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之前就想著和朋友到京郊釋放一下心情,就想著挑個比較陌生,卻又不太遠,當天還能回京的地方。都說京都第一山非常峻巖聳立,秀麗而滄桑,據說清朝皇帝乾隆曾32次游此山,即盤山,他曾留下不少的墨跡,如“早知有盤山,不必下江南”等美贊。所以,最終決定去京都第一山去看看,十一是游人為患的時節,所以決定8號到此山一游。
定好早八點出門,很快就上了平谷高速,一路車少,路寬順暢,不到兩個小時就進入了去往薊縣盤山的路段。北京雖說比天津稍遠一點,可一路高速卻非常好走。沿途輕松而爽快,路旁一望無際的平原秋景,黃黃綠綠中還夾雜著星星點點的紫紅。
汽車急速地奔馳,路邊山勢蜿蜒起伏,這便是進入薊縣境地了。百十公里的高速公路猶如眨眼之間即到。高速公路離盤山景點很近,9點過車子就駛入了景區。不在節日旅游,感覺心情非常爽快,游人不多,車也好停。車子還可以順著山路開到很高的地方,真是沒有想到的順快。
此山5峰8石,奇美秀麗風景之絕,奇峰迭錯,山峰疊疊,奇石怪狀,地勢奇特,宛如巨龍蜿蜒盤踞北京的東面,因此得名“京東第一山”。
真不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美贊之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由此可見盤山的風景真是美得叫絕。
這次游盤山,也是期望已久的心愿,中秋十一忙于應酬和奔波,真想找個清靜悠閑之地讓緊張的心情稍微緩緩,放松一下。節日出門人多為患,所以就決定十一過后到此一游。工作的忙碌,心里的緊張在這郁郁蔥蔥優美環境下,好好欣賞一下,又不用去江南看山,確實是件好事。
此山離薊縣縣城十來里路,游人不少都是當地人,盤山景區一進門就是瀑布千尺入簾而掛——這就是所謂此山的山水之美?進門就開始拍照,接著是上山。山很高,由于剛過十一,人顯得稀疏冷清,但玩起來比較輕松安逸。路邊有兩位老人,一歇一攀地緩行向上走著,朋友忙著拍攝一些奇景和山泉怪樹,我就趁機和他們攀談起來,才知道他們是當地人,他們告訴我盤山的路況,海拔有多高,好不好爬,是不是網上說的那樣。
從西南道向上臺階就是腳下這條路,很陡階梯較大,要用4個多小時,我抬頭望望,此山并不太高,為什么用這么久的時間?遠處望去盤山是獨峰拔地而起,山勢奇特,滿山松柏郁郁蔥蔥,在明媚的陽光下,散發著一層淡淡的松香和婆娑的光芒,似乎向游客招手。我一步步向上攀登,一步步向它靠近。
北方的山不像廣西桂林的山,蜿蜒縱長,看著不高走起來就感覺老也不嫌快。在山路上,又碰到一對年輕的夫婦,輕裝上陣,顯然是經常爬山之人。不一會就不見了他們的身影,沒走多遠就看到幾個天津人,一路走一路歇,尤其他們其中的那個中年女人,一路叫苦鬧著不想再爬。走走歇歇來到了幾棵或臥或立的奇松,和神牛福地,對于盤山的松樹,乾隆皇帝也曾贊嘆:“天下何處無松,盤山之松天下松之宗”。于是,我們又在奇松前與神牛福地合影。
上山前就幾經盤旋,車路的盡頭就已經到了海拔100米了,進了山門到此就已有1個多小時了。沒走多遠有個小商鋪,那幾個天津人在吃西瓜,此地離山頂的掛月峰還遙遙無期。我感覺已到半山腰處。就是不爬山的我也實在走不動了。提議吃西瓜而不喝水,我認為西瓜能頂餓,所以我上前一問。西瓜八元一斤,在北京這個季節也不會超過兩元。朋友卻說,這是人家從山下背上來的,貴也能理解。我們就要了半個瓜的一半,四十一元,我們吃完西瓜,也歇息了一會又開始往上爬,說是還不到200米的高度,我心里很是畏懼,這得什么日子才能到山頂啊。
盤山分為三盤,下盤水勝,中盤石勝,上盤松勝,其間更是以奇松怪石、清泉秀木、古塔寺廟著稱。因為我們繞過了下盤,所以只看見石景和松景了。
在盤山腳下,抬眼看盤山主峰,就很可怕,估計走到主峰也該天黑了。我只好硬著頭皮往上爬,過了石林(林塔)說是很快到了有纜車的地方,可以換成纜車上去,哪怕下山再走也好。好不容易到了萬松寺,這里就可以上纜車達山頂了,我建議朋友坐纜車,天已接近中午,萬松寺的喇叭高聲廣播著:旅客到桂月峰還需要3個多小時,這時太陽很大,又熱又累還有點餓了。在萬松寺拍了一些照片,我真不想爬了,腳上的高跟鞋里濕透了,汗淋淋的都是水,關公似的臉漲得通紅,心跳得喘不上氣,渾身如火烤一般疼痛……
這時朋友買票就上了纜車。由于纜車的玻璃是半下而攔,坐在車里視線非常遼闊,一望無際。腳下的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遠處是連綿疊嶂的巍峨山峰,紫紅色不知名字的樹葉,俊美的山石,像螞蟻般蠕動的游人,星星點點的小花……心里有種說不出的飄逸和快慰,癢癢地爬上心頭,感覺從未有過的暢快。在纜車上就足足坐了半個多小時,朋友說,真是不近,興許真像人家說的,到頂峰要爬3個多小時呢。要是我爬,3個多小時恐怕也到不了。
纜車停的地方還不是桂月峰山頂,是讓人們上廁所,歇腳吃東西的地方。我們隨便吃了些東西,稍微歇歇,就又遇到在山腳下的那對夫妻。他們也不吃不喝,和我們一起爬到桂月頂峰,頂峰有一座八角舍利塔,石塔是用石頭砌成,最為壯觀的是,一覽群山小的陡峭壁,一望無際的山川峻嶺,云霧繚繞,起伏趺宕,猶如步入仙境一般清新神悅!大約休息了半個小時,來到纜車和下山路的平臺,我朋友問那對年輕夫婦怎樣下山,他們四目相望定徒步原回,我的朋友對他們夫婦說,我們也聽你們的,你們怎么下我們就跟著。
我看看那對夫妻絲毫沒有倦意,我可從心里害怕一路徒步下山,因為我穿的是高跟靴子,前低后高不管是臺階路還是土路都會很艱難很不好受。可朋友卻沒有想到這些,就答應了和那對夫婦同路,我也不好堅持坐纜車。
聽旁人說可別小看這座山,如果不認識路,就會迷路的。我們緊跟著那對夫婦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因為是原始土路,高低不平,沒有很明顯的蹬踏臺階,我的汗一會就涌了出來。那對夫婦倒是很敏捷,一會就把我們丟得很遠,我就很吃力地一步一步往下滑,心提到嗓子眼兒上了,一不小心就會折下去,土路實在太不好走了,路上有暴露在外面的樹根、被雨水沖刷的壕溝和圓圓細細的沙子,我的高跟靴子連個落腳地都沒有,800米海拔的高山這如何下得去啊?我心里有些著急,一百多斤的身子向下傾斜,一路都是抓、拉、拽著小樹、草根和石頭艱難地下行。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沒走多遠,兩個多小時才走了六分之一。天吶!這已是下午3點了,我估計走到天黑也下不了盤山。有的小路只有一尺多寬,右邊便是無底的懸崖,心里霎時害怕起來。在纜車上經過了最少3個山峰,要想爬過這個山峰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亦步亦趨艱難地向下爬著,幾乎是一步步往下挪,心里真后悔沒有往東邊坐纜車。坐纜車下山,還能盡情地觀賞一下東半部的景點,也不至于這樣勞累和狼狽。
盤山石景最有名的有八處。位于上方寺南龍風庵遺址附近的懸空石,四無依傍,仿佛懸在空中一般,讓人看得觸目驚心,真擔心它隨時都會掉下來。而緊挨著懸空石的一塊巨石從中間斷裂,默默地矗立在路邊。游人告訴我們說,在當地流傳著關于這兩塊巨石的一個傳說:
“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同游盤山,這一日,張飛和關羽下棋,一樵夫從山崖下經過。突然一聲巨響,一塊巨石裂崖滾下,就要砸在樵夫頭上。千鈞一發之際,關羽把手中棋子拋起正把巨石墊住,救了樵夫性命;張飛見狀大呵:“好功夫!”聲若炸雷,竟將相鄰的一塊巨石震裂,因為跌落下來的巨石懸在空中,后人命名為“懸空石”。而那塊震裂的石頭,后人為其起名“喝斷石”。
還有晾甲石、將軍石、夾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尤其是那酷似蛤蟆和巨蟒的兩塊石頭,臥在山林之間,那氣勢非常震撼。
想著上山的石階盡頭,視線豁然開闊的景色。腳下是一條寬闊平坦的大路,路的左邊是山體,右邊是深深的山澗,這條路竟然是鑲嵌在山體上,路面整齊地鋪著磚塊。路的盡頭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寺廟,便是赫赫有名的云罩寺。通往盤山頂沒有別的路,所以這些磚和修整寺廟的材料都是靠人背上來的。聽了這話,我忍不住吐了吐舌頭。在想想自己空手下山就已經累成這樣,那當年修路和維護寺廟的人們該有多么辛苦!
那座建于唐朝的寺廟,位于海拔達800多米的盤山絕頂,常常被云霧掩罩,因此被取名為云罩寺。此寺既是盤山最高的廟宇,也是當年乾隆御批用金黃色琉璃瓦修建而成的皇家廟宇,因此在盤山眾多景點中,此廟也是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云罩寺由五開間大殿,三開間配殿,藏經殿及山門、平臺等建筑組成。我們到達頂峰的一刻,寺廟大開,我們仰望著這巍峨的大殿,瞻仰里面的佛像。只見主殿上有3尊通高4米的金身千葉寶蓮佛,菩薩們個個面相莊嚴,讓人心生一股敬畏之情。
看天色也不早了,我們繼續下山。來到觀云海望日出地方,云罩寺前面有一棟二層小樓,是專門供未來得及下山的游客和香客們留宿的地方,可我們也不能住在這里。此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我倚著二樓的欄桿,眺望遠處的群山,便真切地又一次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心想,今夜留在此處該多好。在這靜謐的天地間只剩下我們兩個,望著近在咫尺的明月,聽著陣陣松濤,剎那間,竟有一種置身世外的錯覺。
想想清晨,那陣陣鳥鳴聲把我從夢中叫醒,在滕朧中觀云賞霧該多好。自己推開門,山上清新空氣中夾雜著陣陣花香,讓人心曠神怡的境界該多好。想著想著,抬頭發現不遠處的有個纜車停留的緩站可以上人,朋友看我實在走不動了,就跑去買了纜車票上了纜車。頓時放松多了,就是想歇歇腳也好。只坐了5、6分鐘就到萬松寺了,下面還要走200多米,在這段小小地歇息下,又觀賞了懸崖峭壁間夾雜著株株不知名的花樹,或粉白,或紅艷點綴在青山翠黛間,明艷的植被,正看得入神,聽見一陣話語聲從山間傳來,舉目望去,右側的山間有兩個背著草藥簍的男子,正一邊敘談著,一邊在山間尋找草藥。望著眼前這一幕,我不禁嘆道:“古代的那些油墨山水畫,不正是這樣一番景致?!
兩個采藥人閃進山林子,我才回過神來。
在云罩寺旁,有一條崎嶇狹窄的山路直通峰頂。此路緊貼著山體,另一面便是懸崖,頗有幾分兇險。于是我手腳并用,急匆匆攀爬步行。
想象著站在定光佛舍利塔前,屏住呼吸,虔誠地注視著東方天際。此時東方一片金黃,緊接著,一輪通紅的大圓球噴薄而出,灑出萬丈彩霞的光芒。舍利塔的身上也被鍍上一層燦燦的金黃。
這就是從盤山頂上下之后,走的那條山路。站在谷底那片山楂樹林,才發現自己回到上山的原路上。然后順著原路又攀爬回去。從萬松寺到山門還要走階梯路將近2個多小時,這里雖說是整齊的梯登路,但是臺階非常大,一步下去就像是身子一斜,此時腳已有些發腫,也許是下山時不小心崴了幾下。此時感覺雙腿上下疼痛,膝蓋發軟,只好一步一扶地往下走,心里咬牙堅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的信念一步一挪地到了山下。
回頭再望掛月峰,腦子里便想起那副對聯:“云禪凌空將摘月,仙峰建塔欲鉆天”。
這時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晚六點了,馬上就要看不清人了,可我們同下的那對夫妻仍沒有看見他們出現,十來分鐘的纜車還為我們超趕了不少時間。這時我提議到農家院去吃飯,一是餓了、累了,二是腳痛,回到北京吃晚飯恐怕連車也開不動了。于是我們到了一家離路最近的一家農家院,一魚兩菜簡單而新鮮,利用著晚飯時間稍加修整開車也就不在話下。比早上還快就順利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