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我國平的評價犯罪機制則缺乏這一點,主張完全推翻現行犯罪論體系而予以重新建構。本文則對此觀點不以為然,試借鑒德日犯罪論體系之長而對我國耦合式的犯罪論體系進行修改,以使其適應現實司法實踐需要,而非重構。
關鍵詞:概念 不足 調整 結果無價值
一、犯罪論的概念
所謂犯罪論,可以分為狹義上的犯罪論和廣義上的犯罪論。狹義上的犯罪論,也就是對各種犯罪類型所共通的犯罪的一般成立要件予以體系的論述,以明確相應行為是否屬于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這實際上也就是我國刑法理論中的犯罪構成理論。而廣義上的犯罪除了狹義上的犯罪論的內容之外,還包括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共同犯罪、罪數論等內容。1
筆者個人認為,應該從廣義的角度來闡釋犯罪論的概念。因為:
第一,這是犯罪論概念具體落實到現實司法實踐之中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涉及到犯罪論的內容往往是廣泛的,而非單一的犯罪構成要件理論所能涵蓋,并且犯罪構成理論還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也需要其他理論來予以相互補充。此外,刑法是服務于一定的統治階級的,是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工具,隨著上層政治政策的變動,其在內容上和形式上也得發生一定的變動,并非一成不變的,所以還關聯到刑事政策等構成要件理論以外的內容,構成要件所能“一言以蔽之”。
第二,也是堅持先客觀后主觀認定方法的題中之義。在貝林格創建構成要件理論以來,關于主觀要素的地位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近代以來,眾多學者認為主觀要素應該既是違法要素,也應該是構成要件要素以及責任要素,即主觀認定貫穿于犯罪論體系的全程。筆者贊同這種觀點,在這種觀點中,徹底堅持了主客觀相統一認定犯罪的原則,偏廢其一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理論上的傾向。
第三,也是通常人認識犯罪論概念的方法。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既然是犯罪論,那就應該把和犯罪有關的相關概念都納入到其中。當然,除了犯罪構成要件理論以外,還應該包括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共同犯罪和罪數論。
第四,是堅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理論需要。為了讓犯罪人理性的對待自己的犯罪行為,允許犯罪嫌疑人在故意犯罪途中停止自己的行為,從而減少犯罪行為的法益侵害性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
二、我國犯罪論體系的不足
我國平面式的犯罪論體系在與德日三階層的體系相比,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不足:
第一,難以兼顧形勢判斷與實質判斷。有學者認為,我國四要件犯罪論體系中,諸要件緊密相連,彼此印證,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從而共同維持著犯罪事實的整體性。如果行為實施符合構成要件,在理論上就可以得出結論,說符合四個要件的行為可以受到否定性的實質評價。所以,僅就理論而言,形式判斷與實質評價同時完成,沒有先后之分2。此外,另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四要件的犯罪論體系的順序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堅持了一定的科學認定的方法,即堅持了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順序,維護了先客觀后主觀的認定犯罪的原則。也同樣可以體現在判斷層次方面的主張,同樣可以表現不同學者的價值趨向和邏輯導向。3筆者認為,我國犯罪論體系還是難以兼顧形式判斷與實質判斷,后邊的論者雖然名義上肯定應該堅持有層次的認定方法,但是認為我國的犯罪論體系就是這樣的模式,筆者實在不敢茍同。我國四要件的犯罪論體系實質上是平面式的模式,一個要件的認定和其他要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它們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認定結論必然存在誤差。
第二,主觀判斷有時優于客觀判斷進行。在我國的犯罪論體系中,缺乏評價的層次性,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結構中看不出哪一個要件需要優先評價,也就無法防止人們先判斷主觀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這種理論構架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們在考慮主觀要件之后才考慮客觀要件,容易將沒有法益侵害但行為人主觀上有惡性的身體動靜(但不是實行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人為擴大未遂犯的成立范圍,刑法就可能在某些問題上不可避免的陷入主觀主義的陷阱之中。4在我國四要件的犯罪論體系中,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正當性行為也沒有合適的地位。
三、我國犯罪論體系的調整
我國目前的犯罪論體系雖然存在著諸多不足,但是它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積累了眾多經驗與教訓,也已經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要想徹底、一步到位的建立起新的犯罪論體系,并非一日之功。筆者提倡建立一個過渡性的犯罪論體系,由于犯罪的認定過程大多存在于思維意識之中,并非按照理論按部就班的機械操作,往往留有一定的司法能動空間,所以犯罪論體系改革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工作在司法第一線司法實踐人員的意識更新。我國犯罪論體系的改革是一個可快可慢的過程,這不僅取決于法律形式的確定,還關鍵在于這些理論必須深入到司法實踐人員中去,從意識的深度中普及新的犯罪論體系。
第一,借鑒阻卻事由的合理內容。我國傳統的犯罪論體系缺乏完備的出罪機制,在存在阻卻事由的情況下,可以為合理的排除犯罪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從而堅持了形式判斷與實質判斷區別對待的主張,同時也符合犯罪論廣義上的概念。
第二,側重結果無價值的判斷。結果無價值與行為無價值的爭端歸根究底乃是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辯論。5既然堅持客觀判斷入手的觀點,就得貫徹客觀主義的立場,即堅持客觀判斷優先于主觀判斷的主張,同時也的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觀點,不可偏廢其一。在側重客觀判斷的情況下,不能陷入客觀主義至上的陷阱,必須主張正當行為(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缺乏期待可能性等客觀上有危害性的行為)的合法性。
參考文獻:
[1]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代展開[M].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黎宏.刑法總論問題思考[M].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M].劉明祥,王昭武,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M].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大塚仁.刑法概說第三版[M].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8]陳興良.口授刑法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