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6裁員,風波背后是硬傷
張晨知
繼2011年3月酷6創始人兼CE0李善友閃電辭職,僅兩個月之后,再爆裁員風波。按照酷6最初公布的裁員計劃,將削減80%左右的銷售團隊成員,裁員計劃在兩周內完成。在酷6網“裁員風波”落下帷幕后不久后,酷6網公布2011年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總營收為660萬美元,運營費用為910萬美元,其中銷售及市場費用占530萬美元,占營收比重的80%。
燒錢,虧損
以流量統計,酷6在中國視頻網站中位列第三,但其與前兩位優酷、土豆相距甚遠;而從收益方面來說,過去三年優酷網營收分別為人民幣3300萬元、1.53億元、3.87億元,而2007—2009年,酷6營收更是呈下降的趨勢。2010財年,雖然酷6全年營收達2030萬美元,但虧損達到5150萬美元,虧損額超過營收的2.5倍。
更讓人擔憂的是,酷6自上市以來一直依靠其“東家”盛大來輸血。盛大在2009年底收購酷6,但僅一年多的時間,酷6網就燒了盛大3億元人民幣,而其股價及廣告收入仍達不到競爭對手水平,屢次貽誤視頻網站高速發展時機。于是,盛大怒了,他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因此決定對酷6進行裁員轉型。
整合之殤
要說盛大對酷6如此的上火,與其之前與酷6“聯姻”所埋下的隱患密不可分。當時盛大旗下的華友世紀與酷6進行股權合并后,酷6完成借殼上市。不過酷6其代價亦是自身的資產蒸發。而盛大之所以選擇酷6,主要是給內容找一個終端出口。易凱資本CE0王冉當時評價這場婚姻時指出,“酷6未來的戰略方向將是與盛大文學、游戲、影視等資源合作,加強自制版權內容,酷6將成為盛大旗下一個重要平臺,因為盛大在中國短期內沒有機會收購電視臺。”
但是,在這個新架構中,獨立董事吳征出任董事長,陳天橋則把控著高管的薪酬、戰略及財務大權,李善友負責酷6的日常運作,這“三駕馬車”究竟誰說了算,是個問題。作為酷6創始人的李善友,在納入盛大后曾經多次提到,要實現彎道超車,將酷6帶入視頻行業第一名的位置。但是陳天橋似乎并不這么想,隱身其后的陳天橋更喜歡酷6像一個視頻媒體,相比李善友豪賭大片模式,陳更偏向成本較小的資訊模式。這種媒體情結毫無例外地滲透在他的版圖擴張與對酷6的關愛上。
然而,李善友在聯姻之后則進入了一個“大筆揮金”的時期,新上市公司持有原華友世紀約6000萬美元的現金儲備,盛大還向新公司注入1億美元的現金支持。而業績不達標,被外界認為是最終促成李善友離開的導火索,據酷6公布的2010年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2030萬美元,虧損達到5150萬美元,超過營收額的2.5倍。
來的太快
伴隨著李善友離開,陳天橋很快從幕后轉到臺前。李善友離職后第一時間,陳天橋即宣布酷6發展的新方向:酷6要創造人人有獨立觀點的平臺,從“傳播自己的獨立觀點(1.0)”向“每個用戶有獨立觀點(2.0)”轉變。
酷6的員工透露,李善友離開以后,原先較為重視的引進版權等動作開始變得遲緩。關于酷6的未來,員工更多地感到迷茫與信心不足。“實際上,不少人已經在為自己的下一步鋪路。”譬如在裁員消息宣布之前,酷6網原全國營銷總經理陳軍已經宣布加入激動網,全面主管激動網旗下廣告業務。
“只是沒想到裁員來得如此之快”,此番被稱為血洗酷6的裁員行動,最終主要集中為銷售人員,針對于此,酷6算了一筆賬。稱約為150人的裁員行動,將產生100萬美元的一次性重組費用,但裁員完成后預計每季度將節省150萬至200萬美元。因此是一項“劃算”的整改。
即使如此,裁員表明了陳天橋對如今酷6的基本態度,從鼎力支持走向削減成本。伴隨著李善友的淡出,酷6似乎才真正開始成為盛大的酷6。
融合之困
在爆發裁員風波之前,時任酷6高級運營副總裁的郝志中還曾到上海,為了給大家打氣,他還特別提到了“盛大已經把酷6從干兒子視為親兒子”。
貌似當時的一句無心之言,實際反映的恰是酷6與盛大從未真正融合的現狀。未能融合的原因之一,首先體現在陳天橋與李善友不同的管理氣質上。李善友是東北人,熱情樂觀開朗,在管理酷6團隊的過程中,屢屢用激情與夢想激勵團隊。而在隨其創業的員工中,多為東北人,李善友和團隊相處的過程中,喜歡與員工打成一片,既論工作關系,亦講感情。個人氣質很深地影響著酷6團隊。
盛大的企業文化則不盡相同。相比而言,陳天橋更重理性與執行力。在盛大,陳天橋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切商業模式,本質只有一個,最高的工資給最優秀的人才,最優秀的人才創造最大的價值!”按照這樣的邏輯,就不難理解陳天橋在改造酷6過程中做出的一系列決定。
毫無疑問,陳天橋才是盛大的真正核心,盛大無可避免地仍然具有家族企業的典型特征,陳天橋是真正的決策者,一般是陳定下目標,下面的人想辦法去執行。在盛大的企業文化中,最為強調的是“講道理”。關于講道理的邏輯,盛大亦有一套自己的規定動作,“準確的數據——嚴謹的邏輯——規范的民主——負責任的獨裁”。一方面,盛大有一套規范的機制做到下情上達,但是因為陳天橋管理作風較為強硬,下面的人也往往非常信服其做出的決定。最后形成,有機制沒有被用好,有溝通渠道,但從上至下真正敢負責的人少。
酷6被納入盛大旗下后,真正與盛大集團內部的業務往來并不多,員工之間的交流也較少。陳天橋雖然在初期一直宣布放手李善友管理,但仍為酷6傾注了頗多心血。兩個人在最初聯姻時雖然惺惺相惜,但是在管理風格上差異明顯。不僅體現在酷6的戰略目標發生分歧,也為兩個企業未能真正融合埋下伏筆。
原本一樁被多數人看好的幸福聯姻,最終以李善友以及核心團隊的淡出告一段落,如此局面,顯然是陳天橋與李善友均無法預料的。但是對于盛大來說,出于削減成本之需要,整合酷6未必那么美好。接手者要面臨重振人心的考驗,盛大亦應為其品牌的影響力考慮。如果再次面臨盛大的收購,那些無法真正掌握話語權的小企業們是一定會慎重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