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自修改后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由于成文法本身的滯后性和不周延性,使得一些法律條文規定出現了一些漏洞。本文結合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工作實踐,對兩個實務問題進行研討和論證。
關鍵詞:偵查程序 職務犯罪 強制措施
一、關于偵查中適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執行主體的問題
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并由公安機關執行的刑事強制措施。對此,有觀點認為,目前由于公安機關人手不夠,以致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實際執行上流于形式,力度不夠。因此建議在檢察機關決定采取此類措施時,將實際執行權一并自行行使。1
這種做法可能會一定程度上緩解公安機關執行壓力大的難題,但這顯然是不合乎法理的。首先,法律已經明確了公安機關,檢察院和法院三者之間在刑事訴訟中的分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各個部門的權力,不使得出現三機關任何一者獨大的局面,從而保障刑事訴訟能夠在公平、公正的價值構架下恢復正義。在這個前提之下,則檢察院作為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如果被同時賦予強制措施執行權,則必然會出現權力擴張而得不到監督的情況,那就會出現“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顯然是違背憲法的。其次,如果按照此種觀點,則法院作為法律授權可以決定適用的機關之一也具有應然自行執行的權力。那樣審判機關就變為刑事強制措施執行機關,則這種執行顯然不具備理論基礎也不具備現實基礎。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執行仍然應該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由公安機關執行,至于如何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則可以通過公安機關和社區之間的溝通和協商來解決。
此外,我們的一些司法機關在應用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時,仍然存在為了保障訴訟順利進行而忽視犯罪人合法權益,在可捕可不捕的情況下將嫌疑人逮捕的現象。這是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背道而馳的司法觀念,必須予以摒棄。就檢察機關而言,在職務犯罪偵查和貪污賄賂犯罪的偵查中,更應該廣泛的應用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措施。其原因在于:職務犯罪的犯罪人由于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身份,地位使他們不會輕易妨礙訴訟的有序進行,對他們采取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完全可以達到強制措施的目的。而且,實踐中我們經常是根據犯罪人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是否對其逮捕的,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刑事強制措施是為了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而不是在訴訟之前為了懲罰犯罪嫌疑人而制定的限制人身的處罰措施。因此,能夠決定對嫌疑人是否適用刑事強制措施的條件只能是如下三種:1,其有逃跑的可能;2,可能再犯新罪;3,有妨礙他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可能。而與除此之外的如犯罪人所犯何罪,情節是否嚴重等因素均沒有必然聯系。
二、關于檢察機關偵查案件的外延問題
刑事訴訟法規定了檢察機關偵查案件的范圍為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以上案件中均包含了職務的隱含之意,也即我國檢察機關能夠行使偵查權的情況僅存于國家工作人員涉嫌與職務有關的犯罪之時。從形式上看,這是合乎邏輯的。但是,從法律監督的角度看,這一規定是有缺陷的:
對于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可以進行立案監督。也即《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的檢察機關在公安機關對于應當立案而不立的情況下,可以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如果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檢察機關可以直接要求公安機關立案,而公安機關在此種情況下必須立案。這也體現了檢察機關行駛法律監督權的權能。但是,如果以上所說的不立案這種情況繼續發展,就很有可能出現公安機關在被檢察機關“強迫”之下立案,而在立案之后便消極抵抗,不進行充分偵查的情況。對此問題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七十六條規定:“人民檢察院通知公安機關立案的,應當依法對通知立案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但如何監督,目前在法律層面上仍是空缺,而是僅僅在2000年《人民檢察院立案監督工作問題解答》中有所體現。
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這就會導致檢察監督無所適從。實踐中這種情形可能很少,但是這種情況的存在會極大的影響公平正義的實現,會因案件遲遲不得解決而導致法律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其次,有人會認為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檢察機關以相關人員涉嫌玩忽職守犯罪進行調查,這是可以采用的一種方法。但問題是,法律規定此種情況一定要屬于“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檢察機關才能有偵查權。我們這里所說的情況則不一定能夠界定為為重大案件,這就又出現了法律所不及的漏洞;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對相關人員進行玩忽職守罪的追訴,我們也只能實現事后監督,而本來的案件則可能因為時間經歷長而或超過追訴時效不能追訴,或者證據滅失而無法追訴。這必然是對正義實現的延誤,而我們都知道“遲來的正義非正義”。
所以,對于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法律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在此時的必要偵查權以妥善解決這一矛盾。詳言之,公安機關不立案可能由于以下兩種原因:第一,公安機關不積極行使職權。這時檢察機關直接介入偵查既能保障案件迅速進入偵查程序,盡快實現個案正義,又能很好的完成偵查事中監督。第二,公安機關不積極行使職權是迫于無奈,系檢察機關要求立案錯誤。這時把立案偵查權交由檢察院行使,也就同時轉移了立錯案的責任。這也是符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原則的。
當然,這種偵查不是檢察機關可以隨意行使的,否則既會導致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職權劃分不明,也會導致檢察機關偵查權力過度膨脹。可行的辦法還是由檢察委員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適用。
注釋
1邵硯濤,《檢察機關如何應對律師執業權限的擴展》,《中國檢察官》2008年第6期,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