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文學家羅貫忠的演義下諸多歷史人物為世人所熟知。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關羽無疑是將星閃耀,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人。關羽(?-220),字云長,本字長生,并州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漢壽亭侯。他死后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圣帝君,佛教稱為護法神伽藍菩薩。被后來的統(tǒng)治者崇為“武圣”,與號為“文圣”的孔子齊名。民間尊稱為“關公”、“關老爺”、“關二爺”、“關二哥”等等。關公作為一個家喻戶曉,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只有多維度、多角度的端詳,才能把他看個清楚。
審視文學中的關公。關羽勇武異常,冠于三軍。溫酒斬華雄、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等精采段落,雖作為演義多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xiàn)了關公武勇的神韻。《三國演義》第五回溫酒斬華雄的段子堪稱經典:“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書中至始至終沒提關羽是怎么的斬華雄,反正華雄是被斬了,酒還溫著呢,這就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這也是關羽在《三國演義》書中主要人物、各路諸侯面前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可以說一亮相就搏了個滿堂彩。至于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對曹操和黃忠,一是報恩,一是不斬墜馬之將,彰顯了關羽知恩圖報、不趁人之危的仁義。這些于事之仁讓人嘆服,而于節(jié)之義則格外感人。關羽敗走麥城,后又被孫權所殺。作為劉、關、張三兄弟中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第一人,這種悲劇結局塑造關公這個流傳千古的美學形象。
正視史實中的關公。關羽少年時勇武有力,嫉惡如仇,因殺鄉(xiāng)里的惡霸呂熊,亡命涿郡,正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鎮(zhèn)壓黃巾起義。關羽在這里結識了當?shù)卣诰郾娖鸨膭浜蛷堬w,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親如兄弟。《三國志》卷36《蜀書.關羽傳》中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為膾炙人口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提供了藍本。歷史上的關羽雖不象文學作品中的那樣超凡但也的確不俗,關羽的忠義、勇武是毋庸置疑的。說關羽忠義,據(jù)《三國志》記載,曹操想收服關羽,派張遼去探關羽的口風,關羽是這樣回答張遼的“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說關公勇武,關羽曾被亂箭射中,雖然愈合,但骨頭常常疼痛難忍。醫(yī)生說刮骨去毒,關羽便伸臂讓醫(yī)生切開傷口。當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見《三國志#8226;蜀書六#8226;關羽》)。歷史中關羽作為一個現(xiàn)實存在的人,也有其明顯的弱點,關羽倨傲不遜是有名的。孫權為了聯(lián)合劉備抗曹,把妙齡的妹妹嫁給49歲的劉備,而關羽一句“虎女安嫁犬子”把孫權傷得體無完膚,最后被孫曹兩線夾攻,腹背受敵死于麥城。這反映了關羽的外交智慧遠遜于他鄙視的孫權。史實中關公雖不象文學作品中那般完美,但的確是一個個性鮮明的真實存在的“人”。
透視神壇上的關公。《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圣,洛陽城出異象,為關羽走上神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關羽生前被曹操拜為“漢壽亭侯”,這是他生前獲得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爵位。關羽死后,歷代帝王都使關羽享受到了君王一級的奉祀待遇。而早在隋文帝開皇年間,關羽就被佛教打了一回劫。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人智者大師為關羽的亡靈授“菩薩戒”,從此關羽又成了佛家弟子,做起了“伽藍護法神”。崇尚道教的宋朝皇帝對關羽不斷地美化、圣化和神化,又將關公請進了道教的門檻。關公手捧《春秋》,捻髯閱讀的形象,又倍受儒家推崇。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圣人”,與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yè)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yè)、煙業(yè)、香燭業(yè)、教育業(yè)、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yè)也都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關公是中國歷代國人至上而下又至下而上造神出品的最成功的一個,也是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一個。
重視文化中的關公。關公文化與民俗文化、戲劇文化、江湖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文學作品的烘托下一個“忠、仁、智、義、勇”的完美關公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在中國之所以形成“關公”文化,是因為當時的封建社會需要一個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關公崇拜作為一種文化活動現(xiàn)象被廣泛普及。手持青龍偃月刀或手捧《春秋》的關羽神像已經成為一種代表忠義的文化符號。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史中,曾經出現(xiàn) “三國戲”的熱潮。以國粹京劇為例,單獨寫關公的戲就有20種,有關公出場的就更多了。而關羽家鄉(xiāng)運城的蒲州梆子,關公戲有18出。南寧昆侖關一帶、關羽的家鄉(xiāng)運城以及臺灣的桃園等地的民間團體每年都舉辦各種紀念“關公”的文化活動。關公作為文學、繪畫、雕塑的創(chuàng)作對象,激發(fā)歷代藝術家和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傳播、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良美德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公作為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在文學作品中被塑造成一個獨具魅力的美學形象,又經歷代帝王追封、民間傳頌而走上神壇,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關公作為一個美學形象、文化信仰的載體已經形成一種叫“魂”的東西,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一代代的傳承,影響著國人,影響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