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1)09-0-01
摘要: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自主學習 方法 引導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實現自主學習的基礎。如果說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誘因,一種動力;那么要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持久保持下去,關鍵還在于掌握語文的規律和學習語文的方法。古語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教給學生自主理解課文的方法
在小學階段,理解課文內容是學習課文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課文的難點。怎樣培養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呢?讓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學生一些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二思、三寫、四用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一讀:首先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通過自學、查字典、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接著通過讀文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二思:引導學生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從而做到心中有數; 三寫: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重點語句處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 四用:利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例如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學習步驟是這樣安排的:1、通讀全文,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讓學生匯報;2、通過讀“預習提示”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順序,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小興安嶺美麗景色的。學習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是本課的重點; 3、和學生共同學習描寫小興安嶺春天的自然段。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找畫出表現小興安嶺春天美景的詞語和句子,寫出自己的感受;4、教師小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完這部分內容后,我隨即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讀、思、寫、再讀。接著根據上述學習方法讓學生學習其余部分。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的方法,學生就會積極參與,這樣,必然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要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
思維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發智力的襁褓。比較、分類、歸納、聯想,這些方法都來自于思維,并在思維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教師要正確處理傳授和感悟的關系、知識和能力的關系,過程和結果的關系,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悟、理解、運用自己的思維來獲取知識、體驗創新的愉快。
例如,教學古詩《泊船瓜洲》,先讓學生辨析“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能否換成“到、吹、送、過”等字,從中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讓學生再試著找能體會作者心理的字來錘煉,學生很快找到了“又”,體會其內涵:一是詩人離家已經很久了,應該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表示“離家近,應該還”,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示“思家切不能還”。這樣的引領既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領悟的深度,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又如在教學《凡卡》一文時,設置話題:凡卡的學徒生活是悲慘的,你能從哪些方面看出來?學生開動腦筋、發展求異思維得出下列結論:凡卡小小年紀就來當學徒,還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們的欺侮;圣誕節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去禱告,他卻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卻沒有他快樂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鄉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卻孤零零地遠離家鄉……在求異思維中,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認識,對作者對比、映襯、暗示的表達方式更加佩服。
三、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質疑的方法有: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對標題進行質疑;對矛盾處進行質疑;對篇章中的詳略安排,敘述順序的變化質疑;甚至對課文插圖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能探求知識的過程,才能孕育學生創造的能量,點燃創造的火花總之,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只有讓學生樂于“積累”,主動“積累”,才能夠真正的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2] 王小飛,《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都大學學報》,2006(4)。
[3] 龐維國:《學生自主學習》,《華東師范大學報》,2003年第2期。
[4] 《自主課堂100例教學設計》北京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8226;中國輕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