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內心,隨時有矛盾亂流,理性和情緒始終在內心爭斗著、內戰著。這種“自訟”的狀況,隨生命并存,永無停止。如果能修養到“心兵”不動,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
知止
在一天的生命歷程中,能夠數得清、記得完全經過的,有多少思想、亂想、幻想?
至于其中所起浮生滅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情緒,就更不用說了。
誰能把此心思緒,清清靜靜、平平安安地時常擺在一個清明、清凈、安詳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絕對做不到的吧。
答案是能夠做到的。問題是人們不知道自己怎么來“知止”。
所以我常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難。降伏自己的心思而返歸平靜,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說的“專氣至柔,能嬰兒乎”才能漸漸達到“知止”而進入“明德”的境地。
淡泊寧靜
如果只從人們的心理意識來講,一個人如果把心一定下來時,當然便有一種較為寧靜的感受。尤其人的生活,每天活在極度的忙碌緊張當中,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寧靜,就會覺得是很大的享受。
但有些人習慣于忙碌緊張的生活,一旦寧靜無事下來,反而覺得無比的寂寞,甚至自生悲哀之感。在人群社會中,這種人的比例,比愛好寧靜的人,至少超過三分之二以上。
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總算是真正的寧靜吧!答案:差不多了!不過,你需要特別注意的,孔明先生這兩句話的要點,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當然可以“寧靜致遠”了!
一個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說的“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那當然是人生修養達到一種高度的寧靜意境。孔明一生的學問修養,就得力在這兩句心腹之言。
意的衍生
如果用文字藝術來比方,例如李后主的詞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那想剪斷它、理順它的,是“所知”。剪也不斷,理也不順,似乎在心中去不了的,便是“意”的作用。
又如蘇東坡的詞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自己并不想去思念它,但在心中,永遠存在著、排遣不開的,就是“意”。
所以“意”的作用,又有一個別名,也叫“念”,就是念念難忘的“念”。又有形容“意”是具有強力的作用,便叫做“意志”,它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做“意氣”了。
人生多意氣,大丈夫立身處世,意氣如虹,那是多么美麗的豪語。
無情何必生斯世
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是指“情緒”沒有發動的境界,換言之,是并未動情,更未引發“意氣”的情況。
但人到底是有情的動物,“無情何必生斯世”“天下誰能不動情”,只要“發乎情,止乎禮義”“知止而后有定”,便能做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了。
因此子思把“中和”的境界和作用,高推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圣境上去,是多么的真善美,而且又很切實于人情的平凡狀況。
這就是人道的真現實,并不外于人情。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