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刑事訴訟程序過程中,刑事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89條的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一審宣判前提起;沒提起的,可在刑事判決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若刑事被害人不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也不另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還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民法通則》單獨提起民事訴訟。故刑事被害人可以提起三類民事訴訟:一是附帶的;二是另行提起的;三是單獨提起的。
一、刑事被害人提起的三類民事訴訟時效規定
根據訴訟類型的不同,《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分別規定了不同的訴訟時效。
(一)附帶的民事訴訟時效
附帶民事訴訟的時效為 “刑事訴訟程序過程中”,包括從偵查、審查起訴到審理等階段。根據《刑法》第87條的規定,犯罪經過一定的期限就不再追訴,即不能發起刑事訴訟程序。追訴期限是根據法定最高刑確定的,有5年、10年、15年和20年之分。但《刑法》第88條規定了兩個不受限制的例外:一是公檢法立案后逃避偵查或審判的;二是被害人控告,公檢法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
追訴期限不同,附帶民事訴訟時效不同,理論上可及于某個特定犯罪整個追訴期限,特殊情形下可不受限制,直至刑事判決生效。
(二)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
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時間為“刑事判決生效”后。根據《解釋》第89條的規定,該期限不能及于犯罪的追訴期限,始于刑事判決書生效之日,不能及于偵查、審查起訴、審理期間,但刑法、刑訴法及解釋沒有規定截止之日。
(三)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時效(普通民事訴訟時效)
《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單獨提起民事訴訟時效一般為2年。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為1年。結合第137條規定,可知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期間為1年或2年,且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超過20年一般不予保護。
二、刑事被害人提起的民事訴訟的時效沖突
由于時效規定不同,導致以下4種類型的被害人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的沖突也帶來相應的司法適用困境。
(一)另行提起的與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之間的時效沖突(類型1)
另行提起的與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沖突主要原因是前者沒有截止之日的規定。
案例一:被害人李某于1999年7月3日被王某毆打(輕傷),在刑事訴訟程序過程中,李某換了手機號碼,公檢法均無法聯系到他,2001年10月3日A法院對王某故意傷害罪立案,10月15日判處其有期徒刑1年,10月26日生效。2002年3月1日,李某才聽說王某被判刑,遂向A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對李某的訴訟應否受理,陷入分歧。觀點一,李某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在刑事判決生效之后,因沒有截止之日,故應受理。觀點二,該案系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超過了一年的訴訟時效,故不應受理。
(二)附帶民事訴訟與單獨民事訴訟的時效沖突(類型2)
由于刑事訴訟過程的非公開性,法院有時也難以弄清案件是否處于刑事訴訟過程中,導致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先立案,刑事后立案的現象,引起附帶的、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的時效沖突。
案例二:被告人岳某(15歲)于2009年7月3日伙同趙某(14歲)搶劫被害人程某(致輕微傷)。因公安機關曾多次表示岳某、趙某系未成年人而不立案,程某于2010年5月8日在B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該案未審結,2010年9月6日B法院收到被告人為岳某、趙某,被害人為程某的刑事案件并立案。
對程某能否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陷入分歧。觀點甲,程某已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無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觀點乙,程某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未審結,可先撤回,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觀點丙,法律未禁止程某先撤回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這樣浪費司法資源。觀點丁,若不允許程某先撤回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則會侵犯其合法權益,其本可通過再提附帶民事訴訟延長訴訟時效。
(三)附帶的與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沖突(類型3)
附帶的與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沒有重合部分,一般不會發生直接的沖突,但偶爾也會發生間接沖突。
案例三:2007年4月23日,被告人宋某用刀扎傷被害人許某、田某,C法院于2009年1月5日刑事立案,許某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田某表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但許某要求進行傷殘鑒定,后其代理人與宋某的辯護人又各兩次要求調取證據,導致多次延長審限,至2009年10月21日一審審結,后許某、宋某上訴,至2010年3月14日判決生效。其后田某才另行提起了對宋某的民事訴訟。
這一現象對田某是否合理,有兩種觀點。觀點一,由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只能在刑事判決生效后,田某只能等待,也就是在被扎傷近3年后才能另行提起,這十分不合理。觀點二,由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時效保障,被害人田某仍能提起,不存在不合理。
(四)附帶的、另行提起的和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的綜合沖突(類型4)
案例四:姬某于2009年7月30日猥褻了被害人王某,致王某身體受損并致間歇性精神病。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多次延長偵查期限,于2010年6月15日移送審查起訴,期間又經三次延長,因證據不足,檢察院于8月15日作出不起訴決定。2010年8月17日王某的監護人在D法院對姬某提出人身損害賠償并要求賠償精神損害。
對被害人王某提起的民事訴訟及其訴訟請求,能否支持,分歧很大:觀點一,王某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超過一年的訴訟時效,不應當受理。觀點二,王某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不受一年訴訟時效的限制,應予受理。觀點三,王某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不受一年訴訟時效的限制,應予受理,但精神損害賠償不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不能支持。觀點四,因不起訴,故應將2010年8月15日作為計算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一年)的起點,王某的訴訟可受理,并可支持精神損害賠償。
上述三類民事訴訟時效4種類型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而認識不同,會導致司法實務中的不同做法,從而引起“相似案件,不同處理”的現象。
三、刑事被害人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沖突的解決
為合理解決三類民事訴訟時效沖突,全面保護被害人的人身財產權益,提出以下幾條解決途徑:
第一,充分利用先刑后民審理制度。為避免拖沓導致附帶的與另行提起的、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沖突(沖突類型3),可充分利用《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的先審刑事后審附帶民事制度,甚至可以再合并審理相關聯附帶的、另行提起的以及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這樣可以實現相關民事糾紛的全面解決。
第二,對獲得公檢法確認的刑事被害人提出的民事訴訟一律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通過一定程序,對被害人進行身份認定,對被害人提出的民事訴訟,一律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這樣從根本上消除因公檢法三機關偵查、起訴和審判活動導致的被害人單獨提起民事訴訟時效消滅問題,徹底解決附帶的、另行提起的與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時效之間的沖突(沖突類型1、4)。
第三,完善立法,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支持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請求,消除三類民事訴訟的范圍差異(沖突類型4)。單獨提起的、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之所以大量出現,原因在于對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的支持,而若能將該請求也納入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則可以消除被害人權益差別對待問題,從而實現被害人權益平等保護。
第四,給被害人以充分的選擇權。雖然被害人的選擇可能浪費司法資源(沖突類型2),但也要充分保護其自由選擇權,避免在審理過程中導致被害人“二次受害”。必要時可以加大調解力度,推行刑事和解,使被害人的損失得到充分彌補。
參考文獻:
1.孫長山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刑事訴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第107、108、109頁,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2.李兵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有關問題的批復>的理解與適用》,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刑事訴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第340、341、342頁,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3.熊選國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刑事訴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第343、344、345頁,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4.李紅江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的理解與適用》,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刑事訴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第346、347、348、349、350、351、352頁,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