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生,生于河北省“武術之鄉”滄州。他受家鄉習武之風的熏陶,自幼酷愛武術。天資聰穎,臂力過人,天生一副健壯身板,行拳過手,出掌不見手,人過一陣風,故武林譽為“郭燕子”。他精于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器,技擊、摔、拿,均有絕妙之處,實為我國近代武林高手,一代宗師。
郭長生幼年家貧,父早亡,與其母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受孫中山先生“武林強種救國”觀點的影響,懷著武術救國之志,于1916年應招到保定三省巡閱使署曹錕的衛隊武術營苗刀連為伍,拜武術大師劉玉春為師,學通臂、苗刀、左把槍等。由于郭長生勤學苦練、樂武不疲,加之性格忠厚,平易近人,因此深受其師劉玉春的重視和喜愛,把自己的全身武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郭長生。所以郭的功夫日益扎實,1923年曹錕當上大總統,郭長生隨之進駐北京中南海,從此他成了曹錕的貼身護衛。1923年曹錕當上大總統,郭長生隨之進駐北京中南海,從此他成了曹錕的親隨人員。
第二次直奉戰爭后曹錕失敗下臺,郭又眼鹿鐘麟當隨從副官。這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郭長生積憤而棄官不做,回歸故鄉居閑。
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張之江館長特聘郭長生到館教授苗刀。這種苗刀技術在館內很快引起學員們的興趣,為此國術館把苗刀列入基本教材,定為必修課之。郭長生在國術館培養了大批苗刀技術人才。1930年郭被選派到國民政府外交部,兼任國術教官。
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國術國考,郭長生以中央國術館成員身份參加了國考。參加國考的四百多人,每個參加者必須首先參加預考,比刀、槍、劍、棍、拳,預考合格者,才能參加對抗賽。預定取最優等者15名,但比賽最后結果,產生了17名,這17名是朱國福、王云鵬、張長文、馬裕甫、張洪振、竇來根、楊法武、楊世文、顧如章、王成章、朱國禎、張維通、朱國祿、馬承智、胡炯、郭長生、楊松山。這17名的武功水平,不相上下,各有千秋,都屬強者。
以上17名沒再繼續比賽下去,其原因一是本屆國考擬定選拔15名,以充實國術館教學,不分勝敗名次,以便將來在一起共事。二是會期已到,怕大量超資,無法解決。三是從對抗形式來看,比賽越比越激烈,大家均為強者,互施絕技。恐出傷亡事故。因此沒再往下比賽。
但是原定取15名最優等者,已由馮玉祥將軍準備了15份獎品,怎樣分配呢?“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經過預賽到對抗賽,好不容易打入17名行列,把哪兩位降到優等行列?經過討論,乃由張之江館長出面做說服工作。于是張之江找到郭長生、楊松山說:“二位憑自己的武功打入最優等行列,給個人和本館爭得榮譽,本應享受最優等獎勵,無奈原定取15名,這時不便更改,而且馮玉祥將軍早已準備了15名的獎品,17名實在無法分配。本屆國考,主要是選拔人才,以充實教師隊伍。二位已經在本館任教,因此,擬將二位列為優等傍首,除享受優等獎勵外,再以馮玉祥將軍名義,加贈每人龍泉寶劍一把,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郭長生、楊松山都是中央國術館的教師,和張之江是領導與屬員關系,而且張之江的為人,深得郭、楊的尊敬,張館長的一席話,郭、楊欣然同意。這項很難解決的問題,便順利地解決了。從此,張之江館長對郭長生特別喜愛,倍加器重,譽郭為本館“杰出教師中的教師”。
七·七事變,郭長生正在家休假,未隨中央國術館內遷。在家株守,閉門練武,艱苦度日。駐滄州日軍得知郭在家賦閑,曾三次派人重金禮聘郭長生向日本人教授苗刀,均遭郭拒絕,執意“誓死不當亡國奴”。他這種高度的民族氣節,至今為鄉里人所稱頌。郭長生一生授徒眾多,大多數是武林佼佼者,如曹晏海在杭州一舉擊敗江南大俠劉高升,繼之在上海武術擂臺賽上,擊敗了各路武林高手,最后與名震上海的“江南大俠”劉高升作最后決賽,經過激烈角逐,曾三次打倒劉高升,獲得擂臺賽第一名。郭長生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郭長生有二子。長子瑞林。次子瑞祥,被評為全國“十大武術名師”。
郭長生于1967年因患食道癌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