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套散件出口是隨著我國產品轉型升級,安裝運輸方式限制而產生的一類特別的出口形式。由于其散件出口的特點,檢驗監管具有一定難度,本文提出一些較為科學的管理方式和簡化快捷的手段,促成對成套散件出口實現有效檢驗監管,降低風險、提高檢驗效率。
[關鍵詞]成套散件 出口檢驗監管 可追溯性管理
成套散件并沒有明確定義,從實踐中來看它是指為實現約定的單一或多種功能的多個產品集合體,并且必須通過裝配或組合形成整體后方可實現所約定的功能,其中任何單體并不具備約定的主要功能。伴隨著制造業逐漸轉型,由簡單初級品加工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設計制造的升級,在我國出口貿易實踐中,由于產品自身特性、運輸方式需要而產生的成套散件出口正逐漸增加。以昆山為例,目前成套散件出口產品主要包括電梯、自動扶梯、登機(船)橋、生產流水線設備、大型工程設備等。2010年,該類產品累計出口約2700批,貨值約3.2億美元,在占用了大量人力資源的同時,國外收貨人直接反饋給發貨方的異常信息仍然居高不下。
一、由于散件出口特點,該類產品的檢驗監管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包括:
1.制造企業規模不一、管理程度有所區別、質量保證能力差異明顯。如何通過監督管理來從源頭控制產品制造企業,達成出口風險可控的目標,是保證檢驗工作有效性的要求;
2.成套整機與散件存在獨立產品國際國內標準或技術要求。以電梯為例,除整梯需符合GB7588標準外,其安全件同時需要滿足GB8903、GB/T13435等一系列標準,如何在出口中保證散件與成套整機均符合收貨方標準與技術要求;
3. 散件出口成套使用、制造檢驗周期長、報檢批現場檢驗實施困難。散件出口形式決定了整機檢驗必須在生產過程中或安裝現場實現,散件的出口數量和品種往往既有一致性,又可能依據具體訂單有一定差異性,且由于其檢驗調試周期往往超過半個月,即便僅僅是安全項目或安全元器件檢測的周期都非常長,而可靠性測試或型式試驗往往是破壞性的并且耗時在一個月以上,針對報檢批開展現場檢驗效率無法滿足出口要求,檢驗人力資源要求非常高;
4.單品貨值高、產品質保期長、可追溯性要求高。.檢驗監管有效性體現不僅僅是出口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出口后進行監控并運用這些追溯信息反饋以實現出口產品質量提升,以某國際知名電梯生產企業為例,平均每臺電梯安裝現場的異常信息反饋達到1.5件左右,如何檢驗監管以減少異常發生也是我們檢驗監管有效性的最佳體現。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在制造業升級中,傳統的檢驗管理方式逐漸滯后,檢驗檢疫機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管好生產企業、加強技術標準研究、簡化現場檢驗方式、提升可追溯性管理幾方面入手以實現有效監管。
二、在現有檢驗管理手段基礎上,從快捷通關和有效把關的角度出發,我們建議:
1.結合分類管理,重點加強對企業資質確認與生產、檢驗過程監管。對于在我國或輸出國列入特種設備管理的產品,確認國內外主管行業或機構頒發給生產企業的相應資質,對未列入特種設備管理的產品,結合企業分類評定與產品風險分析,在分類管理辦法基礎上,對一、二類企業進行周期性生產、檢驗過程監管,加強對其質量控制點的管理控制,驗證其質量保證體系符合性。對三類及以下企業則通過行政服務性活動,加強培訓、現場監督、技術輔導逐步提升質量管理能力;
2.加強標準研究,根據型式試驗結果,重點進行產品一致性審查。針對出口產品收集國內外標準,加強差異性研究,在此基礎上對于在我國或輸出國列入特種設備管理的產品,根據其主管機構認可檢測結果,對其他未列入特種設備管理的產品,根據CNAS認可實驗室檢測結果對產品進行一致性審查和差異性檢測工作,尤其是對安全元器件、重要件要加強出口檢驗中的一致性審查工作;
3.對成套散件實施登記制度,便于實現一致性管理。針對出口成套散件分散出口,成套組裝的特點,按照類別在出口報關地或生產地開展成套散件登記工作,通過電子或紙質登記清單對約定成套品散件品名、規格、主要技術參數及文件資料實施登記管理,方便在此基礎上對出口貨物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管理及驗證工作。
4.對報檢批采取符合性驗證方式,實現減負提速增效。在登記清單的基礎上,通過對產品型式試驗結果與周期性監管符合性管理,在出口報檢材料中增加關鍵元器件(安全件、重要件)的驗證材料,通過書面和現場驗證的方式進行現場檢驗,縮短現場檢驗時間,提高檢驗效率;
5.加強可追溯性管理,拓展監管維度。在運用檢測、監管與符合性驗證手段基礎上,對通過合格假定放行的產品進行可追溯性管理,結合生產企業自身客戶服務系統或建設產品可追溯系統,通過對出口產品規格、序列號以及關鍵元器件(安全件、重要件)序列號跟蹤,收貨人貨物安裝調試結果確認來實現由散件出口到整件驗收的全面監控,并以此促進生產企業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余東岳.出口汽車成套散件的檢驗和監管[J].中國檢驗檢疫,2009,12.
[2] 王媛.我國大型成套設備的出口現狀、發展前景及政策支持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