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745(2011)09-0-01
摘要:農村的孩子通常缺乏寫作素材,視野不夠開闊,寫起文章來枯燥乏味。作為一名農村學校的語文老師,應當將作文教學貫穿于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不斷積累創新,學會謀篇布局,并且重視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要我們教育者長期堅持,師生就能共同走進快樂的作文課堂。
關鍵詞: 閱讀 寫作
許多學生都認為,他們并不是討厭作文課,而是在作文時,他們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大多數學生寫作文時是依靠看《優秀作文選》《作文大全》等現成的作文書,然后選取其中一篇做樣本,經過適當的改動、拼湊、組裝之后形成自己的作文。這樣交上來的作文令人感覺是干癟無味、沒有新意、沒有真情實感、東拼西湊而成的。曾經有學生對我說“一聽到寫作文,腦子里就什么也沒有了,叫我寫作文還不如叫我編作文,我還會編得快一些。”久而久之,寫作文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同時他們也在有意無意地進行拒絕,也就造成學生這種無話可說的局面,形成了惡性循環。其實初中生害怕寫作文是由他們的心理特點、知識面及生活閱歷決定的,并不在于他們的智力跟不上。這種“怕”的根源在于學生缺乏積累作文素材、缺乏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和善于發現生活的閃光點、缺乏作文的寫作基本技巧。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讓寫作文不再成為農村初中學生的負擔,讓他們不再為寫作文而累呢?怎樣讓學生形成一種好的作文習慣并樂于寫作呢?這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認為應當將作文教學貫穿于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切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努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作文教學的成敗關鍵就是學生對寫作有沒有興趣。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非常優秀的。其中有很多是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鳴。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各種頑皮的行為,學生們大多經歷過,因此在教學中適時的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像這樣的文章,課本中比比皆是。克萊恩說:“孩子們所擁有的潛力比目前的教育體制所能啟發他們的多得多。你必須要從旁協助他們。”
二、在閱讀教學中積累創新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書,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瑣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作為寫作的材料,真所謂是“就地取材”。閱讀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是要把文章讀懂乃至讀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中心的,切忌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二是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時,不僅要善于把那些生動、優美的詞語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錄下來,還要勤于寫讀書筆記等。只有這樣引導學生多讀書,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對一些優美生動的詞語和凝練的語句可以讓學生反復體味,并教會他們將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文章有對春風、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細致描寫,在引導分析品味課文之后,我指導學生馬上對目前所處的初春季節進行描繪。由于季節相同,景物相似,學生孫薪在自己的作文中就有了這樣的語句“輕風微微地吹拂著,小小的花朵迎風飄揚,跳著輕盈的舞蹈,散發出一陣陣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使人流連忘返……”,在這里,學生將剛學過的優美生動的語句靈活運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創新,有了修辭手法的使用,讀來使人耳目一新。我還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章優美的語言,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認真領會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來進行描繪的,又是怎樣根據景物特點來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然后讓學生嘗試寫景的文章,學生丁誼的作品中又有了這樣的語句“春天來了,大地煥然一新,四野里到處開滿了五彩繽紛的野花,有的能叫上名字,有的我連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兒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了它們的小腦袋,看看春天這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場春雨過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顯得生機盎然……”這兩段文字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創新,達到了將別人的好的東西學到自己的頭腦里,并巧妙地做到了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豈不妙哉?
三、在閱讀教學中學會謀篇布局
在教學演講類文章時,我在總結課文時向學生重點介紹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言簡意賅、內容豐富;線索分明、層次清晰;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學完課文后,我安排學生做適當練習,學寫演講稿。由于學生是初次學習演講稿類文章。在作文指導課上,我將演講稿寫作的基本要求明確到黑板上,并讓學生模仿范文《我有一個夢想》來謀篇布局,將自己的夢想激情彭湃地寫出來。如學生作文中“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扎根于家鄉的繁榮富強中的。我夢想有一天,我的父老鄉親們不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靠天吃飯”開篇即顯文字風格獨特,言簡意賅,既學到了課文的寫作方法,又能將自己的夢想條理分明的敘寫出來。再如在教學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一文時,我著重向學生分析文章的總分結構和準確的語言,在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全文,仔細領會,并引導他們在自己的寫作中也可采用這一結構,抓住說明事物的共同特點,從幾個角度分別解說,寫出來的文章既嚴謹有序,又條理分明。
四、重視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
在課堂上,若遇到合適的文章,可以讓學生適當的進行社會調查。我在教學沈從文的《端午日》一文時,事先要求學生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飲雄黃酒、畫王字、吃咸鴨蛋、插艾蒲等;再來探究端午節這一節日的由來,農歷五月初五,起源說法不一,大多數認為是悼念投汨羅江的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紛紛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端午風俗趣談講出來。例如:有同學說民間迷信“插艾蒲”是為了辟邪免疫;還有個同學收集到宋朝文天祥的《端午感興》: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這樣學生既了解了課文內容,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舉三得,又何樂而不為呢?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能在閱讀教學中認真引導學生做到以上幾點,一定能激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使他們懂得作文,會寫作文,樂寫作文,并且還能寫出高質量、高水平的作文來。雖然這個過程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般非一朝一夕能實現,但我們只要認真督導、貫徹,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讓師生共同走進快樂的作文課堂,讓農村的孩子們也能寫出優美生動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