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文中從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出發,介紹了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內容,將社會認知理論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社會認知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 應用
社會認知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論,9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在傳統的行為主義人格理論中加入了認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會認知理論。將重點放在人的主觀意識上,認為只有理解了人的認知過程,才能理解人的行為。社會認知對個體行為具有調節作用,而個體并不是被動接受客觀世界的各類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覺、思維和信念組織成簡明的有意義的形式,無論情景如何復雜,人們都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賦予它某種意義,認識它,運用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其最終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習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深入洞察大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及其特點。因此二者有許多共通之處,將社會認知理論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去必將大大的有助于提高其實效性。
一、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三元交互決定論
行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決定的還是由內部力量決定的,長期以來存在兩種決定論:個人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
個人決定論強調人的內部心理因素對行為的調節和控制,環境決定論強調外部環境因素對行為的控制,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論,他的理論在于探討環境、人及其行為之間的動態的相互決定關系。將環境因素、行為、人的主體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獨立、同時又相互作用從而相互決定的理論實體。其中,個人的主體因素包括行為主體的生理反應能力、認知能力等身心機能。所謂交互決定,是環境、行為、人三者之間互為因果,每二者之間都具有雙向的互動和決定關系。在三元交互決定論中,一方面,人的主體因素如信念、動機等往往強有力地支配并引導其行為,行為及其結果反過來有影響并最終決定思維的內容與形式以及行為主體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主體特征如性格、社會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環境反應,再者,行為作為人與環境之間的中介,是人用以改變環境,使之適合人的需要而達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適應關系的手段,因而它不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時也受環境的現實條件的制約,
(二) 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亦稱替代學習,是指一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而習得某些新的反應,或使他已經具有的某種行為反應特征得到矯正。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對觀察學習進行了分析,認為觀察學習是由4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組成的即注意過程、保持過程、產出過程、動機過程。注意過程指的是在觀察時將心理資源開通的過程\"它決定著觀察者選擇什么樣的示范原型!第二個過程是對示范活動的保持,要對示范活動進行保持就必須以符號的形式把它表象化,從而保留在記憶中!觀察學習主要依存于兩個表象系統表象和言語,其中,言語編碼較之視覺表象在觀察學習時更具有確實性,第三個過程是產出過程\"也就是把符號表象轉換成物理形式的外顯行為的過程。最后一個過程動機過程是指觀察著在特定的情境條件下由于某種誘因的作用而表現示范行為的過程。總之,觀察學習只有在這四個過程都完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三)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效驗性的一種自我判斷,自我效能感強的人能對新的問題產生興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斷努力去戰勝困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效能也將會不斷的得到強化與提高, 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總是懷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難時一味的畏縮和逃避。
班杜拉認為,個體在活動中是通過四個方面的信息來獲得或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實踐的成功經驗,實踐成敗經驗即個體對自己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經驗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動中取得了成功的觀察結果,能夠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于類似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功,從而提高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言語的勸導是指接受別人認為自己具有執行某一任務的能力的語言鼓勵而相信自己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說服性的言語必須實事求是, 調動個體的積極性。那些虛幻的、 華而不實的勸導不但會適得其反, 身心狀態會影響自我效能的水平,個體在追求目標時,自我效能通過生理喚起來影響行為改變。樂觀積極的自己肯定信念能創造積極情感,消極情緒會產生挫敗感,所以要變消極情感為樂觀心態。由此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是可以通過個體在社會環境中來培養。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注重引導受教育者,直面困難而不是逃避,在一次次迎難而上中來證明自己的堅強,使自己的自我效能得到強化。
二、社會認知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一)三元相互決定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班杜拉認為:人在被環境影響著決定著的同時人們也改變著作用于他們的環境,而被人們改變了的環境又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所以,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人創造環境, 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來讓大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外部影響。比如說,高校著眼于在物質上、精神上,制度上對和諧文化的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學習氛圍,勇于探索的大學精神,重視“榜樣”的示范作用等等。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因素,要注重大學生認知的作用,班杜拉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大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動機水平,進一步提高自身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自我分析和決策能力,在自身的行為方面實現由外在制度的他律向自己情感和意志的自律轉化。同時高校還應該加大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形成認識,改變環境,提高自我。發揮學生的主體因素,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教師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出他們的潛能,才能夠使行為在環境和認知因素的動態影響下得到改進。
(二)觀察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
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學習和社會實踐中,也可以從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舉止中進行學習內化。在這個過程尤其容易長時間關注那些具有一定專業權威和擁有個人魅力的榜樣,因此,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樹立良好的示范榜樣,在榜樣教育活動中,既要宣傳他們的光榮事跡,又要把光榮行為內在的精神品質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接受,進而成為自身的內在需要,在自己的日常學習和社會活動隨時將榜樣踐行的優秀品質外化成優秀的行為。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習和日常行為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和積極行為進行表彰,同時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進行警告和懲罰, 從而達到強化的效果,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學生自我效能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讓大學生體驗成功。
從自我效能理論的理解中,我們知道成功經驗的次數和自我效能感具有相關性,成功次數多,自信心和動機水平增強,對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確信不疑進而激發自身的潛能,提高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學校和家長社會應幫助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從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決策能力,動手能力,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經過不斷地成功使人們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效能感。具體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個體差異設定難度不同的目標。而且開始的目標一定要容易,這樣大學生才能有更多的可能體驗到成功。二是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傳授合理的學習策略。;第三,學習結果的客觀評價。 教師應明白青年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已能夠對自己能力進行一定的客觀評價,那么教師在多積極鼓勵學生的同時, 教導讓他們多正面客觀評價自己,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建立信心。
2、為學生學習和實踐提供榜樣。
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樹立好的榜樣,是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又一手段。好的榜樣不一定指一個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師要善于發現榜樣,敏感地抓住,及時地指出,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樣身上,從榜樣身上看到自己的潛能,增強自我效能感。
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
歸因就是對結果原因的解釋對結果的歸因不同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自我效能判斷和今后的行為傾向。 一般而言,把成功歸因于能力或努力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或其它外部原因不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幫助大學生對行為結果進行積極的歸因,將學業成功歸因于自身能力、努力和有效策略,從而使學生更加努力,而且更加相信自己,以增強自我效能感,在這樣健康的心態下進行更為良性的循環,成功和自我效能感交替發展。反之,如果進行消極的歸因,學生極易產生自卑感而消極面對學習和生活,進而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參考文獻:
[1]程玲.社會認知理論及其在社會認知工作中的運用[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2]龔珊珊.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對教學的啟示[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06,(10).
[3]孔國忠 論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示[j]陰山學刊,2000(12)
[4]任朝霞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及其教育中的應用[j] 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