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聲健樂辭典·梅山武術
梅山武術發源于古梅山域內的新化縣,是古梅山人在與虎豹野獸和外來敵人的斗爭中創造出來的一種體用相兼的功夫。流傳于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屬南拳系,是當今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中歷史最為悠久、并能很好地保留古傳武術功法與技擊精髓的優秀拳種。其起源可以上溯到遠古氏族部落時期,正式形成拳種流派則是宋代末期。其特點是古樸無華,勇猛剛烈,招招式式非打即防,樁穩勢固,防守嚴密,步步為營,結構緊湊,無騰空花俏動作。
2、高手故事·晏西征
晏西征,男,1945年5月生,湖南新化人。著名武術家、詩人、教育家。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杰”、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武術)傳承人、梅山武術第19代掌門。中國傳統武術協會執行主席、湖南省武術協會榮譽主席、湖南東方文武學院院長。他不僅精通梅山、武當、峨眉等各派武功,還精通梅山地區獨特的符水、法術、神打、藥打等,是當代中國武林中少有的能打、能演、能教、能寫的全能武術大師。
學武
從小愛聽武俠故事,13歲開始偷師學藝。
新化人尚武、能武,早就名聲在外。作為一代梅山武術掌門,晏西征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新化人,一個典型的梅山弟子。
“小時候,在我身上就看得出梅山人的血統,天生就具有勇猛、剛烈、強悍的性格。”說起自己的武術之路,66歲的晏西征老先生就雙目如炬,依然頗有幾分興奮,“小時候,我就喜歡聽母親講那些中國過去著名武術家的故事,喜歡看《三國》、《水滸》和《說岳全傳》等書,想著自己要學武術,保家衛國。可當時我卻沒有錢學武。”
跟許多歷史上著名武術大家的經歷一樣,家庭貧困的晏西征只能從偷學開始他的練武之路,“當時有一個肖師傅,在我們村子里教梅山武術,我就在旁邊偷看,學好動作回家練。久而久之,被師傅發現了。”
肖師傅問他:“你這小把戲在看什么啊?”晏西征如實答道:“看你們教打。”肖師傅又問:“你看到了什么呢?”于是,晏西征就把偷學到的動作打給肖師傅看,結果,打得比那些正式學的徒弟還好。這一下,肖師傅動了愛才之心,告訴他以后不要再偷看了,就跟著大家一起學,不要錢。
9歲那年,肖師傅又介紹晏西征在梅山武術第17代掌門游石命的孫子游本恒大師手下習武,系統地學習梅山武術,小小年紀,就已在新化武術界小有名氣。藝成出師后,晏西征在各地農村工礦走村串戶傳授梅山武術,又多方尋師訪友,博采眾家之長,充實和發展梅山武術。
教武
提倡學武先學德,不出手就能服人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晏西征就率先在新化開辦了國內最早的私人武館“興武拳社”,以實打實做稱雄武林。在新化縣城,至今還流傳著他單槍匹馬打敗上百人圍攻的故事。對此,晏西征笑著解釋說,這事被人夸張了點,當時來的人數倒是有一百多人,但大部分是跟著起哄看熱鬧的,“本來說好是一對一,但那人的徒弟們見師傅吃虧了就一哄而上,場面也就亂了,迫不得已,我只好出手應戰,打倒了為首的十來個,其他的也就一哄而散了。”
晏西征大師個子不高,功力卻非常深厚,他可以將一張擺滿酒菜的厚實八仙桌用單手抓住一只桌腿端平,也曾有過用一架梯子與四名大漢同時頂勁并獲勝的記錄。但他強調,自己歷來提倡“學武先學德,練功必練忍”,認為只有千里的仁義,沒有千里的威風,仁義服人,才能使人口服心服。
那面對上門挑釁滋事者怎么辦?晏西征說自己遵循:一忍,二讓,三嚇,四打原則。1978年的一個傍晚,他就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有體重不下90公斤的吳姓彪形大漢執意要跟他切磋,無奈之下,晏西征只能應允,于是,他“嗖”地一下向上屈起右臂,說:“你如果能將我的手扳下來,就算我輸!”
大漢滿有把握地伸出右手,抓住晏西征的手腕,使勁往下扳,大漢滿臉通紅,就像喝了一口陳年老酒,鼻尖上也冒出了熱汗,相持了數分鐘,未扳下,再扳,仍未扳下。
之后,換成雙手,仍未成功。晏西征干脆伸出右手的食指,說:“這樣吧,我伸出一個指頭,讓你扭,隨便你扭彎也行,折斷也行。”
“未必你這樣狠,我扳不彎你的手指到你胯下鉆三下,還拜你為師。”這下大漢來勁了,一把抓住西征的食指,使出渾身解數,扭了又折,折了又扭,可那指頭像一根鐵棍既扭不彎,也折不斷。
大漢的臉氣得鐵青,他沒話找話說:“你這是技巧,不算功夫!”“是么?”晏西征笑了笑,順勢拿起地上一條小木凳,兩眼一睜,吸了一口氣,伸出右手作柳葉掌,晃動了幾下,用勁一插,二公分厚的凳面竟被一掌插破。接著對大漢說:“剛才單指叫金剛指,這掌叫柳葉掌,都靠指力!”
大漢這才服了。
3、武沐軼聞
新化人在武漢打下個寶慶碼頭
武漢漢正街的板廠、寶慶、永寧三個社區,在解放前有個“大名”,叫“寶慶碼頭”,當時還流行一個詞,叫“打碼頭”。而這些,大部分功勞都要歸功于新化梅山弟子的拳頭。
清朝嘉慶年間,湖南寶慶府下轄新化、邵陽和武岡三縣,當地盛產木材、煤炭、土紙和筍子。一些寶慶人以松木造毛板船,然后載上一船煤順水來到武漢,但當地人卻不讓這些毛板船靠岸,還說要打他們這些“寶古佬”。沒辦法,為了生計,寶古佬們只能用拳頭說話。他們把新化武術好的喊過去,就開打,硬生生將碼頭從當地人手中打下來了。
隨著來碼頭“淘金”的寶慶人越來越多,于是形成了一個“寶慶幫”。幾百年時間里,他們團結對外,和“地頭蛇”斗,和外地的幫派斗,叫響了“寶慶碼頭”的名號。
其中,新化的武師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光打下來還不行,要想站住腳跟,還得比武、比狠。”晏西征說,據前輩傳說,當時跟寶慶幫爭斗最厲害的是安徽幫,有一次,雙方比試,把一雙平時練功的鐵鞋燒得通紅,看誰能先穿著走三步,結果,寶慶幫的一個理發匠穿上鐵靴走了五步,對方穿都不敢穿,碼頭隨即被判給了寶慶幫。
“天上的九頭鳥,地上的湖北佬,十個湖北佬,頂不個一個寶古佬”,這句民謠雖然有些夸張,但側面說明當時邵陽人在武漢的名氣還是很大的。而在寶慶碼頭的邵陽人中,又是新化人唱主角。抗戰前,寶慶碼頭居民四、五萬人,以新化為多,當時新化縣城只有三萬人,寶慶碼頭不論是地盤,還是人口都超過新化縣城,所以人稱寶慶碼頭為新化第一縣城。
4、一招半式
40天的打,30天的樁
梅山武術是典型的南派拳種,多拳法、手法,少腿法。特別是梅山拳有個理念:起腿半邊空,就是說起腿不過膝,踢人家的位置也不可高。
不過,雖然梅山武術少腿法,可不是不需要腿功,反倒是對腿功要求極高,在它的特點中,“樁穩”排在了首位。
“過去講,40天的打,30天的樁。”據晏西征介紹,在新化,學武術又叫“學打”,而學打的首要內容就是站樁。
新化人自古有習武傳統,每到農閑時,幾乎人人學打,每個村都有師傅教,而農忙時節就自己早晚修練。“我們的打一般是40天至49天為一屆。開始就是站樁,點一柱香放那,為了樁站得很平,有時頭頂一碗水,雙肩、雙膝各一碗水,總共是五碗水,頂著不動。”晏西征說,梅山武術最強調基本功,要有一股子蠻勁才能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