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化大規模養殖才是減弱中國豬肉價格周期性震蕩的破解之道
中國的CPI(消費價格指數)或許可以改名叫中國豬肉指數(China Pig Index)了。7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統計數據顯示,該月中國CPI同比上漲6.4%,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影響CPI上漲約1.37個百分點,對CPI漲幅貢獻達到了驚人的21.4%。
三天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減緩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防止大起大落。此前7月3日和9日,溫總理還先后赴遼寧和陜西對生豬生產、流通等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15日,中國宣布對大型養豬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金額恢復至人民幣25億元,并對養殖戶按每頭能繁育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這些措施有望緩解市場對豬肉價格—以及CPI持續走高的焦躁情緒,但卻仍逃脫不了“豬周期”的魔咒。關于豬肉價格的變化規律,向來有個說法叫“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即“豬肉價格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規律。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代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產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主要標志是年環比增長超過10%。研究還顯示,從生產和價格波動的歷史情況看,二者波動的平均周期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別為3.5年和2.5年左右。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近年來的“豬周期”表現為時間明顯縮短,約3年一個周期,而且振幅加劇。2009年,政府當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豬養殖的扶持政策,這激發了很多養殖戶的養豬熱情,使得豬肉供應大幅增加。但2010年初爆發的口蹄疫,導致豬肉的消費需求大幅減少,豬肉價格隨之大幅下跌,養豬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的局面,豬肉價格在去年5月份跌至最低點。在政府豬肉收儲政策的支撐下,豬肉價格從去年7月份才開始擺脫連續下跌的走勢。
真正的平抑震蕩之策是什么?
規模化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消費豬肉約5000萬噸,其中國家儲備估計只占0.4%,這就意味著缺口都要依靠豬農、養豬企業甚至進口來解決。再加上近日來豬肉價格的飛漲,其養殖市場中的利潤不言而喻。
逐利的資本也看好了豬肉市場。7月18日晚,北京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出公告,表示要對全資子公司增資“養豬”。此前3天,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遼寧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產業峰會上豪言,將在遼寧投資50個億,養1億只雞、1億只鴨和300萬頭豬。
不止是農業企業鐘情于養豬,連房地產商也想在養豬行業大展拳腳。廣州美林基業集團副總裁劉遠德個人投資創辦了天生衛康公司,稱將斥資1.2億元開辦廣州“最大養豬場”。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3年前的那次通脹后,國內外大型企業、投資公司突然加快了向中國養殖業的滲透和布局。2008年美國高盛斥資數億元在上海收購豬場;2009年,網易總裁丁磊也宣布準備投巨資養豬。一時間,“高盛養豬”、“丁磊養豬”成為媒體關注的中心。
“很多農村人口都到城市里面打工去了,不再從事養殖,對我們農業企業來說,則是重大的機遇期,也是中國從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向規模的現代產業化發展方式的轉型期。”劉永好此前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曾說。
新希望從2007年就開始斥資幾十億元打造“養豬集群”。“全國豬肉價格高漲,主要和產能不足、供應不足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龍頭企業要挑起擔子率先站出來。”劉永好說。新希望在遼寧投資養豬計劃即是其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部分。
“由于有國家政策扶持,上市公司開始養豬,這個現象很正常。規模化養豬一直是國家大力提倡的,目前我國規模化養豬已占到市場的40%,進一步擴大該項比例,有助于平抑豬肉價格。這顯然與上次資本進入養豬業是截然不同的。”大同證券首席分析師胡曉輝分析。
事實上,中國養豬業和其他農業產業一樣,都存在分散、零亂的特點。中國約2/3的生豬養殖戶是出欄量在50頭以下的“散養戶”,這些產量較小的養殖戶對市場的貢獻比較小,并且還會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且其養殖動機易受市場波動影響,且抗風險能力低,一旦豬肉價格下跌,養殖者即放棄母豬飼養;而生豬出欄量下降后又受政策扶持影響開始重新補欄,但過度補欄又導致豬肉供應大于需求,再次陷入價格下降的惡性循環。
許多分析人士和行業人士均認為,規模化養殖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即以公司化的大規模養殖來穩定市場供應,從而為政府調控豬肉供應量和價格波動提供支持。
經濟學上的蛛網理論認為,市場當期的價格變動對于整個產業的資源配置具有滯后性。尤其是對于價格反應較為遲緩的農民,通常是根據現在甚至過去的價格來決定將來的產量。這種相對滯后的資源配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豬肉價格的波動性,如果將來公司規模化養殖的比例越來越高,對于市場的行情判斷會相對科學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豬肉價格的波動。規模化養殖優勢還在于其能通過科學飼養管理有效地防止疫病的發生,減少生產成本,穩定收益,提高其專業化程度及抗風險能力,對穩定豬肉市場、平抑豬肉價格具有重要作用。
到去年,我國的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已經超過60%,但家庭散養等小規模生產仍占較大比例,所以每逢周期性價格震蕩,都會出現“散養戶跑得快,規模戶跟不上”的現象。一些專家表示,當規模化養殖占到市場的80%以上,“豬周期”振幅才會趨于平#8202;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