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一部《少林寺》喚起了國人心中對武術的情感,引發了一場空前的武術熱潮,擁有一身過人武功,成為熱血少年的夢想。武術話題,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最感興趣的話題,武術館校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武術熱來得急,去得快,然而武術館校卻始終大踏步地持續著它勇猛的發展勢頭。隨著我國加入WTO,辦學體制也大力改革的發展形勢,武術館校就必然去探索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新的社會體制下生存與發展。有的學校試圖合辦,有的嘗試聯辦,希望尋找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人才培養途徑。在武術館校的浮浮沉沉中,我們也同樣看到了武術館校發展面臨的危機與挑戰。誰先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作坊式的辦學模式,誰就掌握了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
一、沒有生源,資金緊缺,是武術館校發展面臨的最次障礙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不是單靠一身武藝就能闖天下的時代了,“學武無用論”在許多人的頭腦里扎了根。現代少年兒童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了,許多家長也不愿自己的獨生子女去吃練習武術的這個苦。加之武術專業的學生今后的就業面很窄,就連許許多多的武術愛好者也忍痛割愛,放棄自己喜歡的武術專業,而改行學其它專業,這樣在生源上,武術館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于武術館校,生源就是資源,生源少了,學校的經濟效益也隨之下降。
二、辦學條件落后,教學質量差,學校管理混亂,是武術館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教育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歷來以政府的計劃和投入為主,而武術館校的資金投入都是靠私人投入,工作人員的工資,學校校園的建設都靠學生的學費補給,稅務部門還要收稅,主管部門收管理費,所以學校用于教學設備上的錢嚴重不足,武術館校教練員的福利待遇較差,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從而導致了教學質量差。同時武術館校大多都是家庭式的管理,多重短期效益,沒有長遠的規劃,這種現狀與當代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形成了矛盾。武術是邊緣科學,既懂現代經濟,又懂武術教育,精通教育管理的專門人才少之又少,加之相關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給武術館校的發展起到了桎梏的作用。
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是武術館校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
武術館校的風起云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奇特現象,武術館校在傳播武術,普及武術,增加武術人口,為競技武術培養后備人才,帶動地方經濟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福建近年來后來居上,武術館校發展很快,有多所武校人數都超過千人,而它們每年的學雜費都在8000元以上。河南登封市的武術館校已成為該市的主要產業之一。它們的發展如此之快,必定有它們的原因——文武結合,抓質量。
很多武術館校在實踐中不以文為主的館校,這將在今后的發展中更加艱難。如今全國較大的幾所武校紛紛將文化課擺在了重要位置,部分武校甚至將文化課擺在了首位,而武術訓練只作為辦學特色。這樣學生就既能上文化課,又能學武強身,沒有耽誤學生的前途,實踐證明,走文武結合的路是今后發展的總方向。
生源、資金、設備、教師是武術館校的重要資源。知名度是武術館校的無形資源,運用新聞媒體宣傳學校,宣傳招生,對武術館來說是輕車熟路了。但是,許多武校過份依賴廣告宣傳,而忽略了對學校硬件的建設,結果,學生來校學習時,都認為被學校騙了,給武術界造成了很壞的負面影響。
引入競爭機制,優化教師隊伍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師隊伍,同樣要用市場模式建設。在對整體教師隊伍進行培訓考核的前提下,還應對師德優秀,業務素質全面的教師,在報酬、評優晉級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對工作業績不佳,工作態度不好的教師實行下崗淘汰。
現在,體育產業的概念已深入到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體育產業已邁開了大步,開始了艱難的起飛,中國武術作為有著深厚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的體育項目,其發展前景,必定輝煌。作為武術產業的一部分,武術館校已輻射到所有的武術市場范疇。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武術館校將會成為中國武術產業及中國體育產業的龍頭老大,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