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特點的需要:初中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讓他們去理解歷史上錯綜復雜的史實概念,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成了教學中的難點,而從學生年齡和生理特點上看,他們有好奇心,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現在的學生知識面較廣,搜集信息的途徑較多,這都有利于課程的進行,所以課堂模式的設計要結合初中學生的這些特征,進行最優設計。
一、初中歷史“閱讀 互動 精講 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領
該模式包括四個環節:①閱讀 課堂始終貫穿著各種對教學有效資源的閱讀,閱讀產生問題,引發思考,解決問題。閱讀是該模式實現的主要載體。②互動,該模式實現的核心,即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間開展交流、探究。是突顯學生主體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讓學生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共同發展與提升。③精講,該模式實現的關鍵,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此環節中充分體現。精講主要是解惑,教師運用點撥、解惑、提示、釋疑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啟發式的描述。④訓練。該模式必需的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起著形成和發展歷史認知結構的作用。
這四個環節不是完全機械的分成四個固定的環節,操作時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融合。
二、閱 讀
人的學習最初都是從閱讀開始的,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包括了專注力的培養、個性的穩定、知識的啟迪、想象力的創造力的培養、審美觀的建立、探索自我與了解外在等。能夠對提供的材料進行閱讀,理解是學史的基本技能,該模式實現的主要載體就是閱讀材料,閱讀應貫穿課堂的始終,施教者應解決閱讀的兩個問題:閱讀的對象和閱讀的方法。
閱讀的對象:即解決讀什么的問題。課堂閱讀的對象是很豐富的,基本可分為兩大類:教材的閱讀和課外的補充閱讀。教材的閱讀是最基本的,教材上所選的資料應是掌握該課最好的史料,每堂課開始后可設一定時間讓學生預覽課本,此過程筆者認為是非常必要的,且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初步瀏覽教材。目前人教版的初中課本涵蓋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每課都設計了課文導言,動腦筋,自由閱讀卡等材料的閱讀,這些材料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是施教者第一選擇。尤其要提到的是自由閱讀卡,目前的中考考點中就涵蓋了自由閱讀卡中的內容,施教者要重視此處的閱讀和必要的掌握。當教師在完成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補充課外的材料閱讀:材料形式可以多樣豐富,但也要把握兩個原則:首先要引入的材料要精確,必有出處。其次所引材料要圍繞教學所需和初中學生特點,不要為求多求新偏離教學中心
以下羅列了一些材料的類型,以供參考: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材料形式,從材料來源看可分為兩種:一是典籍碑刻類,即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字資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學作品類,即從詩歌、小說、劇本、對聯、歌謠、傳說等資料中選取材料。數據材料:數據材料是文字材料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可分為兩種:一是含有數據的曲線、折線圖(如條形圖、圓形結構圖、函數圖像、動態曲線圖),二是含有數據的表格,它們都以各種項目的數據為主體構成,將文字材料圖表化。圖形材料:圖形試題是以歷史圖片、圖表和歷史地圖等作為載體而命制的一種重要題型。圖片主要包括有關歷史場面的歷史照片、漫畫、郵票、宣傳畫、美術作品、宣傳標語、歷史文物、歷史遺跡、歷史地圖等。材料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但都是必須為教學服務,是切合教學主題的。
閱讀的方法:即解決怎么讀的問題,教師可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指導,如抓住關鍵詞等方法,閱讀史料的方法無法在這里具體闡述,實施者可以再做進一步的研究。
三、互 動
該模式的核心,①小組討論,合作學習②師生互動,教者點撥。互動的形勢要根據教學實際進行最有效的設計,不要死板的套用。在該模式中比較常用的互動形式有:一,設疑,討論,答疑。這是一種最常見的互動形勢,教師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體現三維目標,然后由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在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也應參與討論,及時獲取課堂動態)得出結論,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糾錯或補充。二,設計小型活動,如故事會,辯論賽,新聞采訪,完全由學生自導,自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是培養學生智商和情商的有效手段。當然活動前,學生需要在課前有充分的準備,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學生才能在活動時知道說什么,怎樣說。互動環節往往是最能迸發智慧火花的地方,以往施教者的“獨角戲”可以落幕了,要甘于在這環節中做配角,不要“搶鏡”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主動性,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說,會說,和敢說。
四、精 講
主要是解惑,即系統的,針對某個細節的深入講解,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有目的、有計劃的圍繞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和模糊點進行設疑(提出問題)、思疑(研究問題)、釋疑(解答問題)和復疑(布置學生復習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提出來的疑難問題進行啟發、誘導和解答。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忽略,精講環節就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材上一目了然的知識點不重復,重難點不含糊,這需要教師精心做好課前準備,仔細研究教材和課標,什么可以一筆帶過,什么必須重點把握,心中要有數。
除了以上環節,訓練也非常重要。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起著形成和發展歷史認知結構的作用。它可以彌補教師課堂教學的不足,加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每堂課設十分鐘左右的訓練時間,如該年級有配套練習冊,建議采用,當堂完成,當堂檢查,達到減負增效的作用。
綜上,該模式從提出到實施,還有很多不完善和不成熟,但相信只要敢嘗試,必有收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該模式設計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達成,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增強,在學習中學會了合作,培養出的學生不會是“高分低能”,而是個全面發展的合格中學生。有利于教師群體的成長,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是師生的共同發展,不光推動了學生的發展,更是教師素質的大提升,正如《高效課堂:模式與案例》中所說“與其說是教師創生了高效課堂,毋寧說是高效課堂成就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