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其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從村鎮銀行發展的特點入手,分析了其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
[關鍵字] 村鎮銀行 發展特點 政策建議
近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村金融改革。中國銀監會也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三農”的金融服務力度,村鎮銀行在這種大環境下發展迅速,截至2010年11月,我國組建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425家,其中村鎮銀行349家,資本總額150億元, 吸收存款607億元,發放貸款536億元。
一、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特點分析
1.從地區分布上看,東部發展優勢明顯
從2007年3月1日我國首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成立,在推廣階段成立的172 家村鎮銀行中,東部地區11個省市設立66家,中部地區8省共設立46家,西部12個省份共設立60家。雖然試點是從中西部開始,但由于經濟、金融環境具有相對優勢.以及資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鎮銀行的設立進度東部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
2.從發起銀行類型來看,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是發起村鎮銀行的主力
根據村鎮銀行的主發起銀行類型不同,可以劃分為國有、股份制、城市金融(包括城商行和城信社)、農村金融(包括農商行、農村合作銀行及農信社)、政策性銀行和外資銀行等6大類。據統計,城市商業銀行及城市信用社占村鎮銀行主發起人比重最高,達到總數的45.83%;而2008年,城市金融和農村金融兩類合計設立村鎮銀行數所占份額超過80%。這一方面與兩類銀行數量較多有關,另一方面也表明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與這兩類銀行的跨區域發展要求及市場定位有較高的吻合度。另外2008年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占比相對較小,僅占7.3%,這可能與農村金融服務風險大,利潤率低以及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后撤離農村市場的大趨勢有關。
3.從注冊資本數額來看,村鎮銀行的注冊資本不斷增高,遠大于最低監管要求
不斷增高的注冊資本,緩解了村鎮銀行成立初期,可貸資金不足的情況,但是也使得村鎮銀行資金外流的風險增加。按照《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要求,“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0萬元人民幣;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0萬元人民幣。”但從實踐來看,大部分村鎮銀行的注冊資本規模都超過了最低監管要求,且呈現出逐年增加之勢,2007年我國村鎮銀行平均注冊資本額為1500.55萬元,2008年為4879.56萬元,到2009年末可獲得的村鎮銀行的平均注冊資本高達5325萬元。村鎮銀行較高的注冊資本,最好的解釋是對“村鎮銀行對統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對單一集團企業客戶的授信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10%。”這一監管規定的反應,使其可以提高向同一借款人貸款余額和單一集團企業的授信額度,增加其優質客戶。但是,這也反映出擁有較高注冊資本的村鎮銀行其目標客戶可能是能夠獲得高利潤率的優質大客戶,而對于目前中國農村處于弱勢的中小企業和農戶的需求重視不足,導致資金外流風險加大。
4.從股權結構來看,村鎮銀行主發起銀行平均持股50%以上,總體上處于絕對控股地位
城市金融和農村金融股東數量相對較多,平均接近20個。在可獲得數據的88 家村鎮銀行中,主發起銀行的平均持股比例約為55%,總體上處于絕對控股地位。從不同類型的主發起銀行持股比例來看,外資銀行以100%居首, 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金融也都處于絕對控制地位,僅農村金融和政策性銀行總體上低于50%的絕對控制水平。
5.從經營情況來看,部分村鎮銀行實現盈利
由于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短期內實現盈利可能性較小。我國第一家村鎮銀行——惠民村鎮銀行起初注冊資本僅為200萬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別虧損20萬元和30萬元。2008年10月增資擴股至3000萬元,2009年末貸款余額達到11595萬元后,才首次實現稅后盈利270萬元。據統計,截止至2009年6月末全國11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累計實現盈利4074萬。
二、我國村鎮銀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村鎮銀行的建立對解決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作為農村金融的新生事物,在其發展中暴露出很多問題。
1.政府政策的限制
(1)系統聯網問題。村鎮銀行的部分系統不能與人民銀行正常聯網,如大額清算系統,人民銀行核發的聯行行號一直得不到落實,在實踐中村鎮銀行只能將大額清算委托給他行,無法開通匯票,不能與其他銀行實現互聯互通,銀行卡業務也開辦不了,這對于對公業務的開展極其不利,也給村民存款、取款帶來不便,導致銀行失去許多拓展市場的良機。
(2)現金供應問題。盡管目前村鎮銀行可從事資金拆借業務,但是不能進入全國銀行間市場拆借,只能向當地金融機構拆借資金;而且同業拆借時間短,制約了資金的供應。而村鎮銀行能否直接在當地人民銀行發行庫存取款,目前仍沒有相關規定。
(3)存款保險問題。村鎮銀行服務面向“三農”,極易產生風險,而農村政策性保險又不健全,支持村鎮銀行發展的政策性保險也沒有完全開展起來。這導致村鎮銀行的公信度和社會認可度較低,此外存款人的利益也難以保障。
(4)存款準備金率問題。村鎮銀行存款準備金的繳存比例沒有統一標準,人民銀行基層行在具體執行中很難把握。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存款業務,應該向人民銀行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但是,目前對這些方面尚沒有明確規定。
2.政府監管的缺失
(1)監管到位難。目前監管部門難以對村鎮銀行實現全面有效的監管,因為農村金融體系較為龐雜,面臨著信息不充分、監管力量不足等問題。雖然銀監會文件談到對村鎮銀行要實行低門檻、嚴監管,但是由于縣監管辦事處人員少,而村鎮銀行數目逐年擴大,監管成本不斷增高。
(2)地方政府制約。村鎮銀行的建立和發展都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而政府在其中的定位是否適當尤為關鍵。目前,地方政府對村鎮銀行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過份干預,不適當地運用行政手段對村鎮銀行貸款進行干預,導致貸款風險增加。另一種是任其自由發展,不加以正確指引,村鎮銀行難以得到地方政府稅收、補貼等方面的優惠。
3.村鎮銀行自身經營困境
(1)定位困惑
村鎮銀行設立的初衷是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的問題,但當前村鎮銀行機構網點少,規模小,并且從業人員也較少,這就與試點制度設計目標存在預期上的差距。另外,村鎮銀行作為自負盈虧的企業,必然會追求利潤最大化,擇優選擇支持對象,這就可能脫離服務“三農”的目的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辦行宗旨。
(2)吸收存款規模較小
目前村鎮銀行社會公信力較低,吸收存款困難。村鎮銀行雖擁有一定的本土優勢,但設立于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受地域自然條件和開放程度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民和鄉鎮企業閑置資金有限,另外,村鎮銀行成立的時間較短、規模較小,與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相比,知名度和信譽度不高,競爭仍處于劣勢。在同等條件下,農村居民有了資金剩余,會考慮存入信譽好、知名度高的銀行辦理存款業務;
(3)貸款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
村鎮銀行的貸款覆蓋面要求其盡可能通過提供小額、靈活的信貸服務來滿足更多農民的金融要求,而小額、分散的服務成本相對較高,這就需要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來覆蓋成本和風險。但是,面對發放給農民的貸款,利率太高,農民難以接受;而貸給那些脫離了基本農業的有高盈利企業和個人,風險就會增大。而且由于農村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農村信用貸款缺乏抵押物,可控性較差,即使有抵押,抵押物變現也較為困難。
(4)人才匱乏
當前,農村金融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制約了村鎮銀行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村鎮銀行的信貸人員普遍不足,高素質人才更是緊缺;另一方面,熟悉當地農戶情況的工作人員及其缺乏。
(5)盈利能力不高,后勁不足
村鎮銀行盈利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鎮銀行多數設立于經濟欠發達的農村,這些地區高新產業、龍頭企業較少,村鎮銀行無高效益的農業相關項目支持;另外村目前鎮銀行金融產品較為單一,服務功能還不完善,進一步制約了其盈利能力和后續發展。
三、 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政府和監管角度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給予稅收優惠和利率貼息
一是享受優惠稅收政策。為支持村鎮銀行在農村地區經營,給予村鎮銀行1至3年營業稅、所得稅免稅期,允許在稅前多提壞賬準備。二是由財政對村鎮銀行面向農戶的貸款進行貼息,以此緩解農戶由于自身不能承擔過高的利率以及村鎮銀行貸款分散,單筆貸款成本較高的問題。三是對村鎮銀行放松存貸款利率管制,允許村鎮銀行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金供求狀況、債務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確立貸款利率,利率浮動可以比照小額貸款公司最高上浮至基準利率的4倍。
(2)大力發展各種農業保險
積極推行多種農業保險,分散和轉移農民所承受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從而降低村鎮銀行貸款給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信貸風險。具體而言,一方面要鼓勵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發展訂單農業相結合,大力發展以農產品收購訂單為依據的跟單農業保險;另一方面,應當盡快研究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建立“誰享有農業利益,誰就有義務分擔一點風險”的機制,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保費或費用給予補貼,對農業保險給予免稅政策,還可經核準開辦農村所有財險業務和人壽險業務。
(3)創建農村信用評級和信用擔保體系
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與健全必須建立守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把創建農村信用工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配套建立信用評級、風險管理體系。村鎮銀行的小額貸款通常是無抵押貸款,這就需要針對申請貸款農戶的現金流、運作模式、還款能力等,制定較為切實可行的評級標準,從而降低村鎮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更好地保障運營資金的安全高效。
(4)加強對村鎮銀行的監管,減少資金外流
各級監管機構在積極取試點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管與控制,要始終把防范風險放在第一位,優化產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強化資本約束,切實防范可帶來的各種風險。針對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金額比較大,可以采用分級管理的方式,必要的時候對初始注冊資本不但要設置下限,還要設置上限。政府相關部門還可以建立涉農貸款發放獎懲機制,設定商業化村鎮銀行涉農貸款的限額,根據額度來確定獎懲依據。以此鼓勵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投入,避免資金外流。
2.村鎮銀行強化自身建設角度
(1)明確市場定位,提高自身知名度和信譽度。
一方面,擴大宣傳力度,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關系。利用各種媒體和平臺向公眾宣傳設立村鎮銀行的意義和目的,介紹村鎮銀行開展的相關業務,突出村鎮銀行的業務和服務的特點,正面引導公眾充分了解并認可村鎮銀行。另一方面,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明確其市場定位,根植于農村,面向本地農民,不僅在存貸款方面,還要在結算、代理等方面不斷探索,完善村鎮銀行的服務功能,開發適合“三農”經濟發展特點的多樣性的金融產品,更好地滿足對農村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2)建設農村金融人才隊伍。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機制,積極引進人才,保障村鎮銀行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首先,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崗位專業培訓,建立良好的培養機制。其次,加大吸引外來專業人才的力度,可優先考慮從當地農信社、郵政儲蓄或國有商業銀行精簡的富余人員中招收富有經驗的管理和信貸人員,或者熟悉當地農村情況、愿意為農民辦事的兼職人員。最后,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機制,對業績優良的員工提供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吸引素質高的人才。
(3)完善擴大村鎮銀行融資渠道。
鑒于村鎮銀行在吸收當地農民存款存在一定困難,村鎮銀行應避免過分依賴單一存款來源作為放貸資金,爭取從各種渠道籌集經營所需資金。目前,村鎮銀行可考慮從幾個途徑籌集資金:一是加強與當地的農信社、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合作。二是爭取早日進入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以市場化的方式取得較低成本的放貸資金。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對農村地區的扶持政策,爭取多向央行申請支農再貸款。四是在政策允許下,發行債券、票據等金融工具融通資金。
(4)注重風險防范和控制。
注重風險防范和控制是實現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為了防止信貸風險的發生,村鎮銀行應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統,尤其是信息監測系統,包括貸款跟蹤狀況與其他各個類型的金融業務的相關信息。建立農戶個人、聯保小組資信信息庫,在信用等級評定的基礎上,核定貸款額度。二是對農民加強信貸政策宣傳,增強信貸工作透明度。
總之,為了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村鎮銀行未來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只有及時有效的解決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村鎮銀行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服務于“三農”
參考文獻:
[1]徐小青,樊雪志,村鎮銀行試點的成效、問題與建議【J】,中國農村金融,2010,4:41-44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2009) ,國家統計出版社【M】,2010:表9-2
[3]沈高峰,張吉光,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金融研究,2010,5:11-16
[4]趙東青,王樹賢,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10,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