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平生最偉大的工作便是修訂《六經》。孔子五十四歲開始周游列國,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仰天長嘆:“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是說我與其到處去游說諸侯,白白宣講我的理論,不如將其記錄撰寫出來以傳之后世。于是他開始編撰六經。《詩經》《書經》《禮經》,孔子中年便開始整理,到晚年定稿。《樂經》《易經》是孔子晚年整理的,《春秋》是孔子七十一歲這年編撰的。《六經》其實都是先王舊典,并非孔子親自撰寫,孔子的工作主要是整理編輯,但這個工作是非常偉大的。《六經》是對孔子之前的文化所做的第一次系統整理,如果沒有這個整理,中國的古文化就無從尋覓,更無從繼承發展。孔子是第一個總結古代文化的人。《六經》既總結了古代圣王的思想文化智慧,又開啟了以后中國兩千多年的新思想文化。所以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柳詒徵先生都稱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承上啟下者,即上承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歷代圣王思想,下啟漢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
在孔子的時代,《六經》都不稱經,叫詩、書、禮、樂、易、春秋。什么時候《六經》稱經了呢?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時開始。漢武帝下令,凡通曉五經之中一經者皆可立為博士官,這五經便正式成為朝廷欽定的天下讀書人的必讀書。為什么只有五經?相傳《樂經》在秦始皇焚書后蕩然無存,所以漢武帝時就只有五經了。我們現在都說四書五經,不說四書六經,就是這個道理。
在五經的基礎上,東漢時增《論語》《孝經》為七經。唐初將《禮經》變為《儀禮》《周禮》《禮記》三經,這樣就增為九經。唐初因唐皇姓李,遂尊姓李的老子為太上玄元黃帝,故未將孔子的《論語》列入經。唐太宗殺兄逼父,武則天又廢太子自立為皇帝,皆與《孝經》精神不合,故《孝經》也未列為經。唐玄宗認識到孝與孔子思想對于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性,于是親自注解《孝經》,傳布天下,并將《孝經》《論語》復列其中而為十一經。新增經典如此多,對新增經典的注釋訓詁又成一問題,朝廷即將解釋訓詁群經詞語的《爾雅》也列為經書。唐文宗開成二年把十二經刻石立于國子監前,作為天下定本,稱為開成石經。宋神宗將《孟子》升為經,十三經就最終全部固定下來了。《十三經》連同歷朝對《十三經》的注釋,就是國學中經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五經又是十三經的核心部分。
準確地說,宋朝以前讀書人沒有不讀五經的,宋朝以后的讀書人沒有不讀四書的,五經是漢唐經學的中心,四書是元明清經學的中心,唐太宗時命大儒孔穎達編了一部《五經正義》,唐高宗下令以之作為科舉考試的必修經典與考試標準答案。
經學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到底是什么呢?概括起來說,經學是國學之魂,是傳統中國無形的憲法,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建立起我們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世界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忠孝節義的價值觀。
編輯/林青雨
傳薪書院簡介:
“傳薪書院”系青年國學學者、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長衫先生”李里本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純正國學之宗旨,在國內眾多國學愛好和熱心者支持下創辦的一所公益書院。選址成都錦江區國家風景區三圣花鄉之幸福梅林,傳薪書院位于幸福梅林香湖之濱,這里碧波蕩漾,梅香四溢,農居素雅,風景宜人。書院在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期能培養出一批以為往圣繼絕學傳薪為己任的有識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