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天橋可能會感到委屈。
輿論很容易地將5月18日發生的酷6裁員風波與近期一系列盛大旗下公司的人事變動聯系起來,指責這位一直懷有中國版迪士尼夢想的互聯網企業家鐵血、無情和過強的個人控制欲。今年以來,已有華盛影視總裁龍丹妮、盛大邊鋒總裁許朝軍、盛大在線副總裁邊江和酷6總裁李善友相繼離職,4月末,盛世驕陽原CEO徐蕾蕾則被貶至副總裁。
陳天橋今年38歲。
不過,公允地說,陳有理由這樣做。2009年底,盛大以4400萬美元“抄底”收購酷6,該公司當時位居中國視頻網站第三名,已接受過2輪合計4500萬美元風險投資。然而,收購之后的酷6卻連續5個季度虧損,去年虧損高達5150萬美元,超過營收2.5倍。今年4月,盛大通過認購股票,曾為酷6輸血1億美元。但顯然,陳的耐心已失去——糟糕的業績表現只會導致一個結果:裁員、辭退已不值得信任的管理層。
5月,酷6董事會對公司進行裁員調整,規模達到全員的20%,全部為銷售團隊。盛大對此次裁員動因的解釋是酷6廣告銷售成本過高。但憤怒的銷售團隊對此予以否認。
持續虧損或許并不能完全歸因于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酷6所處的網絡視頻行業有著自身特點,它不像游戲那樣能隨著推廣而看到現金流的持續產生。目前眾多視頻網站均處在“燒錢”狀態,未實現盈利,而視頻行業前兩名優酷網與土豆網更是通過上市和即將上市來解決視頻帶寬和版權成本高昂的問題,以期用資金門檻來拖垮競爭對手。酷6于去年擴張廣告銷售團隊規模意圖增加收入,但此番看來效果并不明顯。倉促的裁員意味著盛大在視頻領域最初急于盈利的想法受挫。
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說,酷6裁員折射出盛大“車太大,發動機太小”,核心業務與各業務線間缺乏配合,而陳天橋的想法又與旗下公司管理層的目標不盡一致,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一切源于陳天橋的野心。以網絡游戲起家的盛大,如今已將業務擴展到游戲之外的文學、視頻、版權、影視等眾多在線娛樂領域。陳始終沒有忘記那個關于“盒子”的夢想。也就是,基于軟硬件結合的某一款核心產品,從而整合多項媒體娛樂業務。只不過現在,盛大盒子變成了盛大文學的版權,但最終要為打造網絡迪斯尼這一構想而服務。
在陳天橋的布局中,各個環節的公司都是要與盛大已有部署發揮協同效應,業績不佳甚至理念不合都會成為他調整的理由。事實證明,盛大對旗下不同領域公司的整合已不可避免。半年前陳天橋曾公開表態,經過11年的發展,盛大要進入新的轉型期,要迎來中國互聯網最為慘烈的競爭。
但批評者說,陳素來倚重其同學和老鄉形成盛大的核心權力圈,他不相信任何人,更不允許任何人有異見;他通過人事調整將自己的代理人派駐到旗下公司,從而實現在資本紐帶外更直接的掌控。或許這并非實情,但陳顯然正在為其激進的變革支付代價。5月30日的最新消息是,酷6現管理層已向被裁員工表達和解意向。不過,人人都明白,盛大或許還是那個盛大。
史蒂夫·鮑爾默
Steve Ballmer
如坐針氈
按慣例,微軟CEO又來中國了。看起來,除了給微軟資助的創業比賽頒頒獎、為研發集團新辦公大樓剪剪彩,順便再對盜版軟件發發牢騷,鮑爾默似乎別無新意。倒霉的是剛到中國不久,鮑爾默就遭到炮轟—美國對沖基金綠光資本總裁戴維·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放言鮑爾默的因循守舊早已成為微軟股價上漲的最大障礙,他必須下臺。
在個人消費市場和移動互聯網蓬勃興起之時,Facebook、蘋果們的巨大成功對微軟不啻為當頭一擊。同行們諸如AMD、諾基亞、惠普、Google日子很不好過,都不得不在一年內更換了CEO,鮑爾默正度日如年。
對他來說,要想解決與投資者的緊張關系,中國砝碼至關重要。但微軟在華軟件收入至今仍是杯水車薪。相比美國PC市場,同樣的市場規模下微軟內地收入僅為前者的5%,95%的利潤流于盜版,印度每部PC中賺的錢都是中國的六倍。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橫亙其上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游戲機和互聯網服務卻至今未能為微軟貢獻一個漂亮的財務報表。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與鮑爾默同期到訪的還有諾基亞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一項名為“諾基亞B計劃”正計劃廢黜他。這兩位共同構建微軟諾基亞手機聯盟的CEO可謂難兄難弟。是的,都在針氈之上。
阿卡迪·沃羅茲
Arkady Volozh
好事多磨。5月下旬,在第一次上市計劃因金融危機被擱淺的3年后,俄羅斯數學家阿卡迪·沃羅茲最終實現了這一切。資本市場張臂擁抱了這家俄羅斯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俄羅斯谷歌”Yandex的股價大漲創下年度科技股IPO首日漲幅紀錄。沃羅茲認為這象征著新俄羅斯的成功。2010年這家公司98%的收入來自本土,90%以上的用戶均來自于俄羅斯等俄語系國家。俄語的復雜性導致谷歌在2001年的大潰退以及2006年第二次進入后至今很低的市場份額。阿卡迪·沃羅茲對Yandex的定位是“全球技術公司”,并希望開拓海外市場,甚至為此在距離谷歌總部不遠處建立了實驗室。人們最大的好奇是這位俄國大亨該做出怎樣的努力,開發出何等產品去吸引更多的非俄語系外來者。
張志勇
三岔口
中國本土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商李寧2010年6月發起了一場品牌重塑運動,將Slogan變更為“讓改變發生”。改變的確發生了,先是去年底的2011年Q2訂貨會訂單零增長,緊接著Q3訂單又出現17%下滑;其去年整體銷售額只增長13%,不復歷年平均30%以上的耀眼業績。最新的壞消息是昔日的左膀右臂—李寧COO郭建新、CMO方世偉和電子商務總監林礪三位高管同時離職。
這次集體性離職事件進一步引燃了外界對其品牌重塑的爭議。李寧公司CEO張志勇稱管理變革“對原有授權進行調整也是正常的”,品牌重塑需時間亦有代價。這并非個案,類似的中國本土冠軍品牌多遭遇類似的群體性困境:規模增長已難以為繼,品牌溢價能力尚缺,張志勇帶領下的李寧再一次走到了三岔口上。
帕吉歐·普拉達
Patrizio Prada
背水一戰
四次上市失利后,Prada第三代掌門人兼設計師繆西婭·普拉達(Miuccia Prada)和丈夫帕吉歐·伯特利(Patrizio Bertelli)決定將戰場放在遠離米蘭的亞洲一隅—香港。這個如日中天的超級品牌即將于6月6日開始接受認購,6月24日正式上市,最多融資超過20億美元。
硬幣的一面是這對夫妻檔已看到亞洲市場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則是重中之重。另一面則是上市后亦要保住家族控制權勿旁落,Prada卻是一家徹底的家族企業,家族成員共擁有公司95%的股權,稀釋后還將掌控40%至65%的股權。此番第5次上市對Prada家族意味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凈利潤為2.51億歐元的Prada卻背負著40.86億歐元的債務,如果Prada此次上市再度落空,大量債務將使其面臨整體“被收購”的危險。
馬宏升
Sean Maloney
第二人生
頗具傳奇色彩的前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架構事業部總經理馬宏升曾是WiFi的主要呼吁者,亦在移動WiMax網絡成為商用標準方面居功甚偉。如今,馬即將開創第二人生—從硅谷攜家搬至北京并擔任英特爾中國區首任董事長。
馬曾在2010年年初因中風停止一切工作,但憑借堅強毅力最終于年初逐步恢復。英特爾此時處于傳統處理器向移動設備處理器的轉型期。對于這家芯片巨頭而言,此次轉型堪比當年安迪·格魯夫(Andrew S. Grove) 帶領英特爾從存儲芯片業務轉向CPU業務之壯舉。目前英特爾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地位岌岌可危—大多數移動芯片生產商使用的都是ARM架構,英特爾市場份額幾乎可忽略不計。這位正接受語言障礙矯正的超級病人能改變這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