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發展都市工業園最大的受益者。”重慶曙光都市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重慶都市工業協會會長汪官蜀認為。
汪官蜀心里自有一筆賬,如果按傳統的辦法,中小企業自建廠房,從購地到興建,與從曙光都市工業園購買相比,花費至少高出數千萬元,在園區內,全新的廠房可以以出租的形式提供,在減少成本的前提下,改變企業的成長狀態,完成企業的升級。
“拿一家典型企業來舉例,這家企業主要生產豆千、鳳爪之類的休閑食品,以前只是在一棟很破舊的居民區生產,企業一直在小作坊的狀態下運營。”汪官蜀說,在2009年進入工業園后,這家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現在已經進入了正規化運作。
在汪官蜀的藍圖里,曙光都市工業園將為中小企業打造更為強大的孵化基地,“我們的D區是創意產業區。已經建得差不多了。下一個園區會更大,有上百萬平方米,以科技研發和高科技的電子產品為主,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孵化服務。曙光工業園區就是針對中小企業開放的。”
從印刷廠到工業園區
“我是從國企走出去的,對創業深有感觸。”汪官蜀對記者說。
1990年,改革開放進入十二個年頭,“下海”創業的萌芽已經遍地開花。這時的汪官蜀還是重慶市民政局下一個國企單位的公務員,“我看到很多企業在改革開放中被淘汰,也看到很多企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當時特別希望自己也走出去,體驗改革開放的水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創業,走出自己的路子。”
“下海”之初,汪官蜀在兩家印務公司任職,這也成為后來二次創業的基礎。1996年,他集資了3000元,開起了自己的印刷廠——重慶曙光印務公司。
“在當時,曙光印務絕對算是一個小企業,白手起家,也沒有今天這樣的創業園區的幫助,就自己摸索著搞了起來,走的就是中小企業加工工廠的路子。”
當日寸的中小企業,不少都存在小、散、亂的問題。“很多城市已經認識到中小企業的小散亂,中央也認識到中小企業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環節和杠桿,開始大力扶持和整頓,這些條件都為后來曙光模式的誕生做了鋪墊。”
作為一家新誕生的印刷加工廠,曙光從兩臺膠印機起家,在蓬勃的出版市場中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汪官蜀并不甘于只做“為人做嫁”的加工業務,決定擴大生產線,打造自己的產業鏈。“2000年我湊資190萬,建起了自己的廠房。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中小企業的創業環境得不到保證和配套,所以就逐步開始探索以自己建廠使用、多余廠房開始出租的模式,這個模式最后變成了現在的曙光都市工業園。”
專門為中小企業建設工業園區,這個思路來源于汪官蜀在創業時遇見的實在問題。中小企業需要融資、需要升級廠房、需要合格的工人,如果都要中小企業自己來解決,顯然有點太過吃力。
汪官蜀有感而發,從中悟出了中小企業的需求和道理,那就是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務。“比起龍頭企業,中小企業才更需要工業園區的服務和管理。我們從服務的角度為中小企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這也是曙光摸索出來的新的增值方式和服務方式。”
集優建設和服務橫式
曙光工業園區一直遵從著“集優建設”的原則。中國現在的產業結構中,以電子、服裝和機械裝備為主體的制造業占據了主體地位,而近年來崛起的低碳、新能源和創意產業,其中也不乏新興的中小企業。“這幾個大類中都有中小企業,總量非常大,曙光模式就是要吸引他們過來,把資源集優化建設。曙光工業園區的建設符合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求和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對環境的條件要求。我們用生產、生活、生態三位—體的工作思路打造中小企業產業園區。”
如今的曙光工業園,從最早的A區到2011年揭幕的D區,已經有五個大區,每個區針對入駐企業的差異,設有不同的主題,如c區的低碳產業和D區的創意產業等。
汪官蜀希望將曙光的建設模式和服務模式在今后的推進中不斷擴大,進入更大的發展載體。“重慶曙光模式已經證明是不錯的發展模式,下一步的重點是將曙光模式和經驗推廣到其他省市。現在安徽蕪湖和陜西西安都在與曙光進行洽談推廣工作,利用當地的高新區資源,推進中小企業以集優化建設工業園區。”
園區建設好了,企業進來以后,如何對企業來做服務?汪官蜀的回答是:“根據我在辦中小企業的時候遇見的實在問題,建立切實的服務模式。”他針對中小企業的需要設計了6件“殺手锏”——6個服務模式。
“第一個服務模式是搞好基礎物業管理,第二是建立后勤服務保障體系,做好園中企業的支持,這些都是作為一個集優化的創業園區應該做到的基本服務。”
除此之外,融資問題~直是中小企業的心病。曙光工業園區針對這一需求,建立起了融資擔保財務服務中心。“曙光工業園和六家銀行設立擔保公司。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共同對園區中的企業進行擔保。擔保過程中要根據企業的產業結構、發展情況進行基本了解,一般通過的企業將獲得時間最長一年,貸款金額不超過200萬的小額貸款。”
第四個服務模式,是建立綜合政府服務平臺,幫助引進的企業辦理各項手續,搭建園區-政府-企業的關系平臺,解決企業后顧之憂。“曙光工業園區是民營資本投資,我們是投資人,在跟政府合作中會談到這個問題,以園區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搭建服務平臺。”
第五個服務模式,就是建立“三確保”工作組。確保進駐企業的消防、環境、安全的責任制,提供環境管理和消防管理和生產管理的責任制。保護進駐企業的固定資產不受意外事件的傷害。
第六個服務模式是建立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為進駐的中小企業做在職員工培訓和招聘員工的培訓和定向定位培訓。由工業園區跟當地的職業培訓機構、政府共同打造綜合培訓中心。
未來的孵化器
如今的曙光工業園區,已經有300多家中小企業進駐,規模還在擴大。汪官蜀終極目標是2015年建成200萬平方米的廠房,進駐企業總數量在1000戶左右。“曙光工業園區和進駐企業的愿景是一樣的,就是讓進來的中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我們根據這個愿景,通過服務體系,在建設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小企業的認可。”
除了中小企業的孵化,曙光工業園區還肩負著重慶市政府“提振西部經濟”的期待。“在西部內陸地區,中小企業的認知程度比起沿海地區來說總要低一點,科技含量低,發展程度也低。重慶有必耍作為西部地區的亮點來接納中小企業,來解決西部發展問題。”
曙光模式的探索也有這樣的需求,現在西部的輕工業和電子工業基礎仍然薄弱,西部地區如果不增加創意能力和低碳研發能力的話,產品就會喪失基本的競爭力。“這兩年曙光工業園區特意增加低碳和創意等新興產業的圊區,就是為了幫助園區里的中小企業增加附加值。”
回首自己的二十年創業歷程,汪官蜀感嘆說,工業園區是在無規則的狀態下起步的,從一無所有開始創辦,走到今天有很多艱辛,也有很多幸福。“我們始終堅持了八個字:‘敬畏、感恩、創新、自強’。這八個字一直是我辦企業的指導方向,也是企業決策過程的座右銘——敬畏法律制度和自然規律,感恩社會、朋友和合作伙伴,創新于產業升級過程,自強于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