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不剩防》首映當天,入圍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暨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并獲得大學生的青睞。孫達作為80后電影導演,這部處女作起點極高,臺詞幽默,故事精彩,并且反應現實生活,是一部把藝術與生活完美結合的小成本電影。
拍電影就像談戀愛一樣
影視圈:北電攝影系是一個培養電影大師的搖籃,你在哪里愛上了電影?
孫:是的。我從小并沒有做電影的理想,來到北京很巧合的一個機會走進這個圈子,最初在電視劇劇組做副導演助理。做了一段時間后,漸漸對這個行業感興趣,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學習一下。當時何斌老師幫我一個忙,介紹我到北電導演系上學,可惜那一屆沒有招生,我就進了攝影系。北電的熏陶讓我對電影萌生了情感,開始與同學們一起做劇本,做電影。
影視圈:畢業后就開始拍電影了嗎?
孫:學校畢業后我最初做廣告攝影,后來做廣告導演,因為要維持生活。但同時一直都沒有放棄做劇本,那段時間特別喜歡黑色幽默題材的東西。這時候因在學校里受到的影響,對電影市場的看法有些偏激。上學時,我們只看藝術電影,整個是被藝術電影的環境包圍的,直到2008年我簽約盛世華銳之后,觀念才開始轉變,電影就是一個經過了藝術加工的商品。
影視圈:怎樣簽了盛世華銳?
孫:其實畢業之后一直很留意一些信息,比如各種青年導演論壇之類的活動,好多次我都錯過了機會。恰巧有一天,我邊開車邊聽收音機,聽到新影聯高軍成立了盛世華銳,推動青年導演聯盟,為中國電影培養新生力量,我就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了個電話。第二天等了一上午,快吃午飯的時候接到高總回電,他說讓我過去一趟,溝通一下。這個電話讓我心里很溫暖。
影視圈:他為什么看好你?
孫:主要是我的闡述和想法吧。其實我當時是鼓足勇氣在做這個事,年輕導演從學校出來沒有任何資本,你只能通過你對電影的理解和闡述讓人家信任。高老師看好我兩個地方,一是我跟過電視、電影劇組,對一個項目的整個拍攝過程有實戰經驗;二是我拍過很多廣告片。廣告片其實很考驗掌鏡功力,它對色彩、鏡頭、腳本創意的要求都很高。這兩塊的結合正好是我的優勢。那天聊完之后,高老師就與我簽約,說有合適的項目一起做。
影視圈:他當時簽了二十多個導演,你等機會等了多久?
孫:高老師在市場的判斷上眼光敏銳,現在每個月有差不多三十部左右的電影要上映,他對票房的準確判斷,也使我很快落實了第一個項目,我十分感激他。我在籌備《房不剩防》的時候經常去公司,最初簽下的二十多個導演已經沒幾個人在公司了。我一直在拿劇本給高總看,有一個他覺得不錯的,但可惜與他正在投資的另一個項目撞車了,他讓我再等等。之后,他有個朋友拍一部電影缺執行導演,他讓我去幫忙,我當時不想去,說簽約的目的是想獨立執導。高老師說,你之前跟我講到你的實戰經驗,我現在需要一個真實的反饋。后來我就去了那個組,老實說給他的反饋并不好。
影視圈:《房不剩防》是你的第一部電影,我看網上的評論還不錯,是盛世華銳投的嗎?
孫:2009年春節過后,劉謙火了,我跟高老師商量能不能拍一個魔術題材的戲,后來我就去找編劇寫了兩稿劇本,高老師還比較滿意。有一天晚上很晚,他給我打來電話讓我去趟公司,我心里挺著急的,一整晚都沒怎么睡覺。到了他那兒,他給了我一個劇本讓我看,我很不負責任地看了一遍說,挺不錯的。他說,那你去拍吧!
真沒想到機會就這么來了,我再仔細看那個劇本,叫《不動產時代》,是寫跟房子有關的幸福故事。這個劇本說實話我真的不喜歡,編劇年齡有五十歲左右,過去是做電視劇的,而且劇本里的男女主角都是四五十歲的年紀,市場定位是不對的。我跟高老師說,這個電影我想拍,但要把劇本推了重新做,他同意之后我組織了四個編劇用七天時間重新做了劇本,改名叫《房不剩防》。整個制作過程,有太多艱辛,但是結果還不錯,整體投資不加宣發二百六十萬,票房網百萬左右,是賺錢了的。我覺得拍電影就跟談戀愛一樣,要有情感的付出才有回報。
影視圈:說說你拍攝中有哪些艱辛?
孫:最初高老師幫我找了一個女制片人,她一來不僅不能排解我的工作壓力,反而給我布置了很多工作,于是中止了跟她的合作。而當時又沒有合適的人選,我想讓項目更快推進,擔心因一些事情黃掉,干脆就自己做起制片人,等于擔負了拍攝過程中最重要的兩項工作。
我記得很清楚自己在網上下載報批表格,租機器,找洗印廠,轉帶子,自己拎著兩個袋子去廣電總局送烤貝,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做。一開始特別迷茫,迷茫到不知該先做哪一項。比較安慰的是,當時廣電總局的人看完后說這部片子非常勵志,要做為國家重點劇目推薦,為此還給高老師打了電話。
責任和真誠是合作基礎
影視圈:你對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滿意嗎?
孫:我自己初剪后并沒有太大的驚喜,我一直對攝影不太滿意,但當時要換人也來不及,而且圈內有名的攝影師也請不起。可能跟性格有關,我對自己要求很苛刻,拍攝的時候的確因制片人的工作分散了很多精力,做為導演來說是有很大的遺憾。但我記得看樣片時,大家都來到我家,總共十六個人在我家的小客廳用47寸電視看的,在觀看過程中,特別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笑聲不斷。高老師其實當時的壓力也很大的,之前他投拍的幾部電影票房都不算理想,比如全部用膠片拍攝的《感情生活》,還有一部《牛膽神偷》至今未上映,他的資金壓力很大,因此給我的壓力也是無形的。高老師看完后對我說,孫達拍得比說得好。他這句話給了我很大一個信心。
影視圈:上映后效果如何?
孫:影片是在2011年3月上映的,離拍攝完成已經有一年的時間。我一直聽從高老師的建議,在選擇適合的檔期。因為房子這個題材比較敏感,那時候《蝸居》又剛好被禁,我們的女一號正好是李念,所以就先放了一年。最后票房完成四百多萬,而且電影的口碑特別好,現在雖然已在各大視頻網站上映了半年多,還在首頁推薦上,我們沒有做過任何公關。
我總結過一部電影票房要成功有六個字:質量、贏銷、檔期。我認為這部電影我做得還不夠,首先它的體量不夠,兩百六十萬的投資,光是數轉膠就用掉三十八萬,實際的拍攝經費也就一百多萬。尤其喜劇愛情這一類型,它是全球電影市場的主流,觀眾多,創作者也多,想在這條路上出來只能另辟蹊徑。
影視圈:這部電影給你帶來了什么?
孫:帶來了機會。目前中國電影已經快速步入成熟化,會有很多人更加注重電影的贏銷。在沒拍《房不剩防》時我都在找投資,但它出來之后,雖然票房只有四百多萬,但有很多投資人來找我,光是今年就有五六個投資人拿錢過來。我現在在籌備的影片是《金牌主持人》,喜劇愛情勵志類型,投資一千五百萬。
影視圈:怎樣與投資商的合作?
孫:明確責任,心懷真誠。《金牌主持人》目前有兩家公司在投,還有一家公司想夾棒,算是中成本投入,這個投資額度是根據預測票房倒推出來的,我的票房期待值在三干到五千萬之間。這個類型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出位只能在故事上出新。我是一個注重故事的導演,其次才是表現形式,故事要講好講扎實,之后才能用更好的視覺語言來強化,不能本末倒置。
影視圈:國家的青年導演扶持計劃。你有沒有爭取過?
孫:國家的扶持基金從七、八年前就開始提倡,但應該會落在徐靜蕾、張一白這類導演的身上,我們都輪不上,比我更年輕的導演更輪不上。所以,導演這條路走起來是很艱辛的。《房不剩防》我做了三年時間,只有三萬元的創作費,還搭進去自己的很多錢,可以說連簡單生活都成問題。而當時拍一條廣告用二十天,有兩三萬的收入。我覺得,電影夢就是橡皮筋,可以拉升很長,也可以一下子縮短,堅持下來很難。
我的理想是能拍自己想拍的電影,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