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觀音異軍突起
推薦理由:
近十年來,安溪鐵觀音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全國茶產業、茶文化中名列首位。安溪鐵觀音以其非凡獨特的魅力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由原來的區域性消費變成家喻戶曉的時尚飲品,成為我國茶產業中最閃爍的明珠之一。“一縷醇香捧予君,甜了友誼醉了心;借問茶香來何處,安溪烏龍鐵觀音。”現代安溪人正在創造著“點茶成金”的神話,不僅讓鐵觀音聞名中外,更讓鐵觀音造福百萬安溪人民。
茶事概述:
安溪茶起源于唐朝,發展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停滯于近代,崛起于當代。從1978年迄今,安溪鐵觀音以10年左右為一個周期,波浪式向前發展。
1978年至1988年,安溪鐵觀音迎來首個發展高峰,主要契機為1981年開始的日本烏龍茶熱,它直接導致安溪鐵觀音出口量大幅度攀升。
1988年至1998年,是近代安溪鐵觀音發展第二個高峰期。受臺灣流行養青制作工藝影響,1992年伊始,祥華一帶鐵觀音產量和價格全面上揚,原本單價20元左右的茶葉,價格甚至突破百元大關,其帶動安溪鐵觀音產銷量直線上升。
1998年至今,安溪鐵觀音迎來第三個發展高峰。1998年,清香型鐵觀音開始出現,2001年迅猛發展,20022004年全面發展,20052006年清香型鐵觀音達到最輝煌時期。在這一階段,安溪鐵觀音開始走向全國。
現如今安溪鐵觀音已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而2010年,安溪縣所產茶葉更是高達6.3萬噸,涉茶行業總產值81億元,涉茶從業人員達80余萬。歷經2000至2011的發展現已擁有如八馬、中閩魏氏、日春、安溪鐵觀音集團、華祥苑、三和名茶等數家國內一線茶企業,其專賣店已遍布中國各個大中城市。
安溪鐵觀音使安溪甩掉“貧困縣”帽子,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以及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行列。安溪茶產業的發展,還直接帶動了印刷包裝、機械制造、食品加工、交通運輸、倉儲物流以及房地產的發展,出現“一業興、百業旺”的良好局面。
金駿眉掀起全國紅茶熱
推薦理由:
金駿眉,不僅紅了自己,而且讓福建紅茶成為了國內茶產業內最亮的“明星”。以往,中國紅茶多走出口貿易路線,以致墻內開花墻外香。近幾年,金駿眉的出現,讓福建紅茶乃至中國紅茶開始在國內市場上不斷升溫。金駿眉,是中國紅茶的功臣。
茶事概述:
紅茶金駿眉的誕生,有一些傳奇。業內一般認為,這款首創于2005年的紅茶,茶青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態野茶樹,結合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由師傅全程手工制作。據說,6至8萬顆芽尖方制成一斤金駿眉,使其成為新生的茶中珍品。金駿眉的突然興起,激活了原本有些沉寂的紅茶市場。
2006年,金駿眉開始在福州地區熱銷。一時間,大街小巷的茶莊茶店里都在談論金駿眉,最簡單的圓罐里卻裝著價格不菲的茶葉,如此不協調的包裝又給金駿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金駿眉年產量有限,市面上魚目混珠,很多人為手頭上金駿眉的真偽爭吵著,在一輪又一輪的吵鬧哄抬中,金駿眉的價格水漲船高。
金駿眉的紅火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傳統正山小種紅茶的銷售。于是,許多人開始做紅茶,除去云南、安徽待傳統的幾大紅茶產區之外,像浙江、江西、河南等原本綠茶傳統產區也都在制作紅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在“全國紅茶產銷形勢分析會”上發布的《2011全國紅茶產銷形勢分析報告》指出,在武夷山金駿眉紅茶的帶動下,近年來,紅茶已成為茶葉消費的新熱點,國內傳統紅茶和新興紅茶的生產得到快速發展。中國紅茶的復興和發展離不開對武夷山紅茶的研究與市場的看好。與此同時,在武夷山紅茶的影響下,目前,“信陽紅”、“遵義紅”等新派紅茶以及“滇紅、寧紅、浮紅、川紅”等傳統紅茶的市場占有率都在不斷增高。
武夷巖茶全面復興
推薦理由:
中國茶葉輸入歐洲,以武夷茶為先。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運輸茶葉,銷往歐洲,起初為日本綠茶,不久即改為中國武夷茶,從此武夷茶風靡海外。英國、荷蘭等國上層人士,把飲用武夷茶作為宴會的一種高尚禮節。
武夷巖茶之所以深受人們賞識,在于它的品質優異。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豐富的適制烏龍茶的品種資源,獨特精湛的制作工藝,擁有這三項頂級素質,武夷巖茶可以稱作為茶中之王。因此,它的復興不是偶然,而是大勢所趨。
茶事概述: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風光秀麗,還在于它盛產武夷巖茶。“武夷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
唐代徐夤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可見早在唐代武夷已有茶葉栽制,并作為饋贈珍品。
到宋代時,武夷茶已名冠天下,當時充“官茶”,被列為皇家貢品。后來,到元大德六年,元朝創立焙局,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置御茶園,專門辦理貢茶的采制。
由此可見,武夷巖茶自誕生以來,便注定是貴族。然而,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興衰之后,到上世紀40年代末,武夷山僅有零星衰老茶園1000余畝,茶業經營每況愈下。
到上50年代后期,武夷山興辦了國營茶廠、茶葉研究所,茶園面積逐步擴大到6000畝,使武夷巖茶恢復了青春。
武夷巖茶的全面復興時期,是在最近七八年。在2005年以前,武夷山的茶企業雖然已經有幾百家,但與許多其他產茶區相似,武夷山茶產業存在著長期無法解決的“散、小、亂”的現象。多數有茶園的農戶大都是沿襲著“自種自采、自加工、自行銷售”傳統經營模式,武夷山本地企業稱得上有規模的少之又少。
從2006年開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推出了“茶旅整合營銷”的品牌打造之路,從北京到黑龍江、從香港到臺灣,以“浪漫武夷,風雅茶韻”的茶旅營銷活動開始風靡大江南北,構筑了一個讓武夷巖茶走紅的T臺,極大提升了武夷茶的知名度。在隨后的幾年里,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山大紅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第二屆、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武夷山成功舉辦。2010年初,武夷山更是大膽踩上高位,與張藝謀團隊合作,成功推出“印象·大紅袍”,使武夷茶產業在文化的烘托下更具特色。當年春茶季節,武夷山出現采購商背著錢在茶山、茶廠直接收購的盛景。
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武夷巖茶產業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開始與旅游業比翼齊飛,成為武夷山縣域經濟的一大重要支柱,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優勢產業:至今年初,在武夷山市工商局注冊的茶企業1300多家,全市涉茶人員超過5萬人;2010年茶業總產值超13億元,而當年的農業總產值為20.68億元;茶產業鏈條上已延伸出茶飲料、茶保健品、茶日用品、茶食品、茶宴等等,武夷巖茶已經走在了全面復興的快速軌道上。
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帶動兩岸茶業發展
推薦理由:
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兩岸經貿交流經過30多年互惠互補、相互依存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基本實現,兩岸茶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兩岸茶人共同認識到,同源同祖的閩臺茶,不應置身于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潮流之外。框架協議的簽署,為兩岸茶產業的合作搭建了一個極好的平臺,必將促使海峽兩岸茶文化、茶產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茶事概述:
2010年9月12日,注定會成為兩岸關系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在順利完成簽署、換文等程序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當天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兩岸經濟關系由此站上新的起點,跨入了互利雙贏、合作發展的“ECFA新時代”。
ECFA是一份旨在推動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的框架性協議,其基本涵蓋兩岸間主要的經濟活動。2010年6月底,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重慶簽署了這項重要協議。在兩岸雙方完成相關準備工作并經兩會互函確認后,協議正式生效。
海峽兩岸在簽署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后,臺灣省茶葉列入減免關稅的早期收獲清單中。2011年,臺灣茶葉出口到大陸,其關稅由15.5%調降為5%,這大大刺激了臺茶對大陸的銷量。據統計,2011年1至8月臺灣出口到大陸的茶葉總價值高達641.1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09.8萬美元增長了56%。同時,預計到2012年,臺茶對大陸出口關稅降為0%以后,臺灣茶葉在中國大陸的銷量將繼續增長。
自ECFA協議簽署并實施以來,閩臺茶業交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火熱的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臺商傾向于奔赴大陸開辟茶園,并引進臺灣茶種種植。臺灣的農業技術在世界上較為成熟,但由于其土地資源較為稀少,因此農業的發展受到了很大制約。而福建許多地區的地理、氣候等條件都適合于臺茶栽種。并且,由于看到了大陸廣闊的市場,許多臺灣茶農紛紛在大陸投建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憑借從臺灣引進的優良茶樹品種、先進的管理方式及精湛的制茶技術,臺灣茶農開始在福建生產茶。
ECFA協議簽署后的一段時間以來,閩臺在茶葉科技、茶葉經濟、茶文化等領域進行了更為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目前,臺商在福建興辦茶企60多家,種植高標準茶園5萬多畝,產值達數億元人民幣。隨著ECFA協議簽署并實施,海峽兩岸茶事交流和技術交流必將會空前活躍。
閩茶產量持續位居全國第一
推薦理由:
福建有著豐富的茶樹資源,眾多的茶樹品種,精湛的制茶經驗,獨特的制茶技藝,優良的茶葉品質,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積淀,是我國茶葉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產量第一的背后,是福建省做大做強茶產業和茶經濟、繁榮發展茶文化、努力把閩茶推向海內外的不懈努力和雄心壯志。
茶事概述:
2011年3月,在福州召開的福建省茶葉衛生安全工作會議發布的信息顯示,2010年福建省茶葉出口數量16133噸,出口創匯666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4%和16.2%,茶葉出口呈現量價齊增態勢。作為特種茶主產區,福建省年產烏龍茶14萬噸,出口量近2萬噸。
據悉,福建省現有茶園面積約300萬畝,年產茶葉26.9萬噸,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國第一。作為中國茶葉大省,福建已經連續多年摘得全國茶葉總產量第一的桂冠。福建的茶葉產量也從2000年的12.6萬噸,增加到了2010年的近27萬噸,產量增加值翻了一倍還多。
好山好水出好茶,作為中國烏龍茶的故鄉,福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為閩茶奪得了一個又一個全國第一的美譽和光環。福建省茶葉總產量不僅全國第一,而且在單產量、茶類品種、特種茶數、茶類發祥地、茶樹良種數量、銷售總額、市場占有率、烏龍茶產值和出口總量、國家級茶樹品種、對臺茶業合作規模等均居全國第一,充分體現出“茶之鄉、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韻”的重要地位和獨特魅力。
近些年來,福建省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產品結構,茶產業持續強勁發展,形成了以安溪鐵觀音為主的閩南烏龍茶區,以武夷巖茶為主的閩北烏龍茶區,以寧德為主的閩東白茶區,以及閩西北的多類茶區。
隨著產銷量的不斷增加,現代福建茶葉和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也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福建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講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征。
海峽兩岸茶博會定期舉辦
推薦理由:
截止2010年,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已在福建成功舉辦四屆。海峽茶博會規模一屆比一屆大,內容也一屆比一屆豐富。海峽兩岸茶博會不僅是海峽兩岸茶業界的盛事,同時也吸引了大批日本、韓國等海外客商慕名前來,大大提升了閩臺茶乃至中國茶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茶事概述:
為進一步構建福建茶產業的發展平臺,打響閩茶品牌,建設福建茶業強省,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福建省決定從2007年起舉辦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峽茶博會”)。
首屆海峽茶博會于2007年11月在泉州舉辦,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國臺辦、農業部等有關部委和單位聯合主辦,泉州市人民政府承辦。本屆茶博會以“生態、健康、和諧”為主題,是集海峽兩岸茶文化、茶產業交流和商貿、旅游為一體的大規模、高水平的中國茶業頂級盛會。
第二屆海峽茶博會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承辦,于2008年11月在武夷山市舉行。本屆海峽茶博會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精彩紛呈,來自港澳臺地區、浙江、廣東、云南及省內茶企業共500多家參會,項目簽約金額達25.6億元。
第三屆海峽茶博會于2009年11月在福建寧德舉行。本屆茶博會旨在以茶為媒,進一步展現福建茶鄉特色,挖掘閩臺深遠的茶文化淵源和底蘊,推動海峽兩岸茶葉產銷區的茶業交流、貿易合作、信息溝通,共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寧德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本次茶博會共有630家來自海內外的茶業企業參展。
第四屆海峽茶博會于2010年11月在武夷山隆重舉行,并將永久落戶武夷山。本屆茶博會以“緣聚武夷,茶和天下”為主題,首設臺灣館。其中,臺北、臺東等地的102家茶企前來參展,創下了臺灣本土茶企赴大陸參與茶業展會的新紀錄。
天福茗茶成為世界最大的茶業綜合企業
推薦理由:
年過古稀的李瑞河曾滿懷信心地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也必將是中國茶的世紀。”18年來,以“根植福建,香傳全國,茗揚世界”的宏偉目標,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以“無年無節、不眠不休”的拼勁,李瑞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始了“花甲再創業,芳草報故園”的新創業歷程。如今,天福集團發展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茶業綜合企業,為中國茶在世界范圍內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茶事概述:
天福茗茶創建于1993年,是臺灣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在大陸創辦的茶專業集團公司。
李瑞河祖籍福建漳浦,1953年他在臺灣創辦了第一家天仁茗茶專賣店。憑借著誠信的經營理念和吃苦耐勞的剛毅性格,經過四十多年悉心經營、廣結茶緣,天仁茗茶不斷壯大,并相繼發展到美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形成了擁有近百家連鎖店的跨國集團公司—天仁集團,并使茶葉這一夕陽產業變成朝陽產業。
1993年,因為看好大陸的市場潛力,李瑞河來到大陸,創辦天福茗茶,開創了茶業連鎖專賣的銷售模式,延續了天仁茗茶的業務內容和管理方式,由此取得成功。同時,天福茗茶激發了大陸本土茶業企業效法其進行連鎖專賣的熱情,使得大陸茶業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截止2011年6月底,天福茗茶在大陸的直營店已達1107家,并于今年9月26日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如今,歷經18年精心深耕、艱苦創業,李瑞河不僅在事業上獲得成功,還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弘揚閩南文化,以及帶動家鄉經濟發展、群眾就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目前,天福集團有天福茶業有限公司茶廠(福建漳州)、天元茶業有限公司茶廠(福建福州)、夾江天福觀光茶園有限公司茶廠(四川樂山)、天仁食品廠(福建漳州)、天福茶食品廠(四川樂山)、安溪天福鐵觀音茶廠、華安天福鐵觀音茶廠、天福龍井茶廠(浙江新昌)、天福普洱茶廠(云南昆明)等9家工廠;兩家茶博物院,兩個高速公路服務區、一個“唐山過臺灣”石雕園,全球第一所茶專業高校—天福茶學院。“天福”獲為“中國馳名商標”,是全國獲此殊榮的第一家茶業企業。
如今,天福集團集茶業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為一體,已經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茶業綜合企業。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成立
推薦理由:
海峽兩岸血脈相連,茶緣相通。近年來,隨著交流合作日益繁榮,兩岸茶產業凝聚了越來越多的祥和之云、雙贏之氣,這對于兩岸關系的和平和發展必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應時而生,必將進一步促進兩岸茶產業、茶文化交流合作快速發展。
茶事概述:
2011年9月25日,福建省首個全國性、綜合性茶業服務組織——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在福州正式成立,標志著兩岸茶業交流合作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福建省領導,以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與福建、廣東、浙江、江西及臺灣地區茶行業組織的負責人、海內外會員代表等參加了成立大會。
當天召開的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章程》和《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費收支和管理辦法》,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組成人員,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書記張家坤當選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張家坤表示,協會將立足福建,著眼兩岸,面向世界,廣結茶緣,不斷推進兩岸茶業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邁進。
福建是我國茶葉主產區,茶葉面積廣、品類多、產量大、歷史久、茶文化底蘊豐厚,與臺灣茶產業關系密切。福建茶產業是福建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也是閩臺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福建茶經濟迅猛發展,茶文化事業日益繁榮,閩臺茶產業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為適應兩岸茶產業和茶文化交流合作,經民政部和農業部批準,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應運而生。
據悉,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將立足福建,著眼兩岸,面向全國,積極推進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茶產業及茶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茶業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更廣空間邁進。
閩茶品牌群星閃耀
推薦理由:
近十年來,福建的茶品牌猶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福建茶品牌在競爭中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創造出眾多的茶類品種和營銷模式,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閩茶品牌群星閃耀,已經成為新世紀中國茶熱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茶事概述:
福建是聞名天下的茶鄉,茶業尤為興盛。許多茶類,例如紅茶、烏龍茶、白茶,發源地都在福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僅孕育出大紅袍、鐵觀音、正山小種、太姥銀針等聞名海內外的茶類品種,更催生出了數以萬計的茶業企業。
從閩北至閩南,福建大地上有著許多耳熟能詳的茶業品牌。閩北有欲打造大紅袍第一連鎖品牌的節節清,成功上市的武夷星,武夷茶老品牌的巖上、戲球、元正等;閩南的八馬、鳳山、中閩魏氏等;省會城市的老牌茶企元泰、品品香等;以及近年抱團出山的坦洋工夫集團和福鼎白茶。無不見證著福建茶業的品牌歷程。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閩派茶系高調亮相。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大紅袍)、福鼎白茶成功入選世博會聯合國館“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福建成為入選數量最多的省份。參加世博會的80多家茶企,福建茶企占了一半左右。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坦洋工夫紅茶、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等占據了突出的位置。在璀璨的上海世博園里,各閩派茶系爭奇斗艷。福安坦洋工夫攜8家代表企業群體亮相,打出了“與世博同齡,與時俱進”的宣傳口號。而榮登世博會聯合國館“中國世博十大名茶”榜首的安溪鐵觀音陣營,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此外,福建華祥苑也被列為世博會茶葉特許零售商。福建茶葉品牌借助世博會的舞臺走向世界。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的“2011年度中國茶業行業百強企業”名單中,福建有春倫、滿堂香、天禧御茶園、敖峰閩榕、武夷星、勇泉、新坦洋、三好茶博匯、品品香、綠葉、廣福等24家茶企入榜,占總榜單近1/4。而在這份榜單的后面,還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知名品牌“榜上無名”。
如今,中國“諸侯割據,群雄逐鹿”的茶葉市場中,盡管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但福建茶品牌還是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如今,福建茶品牌在全國的茶業商業格局中已經凸顯出品牌優勢、規模優勢,甚至許多茶品牌已經開始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福建茶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了國內茶行業的前列。
兩岸茶事交流日益頻繁
推薦理由:
茶,是海峽兩岸一脈相承的文化橋梁和經濟紐帶之一。在日益加深的交往中,海峽兩岸在旅游、經濟等各項領域的合作得到廣泛拓展,這推動了兩岸經濟文化的繁榮。兩岸茶文化、茶產業在這種交流合作中,變得更加朝氣蓬勃。
茶事概述:
近年來,海峽兩岸茶事交流日益頻繁。以茶為緣、以和為貴,海峽兩岸在茶產業、茶文化方面的交流對接,不僅為兩岸茶人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帶來了契機,更直接推動了兩岸茶業經濟的發展。
1988年,時任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教授吳振鐸來到大陸,參觀了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茶區。由此,海峽兩岸的茶事交流拉開了序幕。
1989年4月,臺灣區制茶工業同業公會會長黃正敏赴大陸進行茶事訪問。同年5月,由臺灣天仁集團副董事長李瑞賢為團長、臺北陸羽茶藝中心總經理蔡榮章為副團長的臺灣陸羽茶藝文化訪問團一行,相繼在北京、合肥、南京、宜興、蘇州、杭州等地進行茶藝交流。1990年8月,臺灣制茶工業同業公會大陸考察團先后赴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廣州訪問。9月,吳振鐸教授一行參加閩臺茶業學術討論會,并為臺灣烏龍茶尋根訪祖。1991年10月,由臺灣蔡榮章先生創始的無我茶會在武夷山幔亭峰舉行。此后,閩臺兩地多次舉辦國際無我茶會,兩岸茶人共品一杯茶。1993年10月,首次海峽兩岸茶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996年8月,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團赴臺訪問,這是大陸茶人第一次組團訪臺。1997年11月,海峽兩岸烏龍茶發展戰略暨國際市場研討會在安溪舉行。1997年11月,浙江省茶葉學會組團訪臺。1998年10月,大陸茶學教授王鎮恒、劉勤晉赴臺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岸茶人之間的交流活動更是日益頻繁。2007年9月,首屆國際禪茶文化節在武夷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佛教界高僧大德參會。迄今為止,國際禪茶文化節在兩岸高僧大德和各地茶文化學家的支持下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大大促進了兩岸的禪茶文化交流。此外,由中國茶葉學會和臺灣茶協會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已成功舉辦了六屆,直接推動了兩岸茶業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時,在兩岸各地的茶業展會上,臺灣茶企也紛紛前來參展。
兩岸茶產業之間更加緊密地進行交流合作,已經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