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教育改革的關鍵在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關鍵在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師。”新課程實施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們普遍感覺到挑戰和壓力很大,提高教師群體的專業化水平成為推動課改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詞: 高中 思想政治 新課改 應對策略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1、教育培訓機構必須加大實施新課程教學的崗前培訓的力度。組織教師積極學習先進教學理論,積極學習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認真領會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的實質。另外,對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新課程與學生發展、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新課程與評價改革、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等方面進行培訓,使教師對本次課程改革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消除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阻力,掃清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障礙,使教師對實施新課程教學與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達成共識,堅持新課程理念,我們目前所遇的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
2.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加強對開展新課程教學的探討研究。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原有的教學能力不足以應對開展新課程教學的需要。要使教師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滿足全面鋪開的新課程教學需要,必須采取專家引領,提升教師理論素質;活動引領,營造校本教研氛圍;同伴互助,為校本教研營造豐厚土壤等措施,積極開展校本教研。開展“研究課(含不同課型、不同階段)”、“示范課(骨干教師)”、匯報課(獲獎教師)一系列活動,既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使教師在互補共生中成長;又發揮每個教師的作用,每個人都要貢獻力量,彼此在互動、合作中成熟。
3.新課程的內容設置要求高中政治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來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模塊化等課程組織形態的變革、教和學的方式的變化,就是在教學的內容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在四個必修模塊中,“文化生活”等模塊相信對所有的政治教師來講都是比較陌生的。在選修模塊中,《經濟學常識》增加了西方經濟學方面的一些知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等幾個模塊的內容與我們高中政治教師的現有知識儲備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課程的內容設置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終身學習,要成為一個發展的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教師可以“一本書”走天下。
4.積極學習適應開展新課程教學的技能,提高教師開展新課程教學的能力。開展新課程教學,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必須學會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懂得新課程教學的設計,知道如何開發利用政治課程資源,會用評價手段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向專業化的方向努力。積極學習適應開展新課程教學的技能,學習與人的溝通交流,學信息技術,學習新課程的教學法。盡快提高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教學設計的能力,評價教學行為,評價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的能力,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開展課堂教學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上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從而實現教師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學質量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教師要轉彎教學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教程中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激勵。
2、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幫助、引導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3、教會學生學習。把教會學生學習作為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意在改變過去單純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對學生來說,就是要學會學習,對教師來說,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4、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提高教學效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政治學科的內容以理論為依據,道理深刻又抽象。因而很多人把政治當成教條,對政治老師更是敬而遠之。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可以通過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畫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讓學生從笑聲中明白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5、保持主動的學習狀態。“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都是問號”。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精致的小問題。隨著多媒體逐漸進入課堂,過去單純的說教式教學就走到了盡頭。多媒體技術把色彩、動畫、音效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知識和能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6、關注時政、身邊材料,讓學生喜聞樂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努力使思想政治課洋溢生活的氣息,讓更多具有趣味性、說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實例走進課堂必然會使得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更好地實現。
三、完善評價體系,切實減負提質
如何解決新課程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學校評價方式滯后的矛盾將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高中新課程改革最終要落實到教師的教學上,因此高中教師的素質對改革成功與否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師評價只注重對教師進行甄別與選拔,不但不能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反而給教師造成消極的情緒影響,成為教師沉重的工作壓力,因此,教師評價改革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新的評價體系要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評價制度,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的實施與設計等,使評價做到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要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并不斷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
對學生的評價應注意實現終結性與形成性相互結合,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形式,將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逐步由教師、學生、家長等人共同參與,學生、家長都可參與評價體系的建立,學生可對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發表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