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掛拳,古稱披掛拳(“披”原為披甲,戰衣之意),是武術拳種之一。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格別致,技法突出。
此拳創于何人,尚待考察。但早在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就有所論及:“披掛橫拳而其快也”。之后可查到清初(1743年左右)至民國年間,在河北鹽山縣和南皮縣有兩支傳系。鹽山一支,傳說左寶梅(鹽山小左莊人,人稱八爺)與一姓韓的逃僧學得劈掛拳,流傳至今。所傳內容主要有“劈掛慢套”和青龍拳,南皮一支,最早由郭大發(南皮大石佛咎村人,此人向何人所學,尚待考察)傳授劈掛拳,始傳于本村趙氏,后趙家自傳三代,由其孫趙世奎傳給郭長生(滄州市人)所傳內容主要有“劈掛快套”,掛拳和炮錘。
之后,兩支系又分傳于甘肅和河北滄州。由于滄州、甘肅相隔遙遠,交流苦難,多年來分頭傳授,雖內容一樣卻說法有別,練法上也各自出現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故今天人們習慣稱為甘肅劈掛(或西北劈掛)和滄州劈掛。在此僅對滄州劈掛概說如下。
滄州劈掛拳,主要由郭長生(字恩普,人稱“郭燕子”)傳授。目前滄州一帶流行的有:掛拳,青龍拳,劈掛慢套,劈掛快套和炮錘五個套路。其中掛拳要求“疾行高跳,驚心動魄”,突出“高”;青龍拳要求“青龍出水貫長虹,舒展瀟灑身法捷”,突出“長”;劈掛慢套要求“轆轆翻車熊膽狀,蜿蜒蛇行”,突出“密”;劈掛快套要求“起落鉆伏,似墨燕點水”,突出“敏”;炮錘要求“樸素深厚,剛勁飽滿”,突出“健”。郭長生亦精熟通背拳,尤善“二十四式單打”,故滄州劈掛中還有與通臂二十四式結合的劈掛單式(散手招法)練習,主要操練技擊。要求手疾眼快,身捷步活,勢高力猛,出手不凡。應用是講究“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到;快打遲,巧打拙”,“動于神經發于血海”,常見的單式有:單劈手(單扯肩)、反劈手、鐵掃帚、撩陽手、開門炮、大跨步、小跨步、倒發烏雷、攪(瞧)地龍、鷂子穿林、前劈加橫、抄手起腳、反點腳、倒打腿、激步勾子、蹶子腳等。單式演練與套路融會貫通,體用兼備。
劈掛拳門的器械最初只有劈掛刀,由郭長生,馬英圖編,可列為本門器械,但后來者不斷取百家之長,把苗刀(雙手刀,亦稱長刀),通背劍,瘋魔棍,奇槍,大槍,戟等也引入劈掛拳門中,加以研練。由于受劈掛拳一些精華技術的熏染,使這些器械的演練,也不同程度的具備了“前扣后扣,大開大合,伸收吞吐,放長擊遠”的劈掛拳身法特點。
其拳、器械及單式的勢法原理為:滾、勒、劈、掛、斬、卸、剪、裁(采)、掠、擯、伸、收、摸、探、彈、鋤(砸)、擂、猛十八字。在技法上講求吞吐伸縮、放長擊遠、回環折疊、虛實往返、招法珠連、速以猛動。故曰:“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在勁道上講求“翻車”(翻扯)勁和“轆轆”勁,俗曰“翻車轆轆、轆轆翻車”,求得動作要力以圓動,滾裹翻轉不息。所以,演練時要求:擰腰切胯,合膝鉆足,吐胸凸背,縮身藏頭;兩臂劈掛,賽似抽鞭。步法與“通背二十四式”中的激絞連環步(也稱拖拉步)巧妙結合,講究:逢進必跟,逢跟必進,跟進連環,快速連貫,互為子母。另外勢法變轉不擺不扣,講究兩腳如鉆,左右碾轉;整套演練起來要前后貫串,一氣呵成。
此拳在滄州較為普及,習者多見,技術也比較全面,一向傳煉講究,尤其揉進通背拳的先進步法之后,使其表現得動作更疾速,快變,深厚,勁脆。無論技擊還是演練,都不乏好手。劈掛拳師郭長生,1929年在中央國術館教練表演時演練了掛拳和劈掛快套,其猛,其快,其功夫令館長張之江和拳術科科長馬英圖頻頻叫絕,從而稱之為“郭燕子”;曹硯海1928年杭州打擂和1933年國考(在上海),兩次取得第一名。直到目前,以滄州劈掛拳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名列前茅的也不少。如王志海、王華峰、郭桂然、馬俊祥等。
滄州劈掛拳,內容豐富,技術先進,體用兼備,傳練講究,是武術眾多門類中比較典型的套路。學習滄州劈掛拳應當重視基本功訓練。初學者應在掄臂活肩,翻轉活腰,抖腿活胯,擰腰切胯,合膝鉆足等方面多下功夫,把基本功練扎實,然后在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逐步掌握劈掛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