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取得時效制度作為一項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源于古羅馬,現已得到各國立法認可。然而這一制度至今在我國沒有確立,本文基于此,在全面認識取得時效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生活現實和現有立法狀況,對我國將來確立取得時效制度予以期待并對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出初步解決方案。
關鍵詞:取得時效 占有 所有權
一、取得時效制度的概述
所謂取得時效,又稱占有時效,是以所有的意思或為自己的利益和平、公然占有他人財產或行使他人財產權利(準占有),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即依法取得該財產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的法律制度。
二、取得時效制度立法例
我國在清朝時期就有關于取得時效的規定,而1929年-1931年的《中華民國民法》亦將取得時效區分為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和所有權以外其他財產權的取得時效來加以規定。新中國成立后,受蘇俄民法典影響,我國《民法通則》中只規定了訴訟時效,并未規定取得時效。
三、取得時效制度的構成要件
依古羅馬法,要成立時效取得必須具備五個條件:1、要求時效取得的人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沒有中斷過占有;2、占有必須是基于正當原因產生的;3、占有的取得也必須基于善意;4、有關物必須能夠成為所有權的標的;5、在任何時候,物都不是被竊取的或者以武力奪取的。
對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現代各國民法的規定并不一致。但以下兩點是一致的:即“占有”和“經過法定的期間”。
(一)占有
首先,該占有必須是自主占有,即以所有者的意思而為占有。
其次,占有還必須公開和平占有,即占有人必須毫不隱匿的占有他人物,并以非暴力和脅迫手段維持其占有。和平、公開占有的相對面為暴力、隱秘占有。
最后,對于占有人是否必須是善意占有,對此,一般認為善意乃為當事人之主觀心理狀態,很難舉證證明,其宜采用推定之方法,而這樣做的結果實際上也使得“善意”要件變得可有可無,因此還不如不把善意作為取得時效成立的要求,而宜將其作為區分占有期間的標準,善意者適用較短的取得時效期間,而惡意者適用較長的取得時效期間,而善意與否由當事人舉證證明。
(二)經過法定的期間
取得時效的基本精神在于保護永續的占有事實。因此,物權的善意占有即使具備自主、公開、和平三個條件,但未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仍然不受取得時效保護,不能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權。可見,取得時效非即時取得,其須經過一定期間才告完成。
四、取得時效制度的適用范圍
(一)不動產所有權
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關于不動產可分為兩種:一類是已登記的不動產;另一類是未登記的不動產。
1、已登記的不動產。取得時效制度是否適用于已登記的不動產,學說上莫衷一是,各國立法也不盡相同。具體表現為:對已登記的不動產的所有權不適用取得時效,但對該不動產的其他權利,特別是用益物權適用取得時效。
2、未登記的不動產。“未登記”應是不動產自始未經登記機關進行所有權登記。
(二)其他不動產權利
除不動產所有權外,其它不動產權利如地上權,地役權,土地使用權等,因為沒有進行登記或登記錯誤而由一方長期占有和使用,是否可以基于取得時效而取得這些財產權利。因此用益物權具有成立取得時效制度的先決條件。但適用取得時效制度的其他不動產權利也只能限于用益物權而不能適用擔保物權和債權,這是因為其他財產權的取得須以對他人的財產有用益物權為必要條件。
(三)動產
動產是指除不動產之外可移動的財產。應當看到,取得時效對不動產權利的設定意義重大,但對于動產來說其適用性要弱一些。這是因為一方面動產大多是可消耗的,可替代的物。而取得時效的期限較長,動產在占有一段期限之后,很可能會發生毀損滅失;另一方面,對動產的占有,占有人要證明他是以行使所有權或他物權的意思公開、和平、持續的占有是很困難的,而且許多動產如遺失物必須歸還失主,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等已由法律確定了其歸屬,而不必適用取得時效制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取得時效制度對動產完全不能適用的。一般認為,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動產仍然有可能適用取得時效。
五、取得時效制度在我國的建立。
目前,我國的時效制度由一元的制度構成,即我國民法只設置了消滅時效,而欠缺取得時效的規定。而我國也應在設置消滅時效的同時,設置取得時效。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是不同的。消滅時效致力于解決權利的消滅問題,而取得時效制度的任務則在權利的取得。民法構筑一個由消滅時效和取得時效構成的時效制度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權利人喪失權利時,他人未取得權利,會導致權利處于懸而未決的不穩定狀態,不合時效制度的目的,由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構成的時效制度體系可解決這一難題。
但是,由于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采取了不同的法律構成,安排不當反而會矛盾重重,而偏離時效制度致力于維護社會生活秩序之穩定與和諧的理想。在債權請求權,因其標的是人的行為而非特定的物,故在債權請求權僅僅有消滅時效即已足,無須以相應的取得時效予以配合,單獨地能達成穩定權利關系的法律目的。從近現代民法規定的消滅時效和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看,似難以使他們和諧地共存。
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的理論與實務,若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消滅時效已完成,而占有人的所有權取得時效尚未完成者,仍得拒絕返還。在占有人的取得時效已經完成,原所有人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消滅時效尚未完成時,原所有人即喪失其所有權,其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當然隨之消滅,不得以此項請求權消滅時效未完成而請求返還。這也體現了物權優于債權的基本原則。而取得時效適用于物權,當取得時效完成時,占有人取得所有權,原所有人當然地喪失所有權,不得要求返還;而當取得時效不能完成時,因占有人未取得所有權,原占有人依然保有所有人的地位,則得請求占有人返還。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在我國民法對時效制度進行規定時,為避免以上矛盾,應采日本和德國民法規定,將物權請求和債權請求權區別對待。依此,在我國未來的民法典中,應將消滅時效規定于總則中,而將取得時效規定于物權篇中,并規定物權請求權不適用于消滅時效。這樣,我國的時效制度和諧合理的,才有利于保護財產的歸屬和流轉。
參考資料:
[1]彭萬林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梁慧星主編:《中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詳見王利明:《建立取得時效制度的必要性探討》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5]尹田著:《法國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馬栩生:《取得時效未來論:價值與實證》載《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7]孫憲忠著:《德國當代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