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漢王正處在三年終端戰略規劃的最后時刻。此前,劉迎建給漢王制定了“三年終端,三年平臺,三年服務”的戰略規劃,即賣三年的終端產品后轉而建設平臺,三年后開始從賣產品的公司變成賣服務的公司。
按理說,漢王也算是順利完成了第一個三年規劃,在終端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閱讀器市場份額第一的仍然是漢王科技,占據市場65.38%的份額。此時,漢王啟動從硬件盈利模式向內容盈利模式的轉型,與第二個階段“三年平臺”相銜接也是規劃之中的事情,但漢王今年上半年的預虧數據卻讓漢王的轉型看起來并不那么從容,反而帶著些窘迫,想要搭建起一個能支撐它長足發展的平臺可謂困難重重。
漢王降價純屬無奈之舉,來自內憂外患的壓力而被迫降價的成分大于商業模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具體來說,漢王科技外有蘋果等公司擠壓,內有盛大等公司追趕,再加上高管集體套現、股價暴跌,內外夾擊,腹背受敵,狼狽不堪。根據公司經營戰略方向的調整,面向個人消費的電紙書產品的成本價格與銷售價格在短期內將形成倒掛,導致公司電紙書產品相關業務出現較大幅度虧損。更為致命的是漢王電紙書一直依賴于禮品市場,當這個市場的需求周期消失后,漢王沒有一個替代的主營市場。漢王雖然已經啟動了從硬件盈利模式向內容盈利模式的轉型,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在中國,用戶的付費習慣還沒有形成、內容盜版猖獗,想要靠內容來補貼硬件,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漢王寄以厚望的書城業務,在盜版書籍沖擊的背景下,推進艱難。實際上,漢王真正在做的,是通過終端的利潤空間,補貼漢王書城的運營虧損。
降價雖屬無奈,但也算明智,要是繼續和市場死磕,那才是無可救藥了。如此說來,漢王如此大幅度的降價又頗有些壯士斷腕的悲壯。漢王要想從終端往內容過渡,實現“終端+內容+渠道”的商業模式,以現有的客戶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而以高價定位于禮品市場,遏制市場本身的需求,無異于自掘墳墓,所以漢王要繼續開拓市場空間,必然要由禮品市場向個人消費市場轉移。而在這個轉移過程中,對于并不具備高性價比的漢王電紙書本身而言只能在價格上做文章,在消化庫存、獲得現金流為打造漢王書城爭取機會的同時繼續保持甚至擴大市場份額,以形成漢王閱讀器最大的用戶群,為漢王的第二個戰略階段做好鋪墊。
如果說科技出身的漢王科技在終端上的路上走得相對較為順利的話,那么在平臺“內容”上可能就要令人堪憂了。緊跟漢王之后的盛大在這點上更是虎視眈眈、咄咄逼人,畢竟盛大手里確實有料:盛大文學五百億字數的網絡原創文學,占據了中國90%網絡文學的份額,還在以每天超過2000萬字數的速度在更新。此外,還簽約了一批作家,60多家出版社,1000多家雜志、版權公司。在未來的“內容”之爭上,內憂外患的漢王和財大氣粗的盛大必定會狹路相逢、近身肉搏,在這種境況下,漢王的勝算又有幾成?
漢王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此時暴露的問題也將更多。換句話說,不轉型是等死,而轉型卻也是近乎找死了;不轉型會死的晚一點,但結局卻是必死無疑,轉型了也許會死得更快,但也有可能會闖出一條血路。雖然沒辦法對漢王科技的未來做樂觀的估計,但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試著寬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