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數額高達6s00萬元的資產被挪到2009年的利潤表,以此換來凈利潤49.74%的高增長。難逃歷史“原罪”,大股東金城實業的集體法人股被6折便宜賣。
則務造假是上市企業的“硬傷”,而侵吞公有資產,則是一些靠走捷徑致富的民營企業難以言表的“內傷”。順利過會的金城醫化,疑似把這兩種“病”都染上了。“嫁接”6500萬元粉飾高增長
金城醫化號稱國內最大的頭孢抗生素側鏈中間體生產廠商,2008年至2010年,分別實現凈利潤5366.62萬元、8134.78萬元和1.05億元,最近兩年同比增長49.74%、28.16%。
這樣的高增長令同行眼熱,但與該公司的營收狀況對比,就能洞見其異常。最近三年,金城醫化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85億元、5.70億元和759億元,最近兩年同比增長2.58%、29.90%。2009年金城醫化的營收增長微不足道,僅為2.58%,卻換來了49.74%的盈利增長。它是神通廣大,能點石成金,還是真的接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該公司招股書這樣表述:“2009年,在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公司毛利率由2008年的23.87%幅提升至30.90%”。也就是說,2009年毛利率提高了7,03個百分點,但這對金城醫化2009年凈利潤49.74%的高增長,難以形成充分支持。
高增長的“源頭活水”到底在哪里呢?金城醫化的第二大股東、復星醫藥的全資子公司上海復星,2007年11月向金城醫化出資5200萬元,占20%股份?!锻顿Y與理財》發現,復星醫藥2008年年報數據,披露的金城醫化2008年的總資產是6.84億元,負債總額4.03億元,由此推算,其凈資產為2.81億元。而現在金城醫化招股書披露的同期凈資產是2.16億元,與復星醫藥的數據相差6500萬元。
或者是作為上市公司的復星醫藥披露數據錯誤,或者是金城醫化做假帳。業內人士指出,金城醫化有可能將2008年的凈資產或股東權益“挪進”了2009年的利潤表。如果從金城醫化2009年816345萬元的凈利潤中抹去這6500萬元,實際凈利潤只有1663.45萬元,轉而同比下降67%,利潤增長曲線會很難看。
轉制中集體法人股打六折
曾經快速發展的民營企業,背負歷史“原罪”者不在少數。金城醫化的大股東是金城實業。關于金城實業的“前世今生”,在金城醫化的招股書中用了6頁進行詳解,在這里露出了涉嫌侵吞公有資產的“狐貍尾巴”。
金城實業成立于1993年,其中發起法人股483.6萬元,屬于集體經濟性質。之后經過了配股、分紅、規范改制、股權轉讓等一系列變動。其中,1996年的分紅方案是1999年經山東體改委批準的,這說明在此期間該公司經營狀況良好。1999年8月分紅,金城實業股本增至1135.55萬股。
但在1999年金城實業股東會同意集體法人股轉讓后,以1998年10月31日為基準的資產評估,卻把金城實業的凈資產評估為972.83萬元。之后,依照淄博市人民政府相關通知,將金城實業集體法人股的價格頂格下浮了30%,此時已經折合每股0.6元了。就這樣,集體法人股在由公轉私的轉制中,被“打了個6折”,集體法人財產縮水了251.42萬元。
集體法人股先是被轉讓給了趙鴻富等57名自然人,2006年,52名自然人的發起人股進一步轉給了趙鴻富為首的7各自然人。截至發行前,趙鴻富以受讓金城實業法人股為起點,并不斷“收編”其他股東持有的發起人股,最終實現持股1.28億股,持股比例達到53.68%。
在剝奪了集體法人股的財富之后,趙鴻富的財產卻是在公司成功登陸股市之后,得到了大幅增值,創業者和投資者的財富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