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在幾千名知識分子的努力下,歷時5年,編成《永樂大典》。此書上至先秦,下達明初,經史子集,老莊釋道,技農藝醫,無所不包。書中存錄我國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余種,裝成11095冊,共3.7億字,堪稱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大奇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惜此書只是人工手抄,并未刊印,僅此一部,存于深宮供皇帝一人閱讀。到明朝萬歷年間,因嘉靖酷愛此書,命人抄錄一部副本,正本此后就杳如黃鶴,不知蹤跡。目前僅存的寥寥數冊,皆為副本。
《永樂大典》正本的消失,一直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謎團。
永樂皇帝朱棣對《永樂大典》的喜愛是不言自明的,可在他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閱過《永樂大典》的卻寥寥可數。但明世宗嘉靖皇帝卻是例外。嘉靖對《永樂大典》愛不釋手,據說在他的床榻上,就放有《永樂大典》以備查看。他登基以后,更將其作為必備的參考經典,并時常上朝時引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失火,嘉靖聽聞焦急異常,把自己身邊的人都調派到收藏《永樂大典》的文樓(即北京文淵閣),搶運《永樂大典》。他也是一夜未眠,其間竟三次下旨要求力保《永樂大典》不受損。幸好搶救及時,《永樂大典》沒有受損,但心有余悸的嘉靖決定“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錄工作正式開始。重錄的《永樂大典》在內容、格式、裝幀方面與原本如出一轍,大約1567年修好。此后,《永樂大典》便有了兩個版本:永樂正本或稱永樂本、嘉靖副本或稱嘉靖抄本。正本仍藏在文樓,副本藏在皇室。
早在康熙年間,人們見到的《永樂大典》就已經是副本了,且數量上已經不對了,已經少了一千多冊。雍正時,副本由皇室移至東交民巷翰林院收藏。乾隆纂修《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只存9881冊,又比康熙時少了一千冊。
據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繆荃孫的說法,翰林院的一些官員偷書伎倆極為巧妙。他們一般選擇在冬天進行偷竊,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狀如兩冊《永樂大典》大小。晚上離開時,他們就把棉襖穿在身上,將兩冊《永樂大典》包入包袱里。看守人員見到他們早上曾帶包袱而來,晚上帶包袱而去,也就沒起什么疑心。
據說,光緒年間翰林侍讀文廷式,一人就盜走100多冊《永樂大典》。文廷式死后,這些書又被其后人出售,賣給洋人或者古董商。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已被儲存在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慘遭不測,大部分葬身火海,幸免于難的則散落一地,只有少部分被這些強盜帶回國,或收藏,或轉賣,珍貴的《永樂大典》從此散落世界各地。
時至今日,全世界范圍內,《永樂大典》只剩400冊左右,分散在八個國家30多個收藏機構。中國方面一直在全力收購這批流失國外的秘籍,現已有《永樂大典》226冊。共計11095冊的《永樂大典》如今剩余不到百分之四,著實令人痛惜。
《永樂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頁沒見著,正本去了哪里?毀了?還是尚在人間,只是人們沒有找到它?從古至今,大家一直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有的說被大火燒了,有的說可能在嘉靖皇帝的地下宮殿。曾擔任錢鐘書助手的欒貴明說:“認為在永陵的人都是只言片語,沒有證據。錢鐘書先生也認為在永陵,但他認為要有證據。他讓我研究《永樂大典》,就是要找出《永樂大典》很可能就在永陵的證據。”
1972年,受錢鐘書之托,欒貴明專題研究《永樂大典》十余年,他發現,《永樂大典》重錄完成與嘉靖帝的喪葬大體是同時。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個月時間。而到了4月15日,繼位的隆慶帝才賞賜《永樂大典》重錄人員。“重錄究竟完成在何時呢,史無明載。而這正是謎點。”
如果現代人要運完全部的《永樂大典》,要運滿4卡車才行。而在明代,并沒有現在的發達交通工具,他們只能靠馬車拉。為何嘉靖帝死后3個月才入葬永陵?大膽的推斷便是:在這段時間里,隆慶帝忙著把《永樂大典》正本放進永陵,以了卻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為安后,隆慶帝才有時間處理《永樂大典》的副本。“甚至重錄工作或許都沒有完成,而詭稱完成,從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鏈接······
編《永樂大典》的國子監監生待遇如何
《永樂大典》編纂工程巨大,國子監監生們功不可沒。明初南京的國子監北及雞籠山南麓,西至進香河,南臨珍珠橋(今浮橋),東達小營,面積覆蓋了今天成賢街東西兩側和東南大學。國子監鼎盛時期,有來自國內外近萬名監生吃住在這里。
明初百廢待興,但從朱元璋起,就是再窮不窮教育,監生們的伙食很好,每人每天香油三分、鹽三錢、醬二錢、花椒五分,每三天就有一斤肉,每月有一細桶醋,有妻子的每月還有米六斗。每逢節假日,監生們要到城南逛,就從成賢街出去,他們穿著由工部尚書秦逵設計、朱元璋親自審批制定的藍色衣冠“制服”,風流儒雅地從街上走過時,路人無不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