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音樂欣賞課是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而我們的學生文化素質又存在著不同的差異,面對現狀音樂欣賞教學主要是通過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及其他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音樂教育活動。它通過欣賞者的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感受、體驗、聽賞、評價音樂的能力,并發展想象力,豐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豐富和滿足,身心得到健康協調地發展。因此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欣賞教學是擺在每位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教學課題。
關鍵詞:中職學校 學前教育 音樂欣賞
一、以理論知識作鋪墊,啟發與講授相結合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必須依賴于聽覺,因此聽的參與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優秀的作品體現了作者的內在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教師在聽賞中應當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聽音樂中去,在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感覺力、感知力,提高學生審美思維辨別能力和創造能力。首先有必要給學生講授一些樂理的知識(如:節奏、速度、力度、調式、曲式、風格)和有關其他學科的知識等才能提高欣賞作品的水平。同時在學生欣賞前,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欣賞《義勇軍進行曲》,聽之前,教師出示在小黑板上寫幾個問題:(1)這首歌曲誰作曲、為哪部影片所作?(2)節奏、音調、速度怎么樣?(3)聽后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聆聽。在必要時給學生講解與提示,逐一解決問題,以此調動學生聽賞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優化課堂氣氛。
二、由淺入深,化難為易,提高效率
在音樂教學中,尤其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由于學生知識、生活經驗不足,對一些作品所描述的內容不能全面理解,對所表達的感情也難以體驗。加之他們所接觸的生活范圍較狹窄,欣賞的內容應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喜愛的、感興趣的事物開始,逐步的由淺入深、化難為易,擴展他們的視野,樂曲應從篇幅短小的兒童歌曲,再過渡到較長的其他作品。譬如欣賞《動物狂歡節》第二首為例,由于學生平時已有母雞與公雞的直覺形象。第一次聽完音樂后,讓學生從樂曲的旋律中,聯系熟知的母雞與公雞的直形象,第一次欣賞時學生說樂曲全是雞的叫聲了,有的學生進一步說,有母雞和公雞的不同聲音,更有的學生把欣賞到的與平時觀察雞的形象,有聲有色模仿起來,進入到樂曲所表現的意境中去了。又如給學生介紹電影音樂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音畫對照的方式,時而有音無畫,時而有畫無音,時而音畫同步。無需教師太多的講解,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功能油然而生。由于課前對音像進行剪輯和處理,課件中對各教學內容進行高效組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注重學生文化差異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提高學生音樂素質
由于學生的來源不同,個性化特點也不同,對音樂欣賞的掌握程序也有差異,興趣也各異。針對這些明顯的問題,教師以因材施教為好,把握學生的各個音樂不同差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為了提高不同程度的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可進行分組欣賞、個別欣賞,對程度較低、興趣不濃的學生,可讓他們欣賞一些結構簡單的樂曲,比如欣賞《翻身的日子》,聽前教師對時代背景及作曲家作了簡單的介紹,學生學唱幾遍主題音樂,第一遍聽后的讓學生說說有何感覺,學生覺得情緒熱烈歡快。第二遍分段細聽,逐一步進行分析對比,說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其風格特點。選擇歡快熱烈的樂曲,照顧到個別學生和情緒反應和興趣的高低,如欣賞《保衛黃河》、《小白菜》等,逐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高層欣賞做好過渡。對基礎好的學生讓他們欣賞一些中外著名樂曲和器樂曲,這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進行音樂欣賞教學,不僅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使他們學會了判斷哪些音樂是優美的、健康的,能給人以快樂、輕松和情感的升華,音樂欣賞教學正是以音樂藝術獨特形式來實現美育教育的。
參考文獻:
[1]邵祖亮,主編.中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張連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M].人民音樂出版社
[3]音樂教學法[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