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一、命題指導思想創新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思想:升學考試改革應有利于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有利于中小學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兩年來的中考思想政治命題逐步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淡化機械記憶,明確提出“讓死記硬背者得不到分”,從考查能力的角度命題,以社會熱點問題為載體,主要考查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突出了對考生理解、分析、綜合運用以及表述能力的考核。這一轉化顯然十分必要:死記硬背,它只能讓學生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背離了政治課教學的初衷,甚至阻礙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事實表明,能背并不等于學生真正理解了,而當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它。
同時,命題的立意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題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加大導行力度。這樣的立意作用就在于加強導行。事實上,“知行脫節”的現象如果不扭轉,政治課的教育目標就無法實現。
二、試題表現形式新穎
這兩年來本市中考試題一改以往的僵化刻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圖文并茂。圖表題著重考查學生解讀圖表、分析圖表,運用所學知識來回答圖表反映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能力的平臺,對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三、題材新穎,時代感強
兩年來的試題一般都以當年度發生的重大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例2004年中考卷,“修改憲法、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可持續發展、關注三農問題、臺灣問題、神五飛天”等重大時政相應入題。2005年中考,“科學發展觀、中部崛起、和諧社會、《千手觀音》、科教興國”等重大時政相應入題。取材時政化,可以使思想政治課緊密聯系重大的社會生活實際,溝通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四、評價機制創新
具體表現為試卷考評標準方面,出現了以下變化:一是由采點給分向采意給分轉變。采點給分,迫使學生死記硬背,壓抑學生思維,而采意給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二是答案由一元向多元轉變,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所提問題,只要言之有理,都可給分。三是增設激勵分,允許學生個性的張揚,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標在變,考標在變,若還是停留在以往的“上課講條條——下課背條條——考試默條條”的老路上,肯定是行不通的,新的考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復習中要有新的對策。
(一)夯實基礎,構建知識體系
中考以考查能力為主,但能力來源于對基礎知識扎實、靈活、熟練的掌握。試題的形式萬變不離其宗,最后都要回歸到教材的基礎知識。因此,對教材中的基本觀點、概念、原理只有通過理解記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運用自如,才能對某些社會現象或時政熱點進行說理、分析。這就要求我們平時狠抓基礎知識的落實,讓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重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儲存、運用能力,不但做到理解透徹,還要能融會貫通相關知識。
(二)抓住主干知識,突出能力培養
在短時間內既要完成新課,又要準備中考,任務重、時間緊,因此在教學、復習中,要抓主干、抓重點。突出能力培養,而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改變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倡啟發式教學,創設情境教學,以問題導學為中心,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產生,發展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提供結論,課堂教學必須要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創新。
(三)抓住時政熱點,理論聯系實際
中考的大部分背景材料,就是來源于時政熱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指導學生關心時政、關心身邊的生活,并能結合時政材料,找準時政材料與教材的結合點,而這種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絕不是背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平時學習中逐漸形成的,是平時參與生活實踐積累的結果,因此,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在考試中順利解決這類“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