣賞每一個人的臉色與花轎上的流蘇”。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是想自己將來也會有這么一天。后來爺爺告訴她,“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紀還只十五歲”,這時她“不作理會,靜靜地把船拉動起來”。其實,這時表面越是平靜,內心越有波瀾。所以回家后,翠翠便要爺爺吹雙管嗩吶《娘送女》。而聽著聽著,翠翠就睡著了。但我想,她一定做夢去了,并且這夢一定很美。
3.對爺爺要她嫁大老天寶的玩笑生氣
①在二老在青浪灘過端午的那個端午節,龍舟賽及捉鴨子活動唱主角的是大老天寶。二老的父親順順夸獎翠翠長得美,并要大老天寶把捉住的白鴨子和粽子送給翠翠家。回家路上爺爺直夸順順家大方,并開玩笑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卻著了惱,一個人向前怏怏走去。她為什么會“怏怏”?只因爺爺說的是大老,不是二老!
②爺爺要她把好火把,生怕大老送的白鴨子跑了,翠翠卻說:“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要是二老送的,她會這么說嗎?
由此可見,那個端午節美麗的誤會,讓翠翠心里烙下了二老的影子,揮之不去。從此以后,一步步地,翠翠就盼望著與二老的結合。盡管天不遂人愿,后來大老死了,二老也因此離家出走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爺爺也死了,但翠翠總是凄涼地守著渡船,苦苦地等著心上人的歸來。而這種等待,不也是浸透了古詩文的神韻么?
(作者單位:湖南省隆回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