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南之地偏愛喝茶,而且最愛綠茶。此地,茶早已不是名人貴族的專利品,而是大眾的摯愛和享受,以一種不招搖的清新和淡雅,寄托著人們的各種情懷。心情愉悅之時,聞一下茗香,讓思維從清新中輕拂流連;心情煩躁之時,酌一口茶湯,驅(qū)心中郁悶于九霄云外。
他們說,蘇南人喝茶喝的不是價格,而是享受,因此,人們常常是一邊泡茶館,一邊聽昆曲。一口香茗,思緒萬千,絲竹盈耳,已然物外。此時,即使天塌地陷,那又何妨?
南京城南,廿一熙園,據(jù)說是喝茶的好去處。走進庭中,讓人難免生出“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感。門庭里的十六米的紅木屏風(fēng),天井里那座幾百年的老戲臺,樓上古色古香的包間,墻上的昆曲人物裝飾—這一切,都是夢中景致。
廿一熙園作為甘家大院的別院,保持了它的兼容并蓄的建筑風(fēng)格。既有北方的端莊渾厚,又不失南方的精巧細膩,與蘇州、揚州的民居比,少了些脂粉氣;與徽州民居比,它簡潔質(zhì)樸,沒有繁瑣的雕琢,體現(xiàn)的是清靜淡泊、內(nèi)斂低調(diào)的文人精神。比如它的門頭磚雕不鋪張雕琢,簡素得恰到好處,而這“恰到好處”,就是審美的最高境界。
記得那天我兩杯酒下肚,只見滿桌都是可愛之人,滿耳仙樂四起,恍惚進入《韓熙載夜宴圖》的畫面。當年寫“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李后主,為了摸清大臣韓熙載的真實心態(tài),派畫家顧閎中潛伏韓宅中,充當了一把攝影師,把縱情聲色的夜生活忠實記錄下來。多少年雨打風(fēng)吹去,許多帝王將相我們都模糊不清,唯獨夜宴的溫暖場景卻永遠被我們記住。
這時樓下的省昆演的折子戲《牡丹亭》已經(jīng)開場,大家就靠著二樓欄桿看戲。我算是個“偽昆蟲”,曾看過幾個不同版本的《牡丹亭》,相比之下,省昆這個版本的《牡丹亭》,雖然是寫意,卻很連貫,也保持了原汁原味。樓下有幾排位置,分明就是古代堂會的模樣。突然想起周莊古戲臺,我戲稱正中那把交椅就是沈萬三坐的。
這次來廿一熙園,才知道這里就是被稱為金陵第一大宅的甘熙故居的別院,占地1700平方米,與隔壁甘熙故居聯(lián)成一體,難怪走進去是一樣的古意森森。比如天井中間那個老戲臺,傳說中就是甘家用過的。甘家不僅是書香人家,也是票友世家,不但京劇藝術(shù)家梅蘭芳與甘家有過很深交往,甘家還出了一個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黃梅戲演員嚴鳳英。
整座房子的核心是古戲臺,四周是傳統(tǒng)四合院的樣式,隔扇門窗、欄桿掛落、門罩磚雕,都恰到好處。包括那些可以品嘗“武夷名茶大紅袍”的包廂,無論是家具的選擇、室內(nèi)其他物件的搭配、燈光的合理運用,甚至傳統(tǒng)楹聯(lián)“點題”的功效,都是為了呈現(xiàn)像李漁筆下“閑情偶寄”般的生活。
讓人佩服的是,戲臺上不僅保留了“觀演”的傳統(tǒng)格局,舞臺上還有LED大屏幕,配合著劇情不斷出現(xiàn)相應(yīng)的寫意場景、水墨三維動畫、名家書法等等。舞臺下也有播放演員唱詞的中英字幕,哪怕你是不懂中文的老外,也會欣賞得如醉如癡。
廿一熙園除了演出中心的北院,還有一個稍小些的南院,這樣就形成一動一靜的對比,就像那天我們從那個歌舞升平的大院,穿過回廊來到南院時,人突然就安靜下來,只見院內(nèi)假山魚池、窗前芭蕉;天上星空,清風(fēng)拂過。人在這里隱約可聽見北院演出的蕭聲,這樣的清空不是一種單調(diào),而是人生的充盈。
不過,那天最讓我愜意的還是在廿一熙園一茶室里品茶。人說品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通過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兩個知心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北娙讼嗑燮凡瑁ハ鄿贤ǎ嗷⒌希梢詫W(xué)到許多書本上學(xué)不到的道德知識,獲得難得的信息、資源,達到資源共享,這同樣是一大樂事。約上三五好友,在這里品茶談天,可暫離俗世凡塵,讓內(nèi)心得到休憩。
更何況有小橋流水和咿呀曲聲?
沿著旁邊的木樓梯,二樓是個供客人休息的書房,只見里面明式家具、山墻放著書櫥、桌上是文房四寶,旁邊琴幾上是一把古琴—中國文人理想的場景就是這些了。當然如果有紅袖添香的話,那就是夢幻版的《西廂記》。我特別喜歡推開那個窗戶,可見四周的屋脊,天空一鉤新月天如水。
借用劉半農(nóng)先生的詩—“教我如何不想她!”
地址:南京市白下區(qū)中山南路南捕廳15號
電話:025-863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