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745(2011)09-0-01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具備創新精神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在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設計好語文練習又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品位的重要一環。筆者想就初中語文練習題設計講幾個注意點。
一、注意基礎性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教育的性質作了重新定位,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教學中仍然要將基礎知識的教學作為重要一環,否則語文的人文性這一特點只會架空,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在設計初中語文練習題時不要忘記這一點,要注意基礎性。在設計中,仍然要有一些考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會不會讀、會不會寫、修辭方法和表達效果明不明白、詞語會不會理解運用、句子含義能不能理解、篇章結構能不能把握、經典精彩篇章會不會背誦默寫的題目。想一想,一個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如果錯別字連天、病句滿眼、結構混亂、標點亂用,我們的語文老師看了會是什么滋味呢?我們這些語文老師還能干什么呢?學生就是我們的產品,合不合格,我們語文老師無可推脫,義不容辭。我們每個語文老師不要忘記肩上承載的歷史的厚重和民族的期望。經過這樣扎實的基礎訓練積累,定會使學生樂于閱讀,樂于作文,樂于交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語文功底。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親愛的語文老師們,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二、注意層次性
學生基礎畢竟有強有弱,能力自然有高有低 。教師在設計語文練習題時要照顧全體,調動大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設計《孔乙己》一課的練習題時,我注意從學生實際和知識層次結構出發,設計了兩種層次的題目。對基礎一般的學生設計了這樣幾道題目:1、給多音字“和”、“折”組詞,給生字“綽”、“羼”注音。2、體會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準確性:排、罩、摸、走。3、簡要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4、簡要分析文中環境描寫的效果。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多設計了這樣兩道習題:1、根據你對“孔乙己”和“短衣幫”的認識,寫出在求學和待人方面得到的啟示。2、課后讀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及祥林嫂的悲劇原因。這樣的習題設計,既照顧了基礎一般的學生,又調動了基礎較好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喜悅,增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三、注意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學生在開放性作業中容易學會自主,學會合作,激活創新意識。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立足課本,面向自然,放眼社會。在語文練習設計時要注意開放性,習題既可以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以與學生生活相聯系,還可以與社會活動相接軌,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走出課本,觀察生活,思考人生。比如,我在設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習題時,擬了這樣一道題:孟子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你認為 呢?請說出你的理由。再如設計《生命與和平相愛》一文習題時加了這么一題:結合現實,談談你對生命與和平的理解。這兩題就比較開放,不僅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張揚他們的個性,使他們受到健康積極情感價值觀的熏陶。在設計《沁園春·雪》詩歌習題時擬了一道題:請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擬《明月幾時有》一詩習題時加了這么一題,請再寫出幾句詠月的詩句。又如在設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練習時,加了這么一題,請寫出幾句有“綠”字的古詩詞。這樣學生無疑一方面要調動積累,一方面要去翻閱資料或上網查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語文習題的開放性,對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求知、探索創新的精神,無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在平時的語文作業上多動腦筋,多嘗試。
例:
一雙腳上的修養
①市圖書館離我家很近,每逢雙休日,我都會到圖書館的閱覽室去翻閱一些報紙和雜志。 每次來這里,總看到座無虛席的場面,有時,大家還會圍繞一些文學現象進行交流。在這緊張而喧囂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閱讀的閑情,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在我看來,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定的層次和修養。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許多麻煩就隨之而來了。走在街上,鞋上會粘滿臟雪,從天寒地凍的室外進入室內,臟雪馬上就會化作污水。所以人走過的地方,往往會留下兩行黑乎乎的腳印。正是在一個雪天,我走進閱覽室時發現了異樣。屋子里多了一個擦地的女工。她看我進來,競緊張地盯著我,手執拖布,如臨大敵。我故作視而不見,可感覺告訴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頭,把她嚇了一跳,自己也嚇了一跳。吃驚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腳印,在淡黃色的地板上,顯得如此扎眼。而那個擦地女工,正在奮力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著剛才的腳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無心看書了。閱覽室是一個開放的公共場所,來往進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個進來的人都在犯著同我一樣的毛病,渾然不覺自己的雙腳正惡作劇式地在剛剛被擦干凈的地板上涂鴉。于是,那個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進進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斷地踩踏與不斷地擦抹,像一場破壞與復原的拉鋸戰,在閱覽室里上演著,讓人心驚。漸漸地,那個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額頭見汗。
④忽然有種感覺,每一雙進出的腳都充滿著罪惡,因為,它們是在不斷踐踏著別人辛苦取得的勞動成果,是在破壞著一種美好與和諧。
⑤不知過了多久,人才漸漸坐定,女工也有機會喘口氣、歇一歇了。但就在這時,那扇門又被悄悄推開了,一個男人伸頭朝里面看來看去,但又把頭又縮了回去。不一會兒,兩扇門都被推開了。還是剛才那個男人,這次,他是肩扛一桶純凈水進來的,腳下發出一陣“沙沙”的響聲,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從上往下打量他,老舊的棉帽子、軍綠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雙腳――每只腳上竟然都套著一個塑料袋。他一走動,塑料袋就發出“沙沙”的響聲。因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過的地方沒有一點污跡,還是那樣干干凈凈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復雜地盯著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離開閱覽室。而當她再次轉過頭來,眼里竟有淚光閃現。
⑥這個下雪的周日里,我沒有讀書,卻想到了“修養”這個詞。我想,修養并不是一個人比別人多認識一些字、多讀了幾本書;或是一個人了解《紅樓夢》的情節,會背莎士比亞的一些名句,修養應該是在一個人舉手投足的細節中體現的。就像那個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進入室內之前用塑料袋把兩只腳套上。
(選自《八小時以外》,有改動)
1.從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點詞“修養”各有什么含義?(4分)
3.本文對送水工的描寫文字不多,卻令人回昧,請賞析第⑤段中的劃線句。(4分)
4.文中第⑤段說“那個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復雜地盯著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離開閱覽室”。請聯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時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動描寫出來。(不少于50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