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生物教學必須突破常規套路,必須有所創新,才能贏得學生的喜愛。活動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生物活動課的作用包括“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等。
關鍵詞:生物 常規教學 活動課
通過本人的實踐,我覺得活動課對生物常規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陶冶情操
我們周圍的環境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走出一步,同學們就會看到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走出教室,會給師生帶來極大的愉快,并在愉快中相互激發,使學校生活活潑起來,生物課才不會變成“死物課”,這種室外活動課具有吸引性、實踐性、主動性和活動性等,豐富的活動,活潑的形式,能強烈地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
適于室外活動課的內容很多,如利用野外的綠色植物,幫助學生掌握根、莖、葉的形態,花、果實、種子的構造和類型;帶學生校外辨認、學習藻類、蕨類、種子植物類群的知識;通過池塘生態系統或森林生態系統的調查記錄,講清生態系統的概念,結構、功能、平衡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諸如環境因子,食物鏈、營養級等基本概念,這樣,比單純的課堂講解效果更好,對知識點的掌握更牢。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實驗課也是活動課的形式之一。在實驗課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啟發,不能包辦代替。如實驗前預習鼓勵學生思考本實驗為何采取這種方法?有無其它方法?實驗是否可以進行某些改進?實驗材料是否可能替代?驗證性實驗能否改為探索性實驗?鼓勵學生對相關實驗進行探索、嘗試、驗證等。給學生創造和表現的空間。如新教材中關于“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書中介紹的方法步驟是:用甲乙兩個小桶,每個小桶內放有兩種彩色的小球各10個,分別代表雜種一代減數分裂產生雌雄配子各兩種比例1:1,從兩個桶內各隨機抓取一個小球,表示讓雌雄配子隨機結合成合子,記錄下兩個小球的組合。重復100次,統計子二代的生物性狀之間的數量關系。因為經驗有限,我就引導學生思考彩色的小球可不可以用其它材料代替?學生想到了不同顏色的紙團、鈕扣,驗證下來鈕扣的效果較好。實驗中有學生第一次兩手同時抓取了鈕扣后,不把鈕扣放回桶內又接著抓;有學生將兩個桶內的鈕扣倒在一起,兩手同時抓取;有學生故意篡改結果,湊3:1的性狀分離比等,發現了這些現象,我就提出來,讓大家討論這些做法對不對,提醒學生;實驗不僅僅是動手操作的活動,更重要的應該是操作背后的思維。不少學生踴躍發言,說如果抓取了鈕扣后不把鈕扣放回桶內又接著再抓第二次。這時雌雄配子比例已經不是1:1,鈕扣倒在一起,根本不能模擬實驗;有的同學還大膽提出應對該實驗改進:兩個小桶內放的兩種顏色鈕扣的數目應不相等,我被學生的創新思維折服了,這位學生不迷信權威,非常敏捷地覺察到教材中的問題。
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較差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平時教學任務重,實驗課較少,即使做了,有時也是草草收場,未達到預期目的;二是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實驗操作不重要,只要會做題就行,逐漸養成動口不動手的壞習慣,事實上近幾年結業考試實驗(生物)所占的比重逐漸加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勢在必行。
我利用活動課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時,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1人1組單獨完成實驗內容,這樣可避免同學干擾,提高獨立思考,自己動手的操作能力。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但部分同學單獨操作時總出現問題,有的忘裝目鏡,有的花了10多分鐘找不到光圈,還有的同學根本不會制裝片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分別指導解決。結果人人過關。在學習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有的同學對植物細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表示懷疑,我就利用活動課講解有關實驗原理。再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器材,讓他們自己動手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細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在老師的啟發下,有好幾個同學很巧妙地設計出了該實驗,讓其他同學親眼目睹了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過程。
四、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在學習有關人與生物圈的知識時,有的同學提出質疑,環境污染真有那么嚴重嗎?對人類危害有那么大嗎?我利用活動課帶領學生走訪環保局,調查當地空氣質量狀況,參觀污水處理廠,調查水質的污染狀況,主要的污染源等,得到了可靠的信息,學生收獲較大,我還帶領學生深入農村,調查土質狀況,農民糧食收入情況,由于當地農村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土質嚴重破壞,糧食收入較低,品質較差,帶領學生走街串巷,查找垃圾死角,調查白色污染給人類造成的災難,讓同學們真正意識到: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人類的某些活動正在自毀我們的家園,認識到這一點,就要求人類應當改進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確處理人和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向持續發展道路,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