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壺形的設計是千變萬化的,造型有方、圓、方中見圓、圓中見方四種。因為其造型多樣,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又可分為光貨、花貨、筋紋貨三大體系。紫砂壺創作的素材及靈感是來自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慨,并結合自己的審美意念以及紫砂材質的特性創作出的個性化作品。因此給自己創作的紫砂壺,取一個好聽、響亮、雅俗共賞的名字,是一件高興而又頗費心思的事。說高興,面對自己成功創作的新品,猶如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新生嬰兒取名一樣,是值得慶賀的喜事;但同樣,取名這件事往往要反復推敲、苦思冥想,最后卻總難使人滿意。不是有專門的“取名公司”嗎?可見取名也是一門學問。下面試從傳統作品或名人名作的壺名中分析砂壺題名的一些規律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的取名或可有所啟發。一般砂壺的題名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
一、象形命名法。此法即根據壺形加以命名。這種命名方法通俗易懂、形象直觀,可讀名而知壺,是最常用的方法。如傳統圓器之“掇球”壺,即因壺形似兩球相累加而名之;而“四方”、“八方”、“磚方”、“升方”壺則是直接描摹了方器的壺形。象形命名法尤其適合花貨和筋紋貨。如僧帽、合梅、南瓜、八卦龍頭、一捆竹、魚化龍以及玉蘭六瓣、菊花八瓣等;甚至還可以加上高矮、大小而加以區分,如高僧帽、大合梅等;至于象秦權壺、井欄壺、柱礎壺、竹簡茶具、博浪錐壺等則完全以砂壺所仿制的器物直接命名。象形命名法的好處是可以由名思壺或睹壺思名,通俗形象,受大眾歡迎。
二、引申命名法。從摹形狀物的形象中,略加抽象引申而加以命名。這種壺名往往更富哲理性,具有文字意味,因而能發人深思。如思源壺,原本是形如古井的井欄壺,由吃水不忘挖井人即飲水思源而引申稱之為“思源”壺;而以竹為題材的壺命之曰“勁節清風”壺或“高風亮節”壺,頓覺氣勢不凡;花貨巨匠朱可心創作的梅花壺,他命之曰“報春”壺,使人聯想到毛主席詩詞《卜算子#8226;詠梅》中的“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這句詩;生肖紀念壺,叫做“吉祥”壺(雞年)、“興旺”壺(狗年)、“三羊開泰”壺(羊年)……也有這種意思。還有如“竹報平安”壺(以竹為題材的壺)、“流塘月色”壺(以蓮為題材的壺)、天際壺(因絞泥裝飾如江水而取唐人詩句“唯見長江天際流”之意)這些由象形而引申,或富哲理,或具雅趣,或營造一種情境,或鋪墊詩情畫意的壺名,更能滿足文人雅士的需求,也是文人們命名紫砂壺的常用方法。
三、用典命名法。即以某些歷史典故來命名紫砂壺。如傳統作品“東坡提梁壺”(或稱“蘇提”),相傳是大文人蘇東坡設計的。東坡曾卜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且好飲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佳話流傳至今。后人加以附會,便把提梁壺命名為“東坡提梁壺”,使之文化底蘊顯得更加厚重。曼生壺中的“石銚”壺,相傳是北宋時與蘇軾同朝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給東坡一把石鑿的“石銚”壺,曼生(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書畫家陳曼生)沿用此名,并說“銚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意思是這把“石銚”的紫砂壺,并非周禾童的式樣了,而是我設計用紫砂摶制的,不過用了這樣一個典故而已。另外前面提到的“秦權”壺、“博浪錐”壺這些,雖以仿器物而命名,卻因使人聯想到歷史典故而產生滄桑感。
四、裝飾命名法。即以紫砂壺的某種裝飾給它命名的方法。如歷史作品“八卦彩繪大壺”、“開光彩繪紫砂方壺”、“四方彩繪壺”等壺名中,既點出壺形(大壺、方壺、四方等),又指出了裝飾特點—彩繪;而如“錫色方礎壺”、“包錫罩壺”是在壺名中點出了包錫裝飾工藝:而像“紅木鑲嵌御包壺”、“貼花四方開光壺”、“泥繪束腰圓壺”、“絞泥中壺”等,則分別在壺名中點出了“紅木鑲嵌”、“貼花”、“泥繪”、“絞泥”等裝飾手法。
五、擬人命名法。將紫砂壺當有生命的人而加以命名。運用此法最典型的莫過于日本人奧蘭田(玄寶)(日本著名紫砂鑒賞家),他在其所著的《茗壺圖錄》中,將自己收錄的32把茶壺分別取了一個人名,如“梁園遺老”、“蕭山市隱”、“獨樂園丁”、“臥龍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鐵石丈夫”、“風流宰相”……還有一對壺,他分別稱之為“漁童”和“樵青”。不僅如此,這些壺還有姓、名、字,如“方山逸士”姓“區”,名“端”,字“元正”;“紅顏少年”姓“殷”名“妍”,字“倩兮”等。其實“方山逸士”就是“磚方壺”,“臥龍先生”就是曼生的“箬笠壺”,“凌波仙子”就是筋紋貨“水仙六瓣”,“紅顏少年”就是“朱泥壺”……這種命名法可謂別有情趣。在傳統作品中,用擬人法命名的還有“壽星壺”、“笑嬰壺”、“三友壺”、“西施壺”等。
總之,紫砂壺的命名方法很多,其中又以象形和引申法最為常用,但不管什么方法題名總要以雅俗共賞為原則。可以通俗形象、直呼其名。如“牛蓋洋桶”、“小型竹節”等,顯得樸素、親切但不能庸俗、媚俗。若有人稱自己的壺為“神壺”、“魔壺”、“怪壺”,便不免貽笑大方,令人反感。隨著人們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的提高,對紫砂壺的題名要求將更為高雅,所以引申法和擬人法以后會更多被采用,如前面提到的“思源壺”、“報春壺”等。又如曼生壺中的“卻月”、“橫云”、 “合歡”、“飲虹”等作品,不僅壺名雅致,還加上切壺切茗的銘文,將壺名、壺形、壺銘完全融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