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正值昆曲表演藝術大師周傳瑛誕辰100周年,也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10周年,杭州舉辦名家折子戲專場演出及周傳瑛學術研究會等紀念活動。
在“十年”“百齡”時節(jié),筆者走訪了浙江昆劇團,采寫了薪火永續(xù),浙昆“傳、世、盛、秀”四代同堂的興旺局面。
“昆曲,發(fā)源于14、15世紀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這是中華書局《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昆曲的解釋。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起源于江蘇的國粹,其紀念活動和大師蹤跡,為什么會集中在一墻之隔的浙江杭州呢?
有人告訴我,這和名揚國內(nèi)外的浙江昆劇團有著很深的關系。于是,我走進了這個充滿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劇團。
傳字輩:救活一個劇種
“浙江昆劇團建團于何時,為后來的浙江昆劇事業(yè)打下了怎樣的基礎?”
帶著這樣的問題,浙江昆劇團團長林為林熱情地介紹起了浙昆第一代老人——“傳”字輩藝術家們的史話。
昆曲作為一種聲腔在明代萬歷年間風行全國起始,綿延30年不斷,到光緒末葉,昆曲衰敗。1920年至1921年,為了拯救這一瀕危劇種,由蘇州著名世家貝晉有老人,約同張紫東、徐鏡清等人在蘇州“五畝園”創(chuàng)辦了“昆劇傳習所”。
后來,昆劇傳習所又得到上海工業(yè)資本家穆藕初及著名曲家徐凌云盡力支持。第一代從傳習所培養(yǎng)出來的昆劇傳承人,就以“傳”作為藝名的字輩,他們學戲三年,幫演兩年,五年滿師。這期間,培養(yǎng)了顧傳玠、張傳芳、朱傳茗等40多位昆劇名家。這其中,就包括了后來浙江昆劇團創(chuàng)建人之一、在新中國昆劇振興史上作出杰出貢獻的表演藝術大師周傳瑛。
1926年“傳字輩”在上海新世界嶄露頭角。當時“全福班”的老藝人,看到下一代昆曲傳人登臺,由衷欣喜,欲將畢生演技傳授。據(jù)史料記載:“王傳淞《燕子箋》之鮮于佶,《鳴鳳記》之趙文華,周傳瑛的《觀雅樓》,技藝日蒸,有口皆碑。”
時局多變,“傳字輩”從“新樂府”到“仙霓社”歷經(jīng)坎坷。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日本侵略者狂轟濫炸,一把火燒盡了“仙霓社”全部戲箱,“傳字輩”流離失所,各奔東西。
1939年后,王傳淞、周傳瑛應朱國樑之邀參加“國風蘇灘社”,保存了“南昆一脈”。從此“傳字輩”又翻開了演藝生涯新的一頁。沈傳錕、包傳鐸、姚傳薌、周傳錚、馬傳菁、劉傳衡等“傳字輩”名人相繼匯聚浙江。
新中國建立后,藝術迎來了新的春天,但因為昆劇本身表演難度較大,傳人較少,當時已經(jīng)瀕臨滅絕。1955年底在黃源主持下,由鄭伯永、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樑、陳靜等六人,成立了“浙江省《十五貫》整理小組”——這是浙江蘇昆劇團,也就是后來的浙江昆劇團的前身。
1956年,周傳瑛出任團長。是年,晉京演出《十五貫》,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后,高度贊揚,周恩來總理稱譽昆劇為藝術百花園中的蘭花。《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從“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轟動全國,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全國干部群眾的好評,瀕臨滅絕的昆曲重獲新生。從此,各地昆劇院團紛紛成立,昆劇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世字輩:迎接東方曙光
相比于成名較早的“傳”字輩,他們下一代的“世”字輩藝術家們,就可以稱為從風雨中走來、迎著東方曙光的一代人。
“世字輩”前后培養(yǎng)了朱世藕、張世萼、汪世瑜等26位隨團學員。他們在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樑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呵護下,得到培養(yǎng),走南闖北,歷經(jīng)艱辛,學戲200多折。
周世瑞是他們中的佼佼者,作為國家二級導演,他從小隨父親周傳瑛學戲,學技導,對昆劇表演藝術領悟甚深。著有《周傳瑛身段譜》等書,成功復排《十五貫》《西園記》《風箏誤》《長生殿》等一大批昆劇經(jīng)典劇目,并成功導演了《牡丹亭》。
他們中的大師姐朱世藕,從小隨父母學戲。生旦兼擅,多才多藝。在《十五貫》中飾演熊友蘭。昆曲泰斗俞振飛的關門弟子徐冠春,他扮相俊美、灑脫,享有“個性演員”之稱。他在昆劇《紅燈傳》中扮演的鳩山角色,受到周恩來的贊許。
還有周傳瑛大師的得意門生、如今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浙昆的名譽團長汪世瑜。他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潤,身段瀟灑;擅演風流俊爽之才子書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戲,以情感人,聲情并茂,深受觀眾和行家推崇。在40余年的舞臺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園記》中的張繼華、《桃花扇》中的侯朝宗、《風箏誤》中的韓琦仲、《長生殿》中的唐明皇、《浮沉記》中的趙文清等諸多光彩的藝術形象。《拾畫·叫畫》《琴挑》《跪池》等拿手好戲的表演更是豐采獨具,令人叫絕。
盛字輩:經(jīng)歷十年風雨
《十五貫》轟動京華,載譽而歸,浙江昆劇團備受關注。為解昆曲傳承的燃眉之急,在省委的關心和省文化局領導下,于1958至1959年先后兩次從杭、嘉、湖招收60名薪火傳人,委托浙江省戲曲學校培養(yǎng)。
1962年中國文聯(lián)主席田漢由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陪同觀看“盛字輩”演出后,對昆曲后繼有人倍加贊揚,高興地對周傳瑛說:“昆曲有了接班人,很好。這是一個劇種的希望啊!你們浙江又做了件好事。”
正當“盛字輩”處于蓓蕾初開、雛鷹展翅的黃金年華,卻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劇團解散,人員分流,到1978年劇團再度恢復之際,“盛字輩”的從業(yè)人員已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shù)。
可喜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后藝術的再度繁榮,現(xiàn)在依然活躍在昆劇舞臺上的還有王奉梅、陶偉明、陶波、何炳泉等人。
秀字輩:重生于春天
談到秀字輩,林為林團長的話頓時少了。旁人說,他自己正是秀字輩里的佼佼者,“當然不能說自己太多好話”。
1978年,恢復后的浙江昆劇團,急向全省招收了60名學員。細雨潤禾苗。“秀字輩”擁有得天獨厚的師資力量,“傳、世、盛”三代昆曲藝術家傾心栽培。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周傳瑛、姚傳薌、沈傳錕、包傳鐸、張嫻、王傳渠、周傳滄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心血,并受益于俞振飛先生的關愛。
事實上,“秀字輩”聰慧而靈巧,勤奮而好學。他們博前輩之眾長,采“三代”之精華,桑紅海碧,玉振金聲,雛鳳清韻,馨香梨園。1982年在全省首屆“戲曲小百花”匯演中,林為林、張志紅、程偉兵等13位“秀字輩”演員脫穎而出,獲得了“優(yōu)秀小百花獎”和“小百花獎”,得獎數(shù)量名列榜首。此后“秀字輩”又在全省、全國各類匯演中頻頻獲獎70余次。
享有“江南一條腿”美稱的林為林團長、有“小杜麗娘”美稱的張志紅和翁國生等名揚京城,攀摘“梅花”又折“文華”,飲譽海內(nèi)外。更值得欣喜的是2002年在全國昆曲評比展演中,林為林、張志紅、翁國生、陶鐵斧又一舉榮獲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lián)合頒發(fā)的“昆曲藝術促進獎”;程偉兵、李公律、唐蘊嵐也榮獲參演獎。
結束采訪之前,記者又欣喜地獲悉,新培養(yǎng)的第五代昆曲傳人“萬字輩”也已嶄露頭角,包括李瓊瑤、毛文霞、張侃侃、胡娉、王靜等人在內(nèi)的很多晚輩,已經(jīng)接過浙昆藝術的接力棒,劇團的演員陣容曾出現(xiàn)過的四代同堂的興旺局面,如今再次重現(xiàn)。
在大師周傳瑛誕辰100周年之際回望昆壇,這些年浙昆還多次應邀出訪日本、泰國、美國、法國、瑞典以及我國港澳臺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廣受贊譽。現(xiàn)有演職人員中有獲戲曲梅花獎演員5人,國家一級演員17人,國家二級演員和各類高級演職員近20人。
10月10日晚,“中國昆曲列入‘世界非遺’十周年暨紀念昆劇表演藝術大師周傳瑛誕辰100周年”晚會在杭州劇院精彩上演。當今昆曲界的大腕,汪世瑜、蔡正仁、岳美緹、梁谷音等昆曲名家,都曾受教于周傳瑛,演出的折子戲也大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他們從全國各地趕來,參演這場別具意義的紀念晚會。
舞臺上,周傳瑛嫡傳弟子、被譽為“巾生魁首”的汪世瑜和“世字輩”藝術家張世錚、“文華獎”獲得者楊崑合演經(jīng)典折子戲《獅吼記·跪池》。汪世瑜扮相俊美,身段不輸年輕人。《跪池》的表演更是風采獨具,他在臺上挨棒打、躲躲藏藏,向妻子討?zhàn)垼蛟诘厣鲜軕停还蚓褪菐追昼姟V軅麋P門弟子、浙昆“秀字輩”演員李公律與“梅花獎”得主、素有“小杜麗娘”之美譽的張志紅合作的《牡丹亭·驚夢》相當驚艷。張志紅把杜麗娘的嬌嗔、害羞和大膽演繹得恰到好處,與李公律飾演的柳夢梅眉目傳情,真正是有“沉魚落雁、羞花閉月”美妙風情。而岳美緹與梁谷音聯(lián)袂合演《漁家樂·藏舟》,也讓觀眾看得直拍手。浙昆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攜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合演《十五貫》折子戲。
應浙江昆劇團團長林為林之邀,作為此次活動的延續(xù),著名學者于丹也將于11月初來杭,講述她心目中的周傳瑛與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