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當導演并不是所謂虛榮,他應該比別人承擔得更多。我基本上定位還是一個演員,能演什么戲就盡量演什么戲。但是我必須找到屬于我自己的故事,我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去掌控它。”——徐崢
聽說過一個傳聞,好幾年前,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首都劇場附近,一個女孩認出了徐崢。她猛地跳到徐崢面前,近得幾乎鼻子挨著鼻子,大喊一聲:豬八戒!毫無防備的徐崢一下子愣住了,頭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說什么也不知道該用什么表情回應,最后一聲沒吭、直愣愣繞過影迷走掉。當時的情景很尷尬,女孩也不知所措,她怎么也料想不到徐崢會是這種反應。
他還記得他當時有些無奈的跟媒體說:“大家不喊我名字,一直喊角色的名字,這大概說明我演得很成功吧。但一直被人叫豬八戒,我就開始不愉快了。作為一個演員,我還有很多任務,我要去負擔其他的角色,未來我還有可能嘗試其他新的人生定位。”
演員與角色之間是相互成全的關系,在那之后,提到徐崢,人們想到的不僅僅那一部讓自己成名的電視劇,還有更多詼諧幽默又人情味十足的中國男人形象。徐崢完成了當初對媒體或者是對自己的承諾。特別是現如今,當他說,在未來的時間里,他想嘗試去做一名導演的時候。
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
2010年的夏季,第十九屆世界杯足球賽如火如荼進行,在同一時間里,一部小成本電影《人在囧途》悄然上映。如此相形對比之下,讓人意外的是,《人在囧途》后起勃發一舉成功,成為當季的票房黑馬。在這部影片中,徐崢和王寶強的新鮮組合讓人記憶猶新,被人笑稱為真人版的“喜羊羊和灰太狼”。
而據監制文雋介紹,在幕后,徐崢對這部影片的貢獻遠不止表演這么簡單,“好多故事情節都是他以專業的角度去看,然后做修改,才有如此之效果”。是什么讓徐崢也如此之準確的判斷?徐崢只是謙虛的表示,做喜劇電影其實很難,很多人都掉進了“搞笑”和“爆笑”的坑里爬不出米,故事沒有邏輯,光靠撒狗血不是出路。
在這部影片拍攝的過程,徐崢醞釀了幾年想當導演的想法開始有了落實的沖動,做一部自己全面自由掌控的作品是他一直在找機會要實現的事情。《人在囧途》之后,他用做電影的形式開始了一次小試牛刀的嘗試。前些時,一部9分鐘的微電影《一部佳作的誕生》讓無數網友看到了徐崢的實力,向觀眾講述了一個荒誕離奇的故事,耐人尋味,意寓深刻。
在影片里,有這樣一段對白。“你知道為什么我們中國電影總是拍不好嗎?就是缺乏對細節方面的審美追求,總是糾結在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走人觀眾的內心,沒有辦法打動他們,我們怎么才能夠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呢?”其實這是徐崢借片中匪頭之嘴,說出的自己對中國電影的困惑和理解。他一直認為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就是是否能打動觀眾,這也是他成為導演以后,力求達到的目標。
而另外一方面,徐崢看似“越俎代庖”想當導演的行為有他自己的考量,這是一種對自己未來方向的思考與嘗試。“我一直認為演員其實是個很被動的職業,他基本上是在被人挑選。我很清楚自己的局限性和演員職業的特性,所以我不甘心,總希望可以靠自己的積累可以做得稍微多一點,這樣也許可以主動掌握更多的機會。如果別人不帶給你機會,自己去創造們會。”
就如多年前,徐崢從上海來到北京一樣。當時的他,不滿三十歲,在上海演話劇已經很出名,拿過話劇的最高獎,也就是在最巔峰的時候,他來到北京,向影視圈發展。跌跌撞撞、沉浮起落,最終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
接下來,他希望將棋放在自己導演的一部電影上,他也希望,這一次看似冒險的行為也能如當初一樣為自己帶來幸運。“我覺得當導演并不是所謂虛榮,他應該比別人承擔得更多。我基本上定位還是一個演員,能演什么戲就盡量演什么戲。但是我必須找到屬于我自己的故事,我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去掌控它。”徐崢自信滿滿。
演員應該是一個靜心的職業
在正在籌劃的自己的電影里,徐崢希望能呈現自己的風格。根據《人在囧途》的經驗,他說:“王寶強身上具有那種不可替代性,他的命運走到今天也是一個奇跡和傳奇。這條軌跡非常中國,所以王寶強本身他就代表了這么一種東西在里面。他與生俱來具有這種氣息和信息,而我演的是一個社會中層階級,也算個小老板,這種人物在中國特別是在城市里有很多。所以我們在一起拍囧途真的很具有代表性。”徐崢認為,一部成功的電影,這樣的元素無可或缺。
徐崢長在城市,中等家庭出身,他說他的人生其實跟一個普通的白領沒有什么區別。“我只不過從小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去演了戲,然后把這個當成我的職業而已。上班的白領就是小學、中學、大學,畢業找一個單位開始工作。隨著時間的積累,如果做得很好就變成中層干部。我也是這樣。”
不是突然成名或者中途改行而來,所以徐崢的心態一直始終如一。“如果我是現在開始當演員的話,我可能心態會不一樣。我實在是因為演戲演得早,那個圈子、那個光環還沒有那么閃耀。我也不會把自己當成一個明星,很多人說現實生活中你怎么不逗啊,沒那么好玩,我說很正常的。”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徐崢希望自己的狀態能像大自然的水一樣,來去無痕,能裝進不同的容器里,哪怕是昨天當演員,今天做導演,他都能應付自如。“上次也是跟一個人討論,演員應該是一個靜心的職業。所以我看到的好演員,還有好導演,他們自己的心理素質和他的內在都是很安靜的。你會發現自己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只能說這是一種學習。每年奧斯卡獎頒獎的時候,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些四五十歲的演員走上頒獎臺,昔日每一個角色的靈魂凝聚在一個人的身上,你才能體會什么叫實至名歸。還好,我還不算老,還可以演到一些角色,通過角色慢慢實驗,慢慢印證。”
影視圈:怎么定義自己喜劇演員的身份?
徐崢:我覺得變成喜劇也可以說是被逼無奈,但其實也是一種幸運。因為我覺得也不是每個演員去演喜劇大家都能接受的。演喜劇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也是很痛苦的事情,但開心還是多過于痛苦。如果你能有那個喜感,有那個幽默感,本身你知道這個東西應該怎么玩。演喜劇的人他生活當中有一些渠道,有一些門被關掉了,他有另外一個途徑可以讓他出來,平時生活當中不是很夸張的人,然后他演戲可以很夸張。我就是這樣。
影視圈:入行17年,你最重要的體會是什么?
徐崢:當大多數人潛移默化的認同“戲不如視,視不如影”的同時,我希望做個大膽的實踐者,創作的精髓就是要去嘗試,不希望自己局限于某種形式,無論是電影、電視劇、戲劇還是網絡短片,在我的概念里,只是好作品的一種載體。而我追求的是好作品。我老有一種像剛開始的感覺,我特別希望每次一個戲完了以后能夠再重新開始。
影視圈:不工作的時候,你的生活是什么狀態?
徐崢:過得還算是那種享樂主義的生活,就是讓自己盡可能過得舒服一一點。比如喜歡去旅游、看書、聽音樂,看一些話劇的演出,然后常常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喝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